综艺中的公益风 综艺节目公益芯
【导语】
主流媒体倡导、社会意识进步加上电视人的自觉实践,电视综艺节目公益化队伍仍在壮大中,综艺融入公益的可操作性也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期特别策划邀请电视公益节目的一线实践者、专业人士深入讨论“综艺节目如何自然融入公益‘芯’”。
《奔跑吧兄弟》中传递的“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永不放弃”的“精神公益”与物质公益相辅相成,共同体现节目的公益理念。
“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均指出了文艺作品的价值观和导向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屡次发文,对综艺节目进行相关调控。
一些综艺节目正通过“嫁接公益”,开辟了一条通向正能量的通道。今年2月17日,《新闻联播》以“电视综艺节目开启公益模式”为题点名表扬了中央电视台《等着我》、安徽卫视《全星全益》、江苏卫视《远方的爸爸》、东方卫视《妈妈咪呀》以及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五档节目,称“在当前国内众多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公益类综艺节目的出现为日趋同质化的电视综艺节目带来一缕清新的空气”,并认为电视综艺节目的公益模式改变了传统电视综艺节目过分追求娱乐效果,成为主流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有效途径。事实上,具有公益属性的综艺节目远不止五档。《中国梦想秀》《为你而战》《梦想星搭档》《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等节目也在此方面做出探索。
浙江卫视节目中心主任、《奔跑吧兄弟》总统筹周冬梅认为,出现这么多公益属性的综艺节目其实是映射社会的进步。“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80、90后都在做公益,自发地承担社会责任,说明社会的文明到了一定程度。媒体本来就是时代的瞭望者,更应该站在社会发展趋势的前端,有这种公益自觉性。”
综艺节目公益理念升级
2014年4月起,全国首档国家力量全媒体大型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节目聚合了民政部、公安部等国家部委力量、公益明星、志愿者和热心观众,帮助普通人寻找失散多年的亲友,开播以来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累计帮助了5600位求助者,使600多个家庭实现了团圆;安徽卫视推出的明星公益益智类节目《全星全益》让明星们通过答题方式帮助草根英雄实现梦想;江苏卫视《远方的爸爸》以出国打工的爸爸和他们留在国内的洋留守儿童为主题,探讨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东方卫视的《妈妈咪呀》传递坚强勇敢的现代女性精神;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利用其强大的号召力发动网友“奔跑”做公益,为多所希望工程的孩子捐献体育相关物资,三季的公益计划累计受益人数过万。
《等着我》制片人杨新刚向《综艺报》表示,现在已经有些正能量的公益组织转变观念,将“救助”升华为“奖励”,映射于电视产品上。当前的公益节目跟以往相比,在模式、理念等方面也有所升华,尤其是理念方面,已摆脱了传统的“揭伤疤、抱头痛哭,哭完捐钱的模式”,变得更高级。
“现在很多公益节目都讲究讲述好故事,让其展露的人性给社会带去‘励志和温暖’,比如《妈妈咪呀》最大的公益效果可能还是通过唱歌传递这个时代女性的故事,从而让很多人内心得到了舒缓。跑男就是做游戏,但里面有很多公益理念的表达,而且线下还做了很多慈善活动。所以我并不排斥综艺、娱乐,问题的关键在于综艺节目泛滥的当下,如何才能让综艺更有意义,这是大家真应该静下心来思考的问题,也许公益的引入是一个方向。”
杨新刚介绍,《等着我》节目组不仅将“寻人”作为垂直精准公益的主题,在讲述当事人故事的时候,还注意不着重描绘悲惨过往,而是注重其心灵弥合,同时侧重对人性部分的展示。向观众传递出历经磨难之后的励志人生,其实就是在实践一种心灵公益。
从《我爱记歌词》到《中国梦想秀》《奔跑吧兄弟》,浙江卫视的综艺节目总能找到公益的元素,浙江卫视节目中心主任周冬梅的感受是,相比物质援助,最贴合媒体产品属性的公益其实是精神公益。“媒体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有时通过媒体产品传递正能量,对处在压力中的电视观众能起到舒缓、治愈作用,让他们用昂扬的斗志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也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情。”
说到《奔跑吧兄弟》,周冬梅认为,首先它让大众看到了明星像孩子一样解放天性玩游戏的一面,是一个能够释放压力的治愈系节目;而且节目倡导的“奔跑”“运动”的向上理念能够在观众,尤其是孩子当中得到传播。这种健康向上的理念传播也是一种公益。
创新公益表达方式
有了公益的初心,如何利用编导的智慧和电视的声光电特性将公益理念传达出去,电视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不同的玩法。如《等着我》用类访谈 真人秀方式解构寻人公益,线下联合多方力量持续做公益;《为你而战》《全星全益》采用明星答题的方式帮助值得帮助的人摆脱困境或者实现梦想;《中国梦想秀》《妈妈咪呀》用舞台演艺的方式讲述梦想情怀,《奔跑吧兄弟》以游戏作为载体传达向上理念并在线下开展实际的公益,《远方的爸爸》以真人秀方式让明星做公益……
结合《等着我》的实践感受,杨新刚认为,综艺节目融入公益首先需要创新表达方式,而不管是唱歌、跳舞、演小品还是答题、真人秀,都是在探讨如何讲故事,因此表达方式归根到底就是在探讨如何讲好故事。
在众多可选择的节目模式中,《等着我》选择了最为简单、甚至被很多人认为“老套”的类访谈手法,加上一个惊喜装置——大门。杨新刚表示,我们也想过很多模式,后来都遏制住了,不能让模式干扰到公益,那么这个模式就是越简单越好。这样做的结果是节目的从讲故事到打开大门谜底揭开,观众的流失率非常低,节目忠诚度能达到60,这在电视节目中是个很高的数字。
