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约会(青未了娘家)

女人一旦结了婚,家便多了起来,有了婆家,新家,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便成了娘家。记得刚上大学那会儿,姥姥问我,你知道想人吗?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不知道,只是在学校时一说要回家了,就想着俺娘做的油炸糕,您包的素馅饺子、烙的油饼、馅饼、单餠。姥姥不说话,只是安详地微笑着看我白话。

1984年考上山东农业大学,还是我们村第一个本科一批大学生。班主任老师亲自蹬着自行车到我家送通知书,爸爸不停地招呼客人,坐在上座上的老师,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我走在大街上总感觉有人在说大学生、大学生。没有看到妈妈给我收拾行李,也不记得她给我说什么话。是爸爸送我去报的到。从此,家,便时常挂在嘴边,触动心弦。同学们开始相互打招呼都是,“你家在哪?”“我家在……”。我们来自全国各地,交流中不同乡音浓浓地融合,锤炼成我们南腔北调、特色鲜明的普通话,毕竟我们已成年,乡音是难改的。不像现在的孩子一上幼儿园就是标准的国普,几乎很少听他们说乡音了。乡音里我们管出生地叫家乡,父母在的那个地方叫家。打开行李,新的厚厚的被褥,新的应季换洗的衣服,厚的,薄的,还有我向往已久的套装,羊毛衫。。。水杯、饭盒、勺子、筷子,妈妈能想到的。。。指甲剪都是新买的。姥姥说,我走后,妈妈流了半个多月的眼泪,见人就哭,谁劝也不行!街坊邻居们笑她:这是多好的事呀!是大喜事呀!你们家飞出了金凤凰。她哭的更凶了。第一年国庆节放假,家里像过年一样。大爷大娘还有堂姊妹们都来了。好厨艺的大爷亲自上场,做了好多好吃的。返校的火车上,我的眼泪竟也如断线的珠子止不住流了一路。家渐渐地远去。。。。。。眼前是妈妈在村口瞭望的身影,白发在风中摇曳。毕业,上班,结婚,再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成了亲戚,丈夫便成了贵客

记得刚结婚那一年,我要随丈夫到婆家过年。婆婆很早就过世了,几个大姑姐也都出嫁了,公公带着两个小叔子,想想就不愿意去。可是,妈妈早早的就开始唠叨:尽量多带些年货,应该带的礼物想周全,作为大嫂要带好头,要多付出,要撑起这个家。。。。。。唉,一丝一毫也没有让我回家过年的意思,我说的菏泽农村冷啊,条件差啊,规矩多呀。。。。一句也没听进去,连嫂子都说,这是亲娘俩吗?结婚第二年春节,我即将临产,年三十,丈夫一个人去送节礼,带回来的比送的还多,蒸的、煮的、炸的、还有生的馅、活好的面,连鞭炮都带来了。我责怪丈夫,这样妈妈不会为难吗?这都是嫂子硬让我拿的。年初四,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提前出生了,电话打过去,妈妈率领全家从姥姥家直接奔到了孩子降生的医院,尿布、小被褥,奶瓶。。。一应俱全。老家的规矩,出嫁的闺女没出满月是不能回娘家的,妈说,咱家的规矩是人少受罪,方便就好。一出院就直接把我们娘俩接回了娘家。爸爸看着女儿的小脸,笑地合不