“模式怎么能够更好地表达公益的取向和价值?是不是复杂的就好?我认为应该是实用就好。访谈和大门这个装置都不是我们独家专利,但是最适合,如果为了创新而创新,非弄一个怪异的其他视觉装置会导致表达不当,也达不到想要的传播效果。”
灿星制作研发总监徐帆认为,公益其实就是为人民服务,综艺节目本应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因此公益不应只是个标签,而是通过具体的选题和细节设置深入人心地传达出去。正在央视一套播出的《了不起的挑战》有一期以环保为主题,加入了很多环保细节的呈现,比如刷牙的时候不能一直开着水,做饭的步骤不对就会增加碳排放……《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中也有很多反映现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怀的歌曲。《了不起的挑战》不仅在电视端引起关注,在网络二次元世界也非常受欢迎,徐帆认为,这档节目的公益性还在于将各个年龄段融合,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获得一些共识。
“光是好玩长久不了,所有好的、经久流传的精品都是有价值观的,比如金庸小说体现侠义精神,才会妇孺皆知并畅销这么多年。《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三体》都是有价值体系,能给人们带来启发的。所以,做节目也是一样,多想想这个节目背后想要传达什么。”徐帆说。
作为一档真人秀,《奔跑吧兄弟》也通过相同理念找到了表达公益的方式。周冬梅认为,做公益还是需要根据自己的节目样态来找到合适的嫁接方式,并非是停留在喊口号的初级阶段,而是根据每一个节目的特性来巧妙融入公益理念,在节目创制之初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巧妙结合到节目的环节与主题中。
综艺握手公益,自然融合的关键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公益化高潮始于2006年前后,经过十年的发展,已探索出很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综艺与公益两者融入生硬,形式老套,节目制作者的意图并非真心做公益,而是为应付政策被动地为节目找到一个出口等等。综艺未来如何更好地牵手公益,是个值得探讨的命题。
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认为,以上问题的出现跟电视从业者的制作水平和中国社会所处的大环境有关系。“媒体具有宣传教化作用,但娱乐的倾向性其实跟公益有一定的冲突,因为公益从根上来说还是比较沉重的,有一些悲情元素。”
如何处理这些“矛盾”,《远方的爸爸》抓住了要害。这是一档让明星协同幼儿寻找后者异乡父亲的亲情真人秀。《远方的爸爸》总导演刘娜认为,首先节目制作者要认清楚自己做的是一档什么样的节目,因为公益性综艺节目与娱乐性综艺节目有很大的不同:公益型综艺节目,是以公益为主情怀在先,综艺为辅,而娱乐型综艺节目则是直截了当奔着搞笑和娱乐去的。综艺融汇公益属性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主次的区分和取舍,要想清楚最想要什么,不能公益和综艺都想要,同时要想以公益为主会不会太老套,以综艺为主会不会冲散公益的主题,这个难度其实还真像厨师做菜,用料的合理搭配直接决定菜品的质量。
所以公益型综艺节目往往会在前期设置所有故事,情节都是围绕公益来展开,在后期阶段也会甄选与公益主题有关的笑点、泪点,而不会像娱乐性综艺节目那样更多地保留信息点和笑点。比如《远方的爸爸》在后期剪辑中,经常会减掉很多互动笑点,只保留与该集故事有关的内容。至于综艺娱乐的部分,《远方的爸爸》在推进任务的过程中,自然会发生各种“人在囧途”的奇遇,所以要将公益与综艺相结合,“真心”和“真实”就是两大最重要的要素,真实的笑和泪才最打动人心。
“做公益就要真心做公益,从方案设计的初衷,到节目的执行者,到节目的参与者,都要理解这个节目的价值观,绝不能以录纯综艺节目的心态来录这个节目。没有真心,节目就没有灵魂,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有做作和煽情都只能是拙劣的弥补。”刘娜说。
周冬梅认为,公益不是一个标签,它应该是真正融入到一个节目制作人员血液里面的东西,不需刻意。因此,综艺与公益融合得好不好的关键有时取决于平台和栏目把关人的素质,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不一样,表现形态也不一样,出来的作品品质也不一样,但她也强调一点,就是节目制作者的初心——只要大家有心,愿意去做,就是好的。
从曾经红极一时的《中国梦想秀》到高收视的《奔跑吧兄弟》《等着我》等节目,公益节目到底能不能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徐帆认为,综艺节目制作者需要理清“为人民服务,人民币才能为你服务”这层逻辑关系。公益天然具有群众基础,要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最重要的还要看导演思路。“明星、舞美装置每个人有钱都可以做,但导演对节目的理解是独一无二的。灿星制作的节目屡试不爽的一点是,我们会在细节中融入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真人秀如此、音乐节目如此、脱口秀也如此,这样老百姓看了才会有共鸣。”“公益其实就是反映公众的利益,所以关注社会的热点,把节目做得有新闻性,这个节目就不会太差。所以所有人都应该慢一拍,把自己真正的智慧放进去,四两拨千斤会做得更好。”
他山之石
公益性综艺节目在国外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中国梦想秀》《全星全益》《妈妈咪呀》《为你而战》等节目在国外都可以找到原版模式,如何将综艺更好融合公益,他山之石或可攻玉。
惊喜类节目在国外历史悠久,如《中国梦想秀》的原版模式《就在今夜》,还有《惊喜惊喜》等,这些节目让主持人或明星为值得帮助的人送惊喜,这些模式在前些年大火过一阵之后曾有所沉寂,近两年又开始有大量类似模式出现。一档叫做《绝佳惊喜》的德国节目将整蛊的元素和帮助的主题相结合,大致模式是,每期挑选一位主人公,设计一系列整蛊,让他觉得今天是最倒霉的一天,在节目的最后送给他一个大惊喜。还有一个荷兰节目《天降好运》,节目组在社交网络上搜寻需要帮助的人,在其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他送惊喜,再把主人公请到演播室,上演播室之前这个人都是蒙在鼓里的,到时才会揭晓节目为什么会找到他。福克斯的一档《惊喜来敲门》的节目直接用直播方式展现送惊喜的过程,另外还有很多让明星抱着慈善目的去比赛的节目……
这些节目中有的虽然不能完全移植到国内,但是彭侃认为它们在解决综艺节目如何更好融入公益、综艺性公益节目如何能够更受大众欢迎、升级公益理念等方面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比如,《绝佳惊喜》先抑后扬的方式,《天降好运》中与社交网络结合的部分,《惊喜来敲门》中的直播元素等等都是创新的表现方式。
此外,一些国外节目已经摆脱了纯乐、傻乐阶段,走向社会反思,用社会实验或者真人秀的方式去做公益节目是其必然选择。一些节目的主题比较严肃,比如荷兰有一档探讨校园暴力等社会问题的节目使用了偷拍、公开辩论等方式,因为是聚焦大家都关心的社会问题,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彭侃认为这种节目也算是一种公益性节目。“判断是不是公益节目还是从内容设计和价值取向判断。因为对于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如果硬要告诉他这是公益节目,他会很反感,所谓的寓教于乐就是不用刻意地去告诉大家‘我这是一个公益节目’。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进去,让大家发现挺正能量的,这一类的节目都可以叫公益节目。”
(记者顾彩玉对本文亦有贡献)
《等着我》:“心灵公益”践行者
文/赵国红
《等着你》聚合民政部、公安部、“宝贝回家”公益组织、公益明星、志愿者和热心观众的力量,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累计帮助了5600位求助者,使600个家庭实现了团圆。
急当事人之所急,以平等的视角抚慰当事人,弥合当事人的心灵创伤——这是《等着我》制片人杨新刚认为的本节目最大的公益。
《等着我》是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一档公益寻人节目,2014年4月开播至今两年时间里,这档节目聚合民政部、公安部、“宝贝回家”公益组织、公益明星、志愿者和热心观众的力量,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累计帮助了5600位求助者,使600个家庭实现了团圆。
社会效益实现的同时,这档节目的高传播度亦由收视成绩得到证实。2015年央视综合频道周日八点档推出的《等着我》八期季播节目创造了全国网平均收视2.06%(单期最高2.43%)的成绩,在2015年综艺节目收视中仅次于《中国好声音》和《奔跑吧兄弟》,并打破央视一套四年来最高平均收视纪录。在央视综合频道周二晚22:30分播出的《等着我》周播节目全国网平均收视可达0.7%,城市网破1,微博综艺排行榜也位于前列。在央视全台的节目综合评价排名中,《等着我》屡次进入前5名。
没有当红明星大咖,没有唱歌跳舞等传统综艺表达,在综艺娱乐当道的年代,在访谈节目式微的当下,《等着我》以类访谈的方式闯出了一片属于公益节目的蓝海。
多方联动 做更高级、更精准的公益
95岁抗战老兵找到大半个世纪未见的亲人,母亲与被拐卖的儿子时隔20年再重逢……《等着我》的舞台上发生过太多类似的情感故事。这些故事经过时间的长久发酵,在舞台上化作相逢那一刻的喜怒哀乐,牵动着观众的情感。
“我们每天见到的故事多了,什么样的故事最感人?如果告诉你,两个三十年、四十年、六十年没见面的人今天要见面,告诉你,母亲和儿子30年未见,今天要在这里相见,任何一个故事都够上头条,而这个节目里头几乎所有的选题都是这个样子”。杨新刚认为,那些时间成本带给人的震撼非常强烈,而从题材上看,这档寻人节目涵盖了家寻亲人、亲人寻家、台海寻亲、道歉寻人、感恩寻人、战友情深、寻找老友、同学之情、其他寻人等九大项。他认为,这些人生经历构成了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对于观众来说有着强烈的代入感。“很多观众看完这个节目,会下意识地抱抱身边的亲人,所以这个节目的魅力就在于观众看别人寻亲,实则想到的是自己的亲人、战友、朋友、恩人。”
杨新刚将这档节目比喻为冰山的十分之一,剩下的十分之九则埋在下面,这十分之九包括多方力量联动组成的《等着我》官方网站、热线电话、微信、微博等。其中,在《等着我》的官方网站上,求助者多达10万之多。他表示,寻人是个非常难的事情,节目尽量播出成功案例,为观众树立信心的同时,也告诉有特定需求的求助者有这么一个渠道可以帮助找人,相当于一个大型电视广告,这个电视广告就是给线下的十分之九做预告的。如果寻人和被寻找的人都知道了这个平台并发布了自己的需求,互相之间匹配成功的概率就会非常高。因为寻人平台其实是比较窄众化的,有需求的人一定会“找上门”,所以是精准投放。目前,经过多方联动,寻人的成功率能达到一天一对儿。
“《等着我》做公益有两大特点,一是更高级的公益,二是精准公益。你的目的是找人,那么我来帮你找,而来这个平台上找人的人大多数生活贫困,他如果需要帮助,我们也创立了一个缘梦基金,可以给予资助,因此是精准寻人、精准帮扶。另外,公益不一定是物质资助,人的心灵创伤的弥合我觉得是最大的公益。有的挺好一孩子,就是心里有个‘大疙瘩’,如果我们帮他找到亲生父母,解开疙瘩,这样的心灵公益可能对他的意义更大。”
用真人秀讲好故事
《等着我》的选题具有天然的吸引人的优势,如何再结合电视的声光电将“老百姓的故事”讲好、让人爱听,考验制作者的专业素养。
《等着我》选择用访谈方式 真人秀的手法去解构每一个寻人故事。说到访谈,业内人士不禁想到“老套”“式微”等字眼,《等着我》最初在设计节目样态时,有过很多想法,后来还是坚持公益本真,让倪萍以“知心大姐”的角色通过对话讲好故事。
节目走过两年,杨新刚越来越发现讲故事“水很深”,讲什么,怎么讲,都是一门大学问。他给记者介绍了节目组对于“讲什么”的摸索。以前节目也走过弯路,很多故事着重讲述当事人曾经被虐待过,或者流离失所的经历,节目组也很想帮他,观众听完之后也觉得挺可怜,但这是不是观众最想要听到看到的?后来发现不是,节目组发现这些当事人身上的共同点都是经历了苦难依然乐观坚强,观众最想看到的其实是主人公的这些正能量的人性。“现在,从收视曲线上看,《等着我》讲故事这一段是绝对不会掉下去的”。
杨新刚不认为《等着我》是一个综艺节目,如果跟综艺有关联的话,就是它的表现手段。在对故事的编排、解构上,《等着我》采用了大量真人秀手法,将当事人最真实的情感状态呈现了出来,包括前期挖掘当事人故事所采用的群采手法,舞台上没有刻意编排的未知状态以及大门打开之后当事人的表现等等。
“主持人和台下的嘉宾在上场之前对故事一无所知,为什么不告诉他们,是因为真人秀有个很重要的方法叫互激,就是求助人和嘉宾状态互激。上场前当事人对故事的结果一无所知,尤其最后大门打开的那一刻,他们爆发出来的情感全是真实的,没有任何的设计,有人面无表情,有人抱头痛哭,有人下跪、有人惊呆了,这种情绪的表达是任何电影电视剧的演员无法演出来的,传达给观众强烈的冲击。而对于导演来说这个场面其实是叫做失控状态。”
目前,《等着我》已联合“宝贝回家”公益组织发展了十几万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分布在全国各地,充当着寻人者的眼睛。《等着我》官方网站也已和央视网对接,成为央视台网联动“智慧融媒体”的重要实验项目。“未来我们希望除了电视平台之外,在央视网做另外一个平台,实现网络直播,最终双平台能够融合在一起,这样寻人的成功率会越来越高。”杨新刚说。
《奔跑吧兄弟》:携手公益一起奔跑
文/赵国红
从2014年第四季度问世至今,《奔跑吧兄弟》是业内外公认的“现象级综艺”,其社会文化价值、节目制作风向标、商业回报等话题屡见媒体,在中小学生当中掀起的“撕名牌”大战高热不退。如果不是《新闻联播》“点名表扬”,这档节目的公益属性可能还是会被淹没在其他方面巨大的影响力之中。
浙江卫视节目中心主任、《奔跑吧兄弟》节目总统筹周冬梅介绍,“跑男”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坚持做公益。从第一季的“让爱益起跑——公益跑鞋计划”,第二季的“奔跑2015公益计划”,再到第三季的“奔跑阳光 ”青少年成长助力计划,每季节目策划之初,制作者的公益理念便融入其中,随节目理念一起成就这档节目的鲜明特色。
周冬梅表示,“跑男”做公益并非一时兴起而为之,从《我爱记歌词》开始,到《中国梦想秀》《我不是明星》再到《奔跑吧兄弟》,综艺嫁接公益是浙江卫视的传统。“尤其是《中国梦想秀》这个节目真的是帮到了很多人、感染了很多人,也集中表达了浙江卫视的理念——做大众喜爱的节目,同时体现社会责任。因此,到了《奔跑吧兄弟》,我们顺理成章就想到了做公益。”节目中传递的“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永不放弃”的“精神公益”在她看来与物质公益相辅相成,共同体现节目的公益理念。
“奔跑”理念 “运动”公益
很多节目直接以助人实现梦想的公益目标为节目内核,但作为一档户外竞技真人秀,《奔跑吧兄弟》如何做公益?寻找到与节目理念相契合的公益项目是个不错的选择。
周冬梅介绍,以“奔跑”为载体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是这个节目创办的愿景之一。《奔跑吧兄弟》播出以来的收视数据显示其在90后、00后人群中具有极大影响力,因此,节目组将公益目标群体对准了中小学生群体,“我们希望通过节目的倡导能够影响到孩子,让他们都能动起来去享受阳光和草地,不要整天被智能产品绑架在家里。同时,需要特别关照贫困山区的孩子,因为他们可能连买一双跑鞋的钱都没有。”
因此,第一季,节目组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同步发起了“让爱益起跑——公益跑鞋计划”,以跑男七位明星“爱心义卖”的方式筹集购买运动设施需要的善款,最终惠及23所希望工程学校,捐建了23个快乐体育乐园,送出了10000多双跑鞋。
第二季,“跑男”的公益理念升级,从第一季的“看跑男做公益”到“倡导大家一起做公益”,当季公益行动定名“‘奔跑2015’阳光跑道公益健行计划”。其具体玩法是,节目组每周设定20万公里的里程,通过12周完成240万公里的公益目标。“跑男七只”在节目中完成一部分,接下来的公里数由网友来完成并将自己的跑步里程发布到节目组指定的平台,累积到一定里程,节目组就捐建跑道和其他体育设施。本次公益行动吸引了1.5亿多网友全程参与,完成了508万公里的全民奔跑,惠及全国5个省市8个县区12所贫困小学,提供了价值120000元的物资和价值240000元的运动鞋,直接受益的学生3600余人。
第三季,在延续前两季“公益跑鞋”“阳光跑道”的基础上,节目组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微博一起启动“奔跑阳光 ”青少年成长助力计划,引进了“阳光书屋”概念。观众和网友可参与节目微博互动,爱心奔跑的每一个步伐,将会兑现成为未来“阳光书屋”里面的一个文字,所有参与节目互动时累计的步数最终都会转化为给孩子们特别提供的阅读资源,为12所学校兴建12个“阳光书屋”,共同助力青少年“体力脑力齐奔跑”。“奔跑阳光 ”青少年成长助力计划目前已为12所小学捐献了34670本图书,接下来还将为7个省市的12所贫困小学送去跑鞋、运动器材,为7所学校修建塑胶跑道,总受益人数将达到7349人。
“我们的理解是,孩子们不但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头脑也要奔跑起来,所以启动了‘奔跑阳光 ’青少年成长助力计划。”周冬梅介绍,即将到来的第四季节目,《奔跑吧兄弟》公益理念和公益行动还将再次升级。“希望不光影响孩子,也要让孩子影响爸爸妈妈和周围的人,将公益做得更深入、更生动、更接地气。”具体的公益计划将在第四季《奔跑吧兄弟》新闻发布会现场公布。
植入正能量 精神公益在行动
在第三季的公益行动中,跑男节目组去了南京一个民工子弟学校,当时周冬梅随机问一个小学生,你为什么喜欢跑男?这位小朋友说,“我原来是个很怕黑很怕水的人,但是看了节目之后,变得很勇敢,现在晚上睡觉不需要开灯,也学会了游泳”。小朋友还亮出他的腹肌,表示要和李晨哥哥比比。
这样的回答让她深受触动,“因为这个节目有很多中小学生喜欢,所以对我们来说责任更重。‘跑男’整体要呈现给观众一种迎难而上、挑战自我的勇气。这个运动不仅是身体上的达标,更是意志的磨炼。”
因此,她认为,线下公益看得见摸得着,要做;通过节目传递的精神公益更要做。“媒体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不是说你拿出钱拿出物去帮助别人才是公益,通过媒体产品传递正能量,对于电视观众起到舒缓解压的作用,让他用昂扬的斗志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也是善莫大焉的事情。”
如何做好这份精神公益事业,周冬梅认为,所谓公益可以理解为对公众有益,每个节目都应找到适合的表现方式。她举了个例子,“跑男”第三季很多游戏中出现了普通大众的影子,比如在第三季第一期节目中就出现了由洛阳各界代表和“跑男团”成员组成66人大团队共同跳大绳的节目设置,这么多人连续跳过十下,这是全世界都没有人试过的。节目组从晚上10点跳到12点都没有成功,目标到底能不能达成,当时有人心里出现过犹豫,但在“跑男七只”的鼓舞下,大家又鼓起勇气咬牙坚持了一个小时,终于奇迹般成功了!周冬梅说,这正印证了那幅很火的漫画“不要过早地放弃,否则你都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这种“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她看来就是一种精神公益。
“在前三季的基础上,第四季将更加深入探讨正能量主题与形式的匹配问题。”
《妈妈咪呀》:“希望”是节目与人生的点金石
文/唐潇霖
东方卫视推出的大型女性励志节目《妈妈咪呀》,是一档“生命力顽强”的节目,至今已经做到了第四季。在明星“霸屏”的电视上,一档普通人表演才艺的节目,能够杀入周五晚间黄金档,并取得收视与口碑的双重佳绩,实为不易。
“《妈妈咪呀》其实做了五季,上星之前就在上海地面频道进行了一季的尝试。截至目前,已经有550位身怀才艺的妈妈在舞台上展现了她们的美丽与自信,分享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每期节目中,会有1/3到一半左右的妈妈,因为登上这个舞台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和家庭。”《妈妈咪呀》执行总导演张劲告诉《综艺报》。
《妈妈咪呀》在娱乐综艺的包装下,传递出的“温暖、自信、坚强、美丽、友善”等直击人心的情感共鸣,让它拥有着广泛受众和忠实拥趸。在2月17日播出的《新闻联播》节目中,东方卫视的《妈妈咪呀》获得表扬,被评为电视综艺节目中的公益典范。
节目组成为第一波献爱心的人
《妈妈咪呀》因为呈现了满满的正能量而备受好评,但张劲坦言,节目当初策划并未想过要做公益。
“当时我们认为电视的女性受众更多,所以想做一档聚焦女性、聚焦妈妈群体的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节目组逐渐发现这些有才华的选手中,有些人生活困难,或者家庭遭遇了艰难不幸。“节目组里大多也是女性,而且很多都当了妈妈,所以对她们的处境感同身受,就希望额外给予她们一些帮助。”
因为当时节目没有做公益的打算,也不是所有的参赛选手都需要帮助,所以并未与慈善机构形成合作关系。对这些选手的很多帮助,都是节目组工作人员在义务地默默付出。“节目组经常成为第一波献爱心的人,看到有些境遇不好的家庭,导演和工作人员往往会先进行捐助。如果有时间,就会在选手排练时,带着她们的家属在上海游玩,或者是买些礼物送给他们。”张劲告诉记者,在刚刚完成录制还未播出的一期节目中,讲述了一个照管服刑人员留守儿童的“妈妈”故事。所有工作人员凑份子,租了一辆旅游大巴,带着这些孩子们在上海玩了几天,给他们买了新的书包和学习用具,让这些缺乏父母照管的儿童们体会到了快乐和温暖。
在第四季节目中,来自山东“渐冻人”刘真真的故事播出后,节目组收到了大量的观众反馈,纷纷表示希望捐款捐物。“国内观众对渐冻人的认识,还停留在冰桶挑战事件上,很多观众甚至不知道国内也有这种病患。刘真真上节目的本意并没有想获得帮助,她只是希望把自己的坚强和自信展现出来,但是没有想到观众如此热心。”张劲说。
张劲介绍,对选手的帮助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家庭生活比较贫困的,节目组会给予一些物质上的帮助,或者送些礼物,或是带着家属观光;二是患有疑难杂症的,节目组会积极帮助联系上海的医疗机构;三是有明确意愿寻求慈善机构帮助的,只要她们的需求正当合理,节目组会帮忙牵线搭桥。
“我们发现物质上的帮助其实反而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虽然对于我们的收入来说,能拿出的也不多,只是尽力而为;比较难的是有些妈妈需要精神上的指导和抚慰,需要专业人士帮助,我们感觉力不从心。”张劲说。
胸中有情怀 节目更阳光
《妈妈咪呀》自推出以来,一直秉承着“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才艺”的宗旨,鼓励所有妈妈们站上舞台,分享人生故事,绽放美丽自信。有业内人士曾评价节目称,“这档坚持了四年的女性励志节目,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素人PK模式,呈现给观众的是最温馨的画面和最质朴的感动。四年如一,实属不易。”这或许就是节目的生命力所在。
“秀才艺、讲故事”这类模式的节目一向不少,为何《妈妈咪呀》可以脱颖而出?张劲认为,不浮躁、有情怀、对人真诚是关键。“在同类节目中,我们想做出不一样的感觉。我们不想让节目成为才艺展示之后的‘诉苦大会’,所以讲故事的落点很重要。我们不希望为了收视率和满足观众猎奇心理,一味地将选手的个人隐私挖给观众看。”张劲表示,如果发现《妈妈咪呀》的舞台在曝光了选手的隐私故事却不能给她带来任何帮助的话,那么宁可放弃这个人物不上。“诉苦可以赚取观众的同情眼泪,但我们想让这个舞台给观众留下充满希望和美好的印象。即使讲述了一个负能量的故事,也能够有一个正能量的结尾或升华。每一位登上舞台的妈妈,都要能够有所收获,或展示了她人生的美好,或从主妇的角色中解脱重新绚丽绽放。”
因此,《妈妈咪呀》对选手把控的衡量标准是:才艺、故事以及人物的个性和状态并重,几方面综合考量。张劲表示,“才艺要体现舞台的美感,故事和人物个性要有表现力、积极向上。从第三、四季开始,我们更重视整个家庭的展现。”
随着80、90后妈妈们的增加,“苦情妈妈”明显变少,更多的妈妈上台来是为了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分享她们的人生经历,这让《妈妈咪呀》的舞台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妈妈们丰富的人生经历、朴实的才艺表演,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节目组的真诚、用心和踏实做事,则收获了选手的尊重。最后很多选手与节目组的工作人员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像姐妹一样始终保持着联系。《妈妈咪呀》的成功,源于节目组的每一位参与者,付出了自己的真诚与善良,并最终收获了回报。
《远方的爸爸》:公益情怀 纪实拍摄
文/顾彩玉
江苏卫视“跨国亲情惊喜秀”《远方的爸爸》也是被央视《新闻联播》“点赞”的5档综艺节目之一。
《远方的爸爸》由中广天择传媒制作,2015年3月11日亮相江苏卫视。节目以关注出国务工人员和“洋留守儿童”的公益视角,记录了素人孩子第一次离开亲人保护,在明星嘉宾的陪伴下出国寻找父亲的过程。节目展现感人的父子(女)亲情的同时,以点带面地折射出海外华人的奋斗精神。播出首日,新浪微博疯狂综艺季榜单中话题#远方的爸爸#排名第一。
缘起社会责任感
《远方的爸爸》总导演刘娜将节目的缘起归于社会责任感。“‘关注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上从未停止的公益话题。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因工作而与亲情分离是人们心中普遍的遗憾,而这种遗憾在那些出国务工人员身上体现得更加极致。”她认为,在满屏综艺的时代,电视人需要制作一些能够传递正能量的电视节目,让观众真正敞开心扉,正视生活中的困境。
由于涉及拍摄团队、所有嘉宾的出国签证办理、实地踩点等问题,节目每一期的筹备时间都近一个多月。《远方的爸爸》制片人何毅超透露,节目单期成本超过200万元。“主要花在拍摄制作和人员出国安全方面。”比如在非洲拍摄期间,正值战乱结束,加之非洲疾病较多,所以整个节目组的安全问题就非常棘手。
《远方的爸爸》中孩子年龄大多为5-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纯真保持得最好,而且相对自立。”何毅超透露,在挑选父子(女)时,节目组首先会衡量孩子与父亲的相处时间,最少要4-5年以上没有见过面——这种情况所带来的情感冲突更为浓烈;其次,要挑选那些在外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父亲。“有些人认为,打洋工的人可以赚很多钱,生活也富足,但其实并不然。”何毅超透露,很多海外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例如,有一期展示了在刚果援建的一位爸爸的工作生活——每天灰头土脸修建高速公路,住房为简易棚房;经济能力不足以支撑每年往返一次国内,薪酬全部寄回家。“录制时,我们节目组很多人都潸然泪下,他们真的很苦,也非常思念家乡和家人。”
对于明星嘉宾的挑选,节目组主要注重其是否真心乐于帮助孩子。“因为留守儿童常年缺失父(母)爱,多少都有些小性格,需要真心人来给予他们关爱。”刘娜透露,第四期的主角刘欣如是典型的“小刺猬”,经常耍脾气,偶尔粗心大意,但嘉宾鲍春来用自己的包容、理解和真心一步步走进女孩的内心,陪伴她完成了一次宝贵的探父之旅。
开拍之前,节目组还会进行几次实拍推演,不断弥补不足。比如,在非洲期间,节目组实际拍摄了两期节目,但只播出了刚果一期。未播那期节目中,只有孩子一人独立寻找父亲,没有他人陪同。观看成片后,节目组改变了既定方案,决定加入明星嘉宾。“一个孩子的跨国旅程和挑战虽然极致,但没有人物关系,缺乏悬念和情节冲突,不足以吸引观众看足60分钟,此为一;二是5-6岁的孩子一个人跨国寻找爸爸不合常理,他(她)如何面对得了陌生环境,解决吃住行等各种困难?所以我们决定加入明星嘉宾,真实记录过程而不是做秀。”
何毅超透露,每期节目开拍前,江苏卫视总监李响都会亲自审评该期主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成片后,还会对每期节目一一过目,确保节目内容温情感人,突出正能量。
纪录手法直击人心
“公益其实是节目的一个真诚的态度,越少设计、越多付出,才能还原真实的状态和生活。”何毅超将《远方的爸爸》归纳为“情境式公益节目”。“每个人都怀揣一种情怀,给观众呈现真实故事,带领他们感悟不一样的人生状态”,刘娜补充道,“所有做作和煽情都是拙劣的补丁,只有真心和真实最打动人心。”
为了确保嘉宾安全和节目拍摄顺利,节目组会对所有路线进行踩点、模拟,并预设多种方案,以防特殊情况发生。例如,第一期在韩国拍摄,由于韩国地铁线路极其复杂,节目组预判明星嘉宾会坐错走错,所以对重要线路提前踩点,来回坐了4遍。
同时,为了展现孩子的真实状态,节目组会提前一个星期介入孩子的生活环境,跟踪拍摄。“因为素人不像明星,很少面对镜头。所以,我们要提前与他(她)接触,适应并抓准他(她)的言谈举止习惯,也让他(她)更快地接受镜头。”
与其他真人秀一样,《远方的爸爸》采取24小时不间断拍摄,每组嘉宾配备4-5个机位。但不同的是,节目组并没有设置房内监控。“镜头即是观众的眼睛。我们不想做过多地布置和设计,让嘉宾按照套路‘表演’,《远方的爸爸》就是一个纯粹的记录者,用镜头语言拍摄下嘉宾的真实反应和状态,让观众一点点去感受。”
但唯独一个环节例外。《远方的爸爸》呈现了大量父子(女)相见的“惊喜”场面,每一次相聚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因为这是最直击人心的环节。”为准备这样一个“惊喜秀”,节目组首先会联系爸爸所在的公司寻求协助,并要求向爸爸保密;其次设计一些障碍,诸如提供一些线索和有限的现金经费。“这些现金经费是他(她)爸爸一个月的薪酬。”刘娜说,节目组希望从点滴中渗透节目的理念,让孩子、明星嘉宾以及观众都能领悟到海外务工人员的艰辛。再次,会设计一些小情节,让父子(女)感受到相聚的“惊喜”。例如,第二期刚果站,中国援建的高速公路正在修建中,会有很多城市路障。只有清除路障,车辆才能通行。节目组按计划与爸爸所在的公司联系,特意安排爸爸来做清除工作。此时路的另一端,孩子坐在汽车里焦急地等待。突然间,她瞪大了眼睛,认出了自己的爸爸,激动地喊着“爸爸”并冲下车;同时,爸爸也猛然回头,愣了几秒钟后,跑上前去抱起自己的女儿。相聚这一瞬间,画面中没有任何语言,慢镜头呈现了父女相拥、亲吻以及流泪的喜悦与激动。“当时我们在现场也非常感动。这是多么难得的一次相聚啊。”
何毅超透露第二季拍摄依旧沿用纪实手法,但题材、内容选择会扩大,将着重讲述“回归”二字。比如,很多华侨和孩子一直生活在国外,极少甚至从未回过自己的家乡,“我们希望带领他们进行一次意义深远的寻根之旅。”
从《全星全益》到《星星的礼物》 :坚守媒体职责打好公益牌
文/祝媛莉
制作触及人心、直达社会最柔软部分的公益类综艺节目之难点,主要来自公益与综艺的平衡点难找寻、市场不易认可,以及表达方式背离年轻受众。做好公益类综艺,要解决三方面关系:收视压力与媒体担当,公益诉求与节目可看性,严肃主题与娱乐表达。
对于以上三个问题,安徽卫视明星公益益智类节目《全星全益》及其升级版《星星的礼物》从节目创意、内容设计、操作手法上一一化解,将公益与益智挂钩,将公益诉求融入综艺节目,让明星们为了“平民英雄”的梦想而战,使节目公益性与可观赏性有机结合,践行电视媒体表达社会公益的主张。
不唯收视 荧屏需要这一节目品类
2月20日,一档名为《星星的礼物》的明星公益益智类节目出现在安徽卫视“920”时段,它是原先同档位节目《全星全益》的升级版,播出档期由原来的周三档调至综艺节目竞争最为激烈的周六黄金档,目前成绩最好的第三期CSM33城收视率突破0.771%,可以说表现亮眼。为何安徽卫视敢于在激烈的综艺节目竞争中发力公益节目?这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全星全益》通过明星答题闯关赢得公益基金的方式,为需要帮扶的个人或团体提供公益支持。安徽卫视以吴聪为制作人的主创团队对这档海外模式节目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首期节目CSM33城收视率0.475%,市场份额2.341%,排行省级卫视同时段第三。节目同时引发多屏共振效应,播出期间,新浪微博和短信平台上观众踊跃参与互动,仅短信平台上参与答题的单期观众人数就超过10000人。《全星全益》2013年-2014年连续播出两季24期,共近百位明星参与,筹集300多万公益基金,帮扶72位“平民英雄”及多个困难群体。《星星的礼物》可以说是安徽卫视在新的电视媒体环境下对公益主题内容的一次大胆追求,其在手法和技术上均与时俱进进行了升级创新。
不论是《全星全益》的制片人吴聪,还是如今《星星的礼物》的制片人董莹,均承认在筹备节目时曾担心过节目收视风险和压力。董莹表示,压力首先来自于制作层面,如何找到公益性与娱乐性的平衡点,让观众觉得轻松好看,又不让公益沦为夸夸其谈的帽子很重要。其次是来自市场方面的压力。这种温和但具持久性的节目不可能像某些综艺节目呈现爆发性的收视率表现,招商方面存在劣势。
虽有收视压力,二人深感这类节目依旧是电视荧屏上的必需品。“安徽卫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舆论平台,需要有这样的一档公益节目代表台里的诉求和追求,并为公益事业作出实际贡献,不能唯收视率论。”吴聪表示。
公益是主题 但也要顾及观众诉求
在吴聪看来,公益性与娱乐性并非一对矛盾体。“我们做一档节目不能只符合平台诉求,而不考虑观众收视喜好,那肯定不行。因此在节目设计时,尽量做到公益与收视、与观众喜好相匹配,提升节目可观赏性。”
为增强可看性,《全星全益》及其升级版《星星的礼物》的舞美整体偏时尚和综艺范儿,并不显得呆板沉闷;人物设置方面,节目选用明星 素人草根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明星具有天然的知名度和话题度,增加节目收视效果。“此外,明星具有一定号召力,当他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会让被帮扶的家庭获得更多关注,对节目的公益主题起到正面作用。”董莹说。
如今,《星星的礼物》在节目趣味性、可看性方面亦做了一些调整。新名字更时尚、更具想象空间;起用综艺效果突出的马可担当主持,调节节目中的严肃氛围;改变《全星全益》三位嘉宾依次单独答题的叙事结构,让两位明星和各自需要帮扶的对象组成战队进行抢答比拼,赛制更极致了,冲突感出来了,嘉宾在节目中也更容易释放火花。为了强化两组嘉宾的对抗,节目组专门选择红、蓝两大色系搭建明显的舞台和灯光效果。
在呈现方式上,《星星的礼物》还增加了明星到帮扶对象家庭实际体验一天的真人外拍环节。“从制作角度,棚内节目忌讳中间突然插播很长的视频片段,因为气场一旦转变,收视率会受影响。我们坚持这么做是希望艺人通过亲身感受增进与帮扶对象的情感共鸣,才能由心而发为他人而战。对观众来说,也会更有触动,更身临其境。”董莹告诉《综艺报》。
“公益性是整个节目内容的诉求,可看性是节目制作的手段。我们节目致力于用好玩的形式支撑起帮扶目的,用有意思的形式表达有意义的内容。”吴聪表示。
“苦情”不是目的 润物需细无声
一想到综艺节目,观众自然想到娱乐、轻松、搞笑,而公益节目往往是“一本正经”、主题深刻、催人泪下。如何将这两种不搭调的节目类型融到一起,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严肃话题,是公益主题综艺节目制作人需解决的问题。
吴聪认为,有些公益节目是单线条追求公益性本身,而公益类综艺节目是将有趣的形式融入公益诉求。因此在节目调性上,氛围不应是伤感的,表达方式不能不综艺、不娱乐。
董莹也非常认可这一点。她接手制作《星星的礼物》时就非常清楚,这档节目不是为了突出苦情,不是请帮扶对象诉说悲惨故事,而是要展示这些事迹感人、精神动人的“草根英雄”身上阳光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强善良的品质,呈现积极励志的氛围,而不是看到这个节目让观众觉得“沉重”。
从《全星全益》开始,节目挑选明星嘉宾就注重邀请公众形象正面的影视明星、体育健儿、社会知名人士做公益嘉宾,如公益项目“母亲水窖”的组织成员李玲玉,北京奥运会最小国旗手、汶川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等。他们发自内心关注公益事业,本身也很有亲和力,才能在节目中与素人互动更默契、融洽,更具感染力。
吴聪补充,观看公益类节目的受众群体不是年轻受众,两者重合度不高。“爱看公益主题节目的观众年龄偏大,较为感性,而年轻观众更偏向轻松娱乐的节目。因此,综艺节目融汇公益属性的难度在于怎么把年轻观众留在电视机前。”
吴聪说,解决办法就是节目的形式、表现方式、营造的氛围,一定是年轻主流观众群喜欢的方式,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他们,让他们接受。
除了节目本身,围绕节目线上线下举行的多种公益行动,也让公益理念浸润到观众生活中去。节目以官方微博为基础平台,打造#全星全益益起来#的微博公益活动,如开展“爱心1 1”“温暖衣 衣”、救助艾滋病贫困儿童活动、免费午餐活动等,通过活动深化节目的公益主题,发挥了公益长尾效应。
国外那些有人缘的公益综艺
文/祝媛莉
作为公共大众媒体,电视台将公益定为节目主题之一,即使像美国ABC这样的商业广播电视公司也热衷于制播体现人文关怀、带有公益属性的电视综艺。在欧美很多国家,公益类节目是收视率高、观众广为喜爱且经久不衰的一种节目形态。
其中,有几种类型的公益节目较为流行,分别是家庭装修类节目、“惊喜类”节目,还有定期举办的公益主题晚会等。
家庭装修类节目
近些年,中国的电视荧屏也出现多档受欢迎的家庭装修类节目,比如央视财经频道的老牌节目《交换空间》、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等。实际上,此类节目在国外已经流行多年并得到较好的市场反馈。
《彻底改变之家庭再造》(Extreme Makeover: Home Edition)是美国ABC电视台一档高收视的真人秀,自2003年12月3日开播,就一直颇受美国人喜欢,有评论说它是众多“低俗”真人秀中能够“传递价值观”的节目,是真正适合全家人观看的节目。
这档节目旨在为一些穷困家庭、社会机构、学校等改善居住、工作、学习环境。每一集,主持人和节目设计师团队都要身赴一个近期或者正处于困境的家庭,比如刚刚遭受自然灾害,或有重症患者的家庭。节目组用7天时间,在家庭成员享受制作组为他们准备的假期之时,将他们的房子旧貌换新颜,帮助他们重建家庭和希望。
节目组只负责拍摄记录并实施改装计划,家庭装修所用的材料和劳务费用全部来自社会团队和公益组织的捐款和捐助,还有很多志愿者参与到节目中。
《彻底改变之家庭再造》帮扶对象的选择标准主要基于家庭状况,在这点上其与美国另一档家装类节目《交换空间》(Trading Spaces)类似。《彻底改变之家庭再造》的主题是“帮助”,这与中国的家装类节目表达“温情”为主不同。
ABC每周都能收到众多家庭的申请信,节目组选择家庭的标准:一是他们必须是真正需要帮助并值得帮助的家庭。其次,他们善良且会给社会带来有益回报。节目中挑选的家庭是美国社会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比如老兵、单身父母、孩子患重症的家庭等。节目组帮助这些家庭,实际也是关注一个个社会问题。
这档节目是ABC一档比较长寿的节目,一直到2012年1月13日,节目播出第9季才收官。从开始的每周日晚播出,随后于2011年起调档至周五晚间,给观众带来诸多温暖和感动。如今,这档节目只作为特别节目在网络播放。
节目第一季时,每集平均约有1060万观众收看,之后收视不断走高。第二季时每集的平均观看人数为1580万。节目曾两次获得艾美奖,自开播就受到美国电视家长协会推崇。
2005-2006年期间,节目组曾前往遭受卡特里娜飓风侵袭的地区,与其他公益组织一起帮助当地社区民众重建家园。
从开始的毛坯房到最终“改头换面”的过程,版块设计上突出惊喜效果,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节目用快节奏的画面和声效增强可视性;同时还强调突出全体成员(包括摄像师)的英雄形象,比如渲染邻里互助协作的氛围,挖掘团队中的个性人物和个性故事。
在日本,也有一档人气家装类节目《全能住宅改造王》,在朝日电视台播出。电视台从广大报名者中遴选出改造家庭,委托有才华的设计师用经济的方式将残破的旧屋改造成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节目2002年开播,2006年常态节目暂停制作,2009年恢复并播出至今。节目的宗旨并非仅仅为了改造,而是“希望通过改造解决这些家庭的烦恼,带给他们幸福感”。
“惊喜类”节目
顾名思义,“惊喜类”节目通过设计出人意料的情节与环节为需要帮助的人送上大礼。惊喜大礼可能是帮助一位癌症幸存者实现“人生清单”,或者为一对因替双胞胎孩子治病而将车抵押的夫妇捐赠一辆更酷的汽车,或者促成一对久未见面的亲人团圆。节目中反转的剧情、充满悬念的版块设置、温馨感人的故事皆为看点,既能带来惊喜,又令人感动,得到不少观众的喜爱。有几档节目是为代表:
惊喜惊喜(Surprise Surprise)是ITV(英国独立电视台)的一档节目,首播于1984年5月6日。每期节目中,主持人会给现场不知情的观众带来惊喜,帮助他们圆梦、奖励善举等。同时会设计在生活中送惊喜的环节。
2015年播出的德国真人秀《超级惊喜》(The Big Surprise)则将恶作剧与送惊喜结合,让主人公先经历“最糟糕的一天”,在情绪即将崩溃时再为其带来惊喜,形成巨大反转。节目也将 “风雨过后见彩虹”的价值观蕴含其中。这档节目在德国ProSieben频道取得了不错的收视反响。
荷兰真人秀《天降好运》(Sheer Luck)寻找被帮扶对象的途径是通过社交网络,并用隐藏摄像机全程记录下这些平凡又需要社会关爱的人获得惊喜时的神情,并讲述他们感人温馨的故事。
美国FOX电视台于2015年播出的一档节目《幸福敲敲门》(Knock Knock)同样以送惊喜为主,邀请明星嘉宾走遍美国,毫无预兆地敲开一个平凡家庭的门,通过问答、完成挑战等方式送给他们大奖,帮助他们完成心愿。这些家庭或许正处于困境中,被认为是“值得并应该”得到帮助的人群。观众可以通过社交平台报名。节目演播室的主持人Ryan Seacrest与遍布美国各州的主持群、明星嘉宾连线互动,向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展现实时情况。节目第一集的明星嘉宾是嘻哈歌手Common和贝克汉姆。
公益主题晚会
一些国家有各种公益主题日。为传递公益理念,主题晚会也应运而生。
《24小时电视》是日本电视台于1978年为纪念电视台成立25周年而制作播出的一档慈善节目,通常设在每年8月下旬的一个周末举行。节目主会场一般设在武道馆,以现场直播为主,计划播出时间为24小时,近几年实际播出时间往往超时。节目每年设定一个中心主题,并以该主题为基础,主要围绕残疾人、受灾者、重病患者等弱势群体进行内容策划,同时也会有一部固定的电视短剧,以及艺人的慈善马拉松环节。
每年《24小时电视》的重头戏就是募捐活动,节目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吸引民众参与募捐、献爱心。由日本电视台及以其为核心的电视联播网(Nippon News Network,简称NNN,成立于1966年4月,核心成员是日本电视台和读卖电视台,成立时有18个电视台加盟,目前共有30个成员)共同成立的“24小时电视慈善委员会”组织、管理募捐活动,每年所募得的善款全部用于社会福利事业、改善美化日本环境的研究与活动、赈灾援助。除此以外,慈善T恤和其他原创节目周边产品的收入也纳入慈善捐款。
在英国,红鼻子日(Red Nose Day)算是一项传统公益节目,在奇数年的三月份举行。当天,大家会顶着一个红鼻子、将头发染成红色、穿上奇装异服拿起一个捐桶上街募捐,还进行戏剧表演,用喜剧的形式号召募捐。平时冠以“绅士”“淑女”的英国人希望通过幽默搞笑的方式唤起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少名人如憨豆先生、霍金也参与过。当天所得捐款的40%用于帮助英国国内的弱势群体,60%用于帮助非洲的贫困群体。
当天会有一场红鼻子节电视晚会,不少大腕都会出席为公益助力。2015年的晚会,集齐了“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美国偶像》的“毒舌评委”西蒙·考威尔、超模娜奥米·坎贝尔、英国老牌实力演员伊恩·麦克莱恩,凭借《万物理论》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并出演《丹麦女孩》再次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埃迪·雷德梅尼,“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奥斯卡得主《女王》女主角海伦·米伦……这些超级明星在晚会上的主要角色是“打杂”,整场晚会以恶搞、幽默的氛围为主,在英国有不小号召力。
[本期特别策划原文见《综艺报》0325刊]
长按二维码可直接订阅本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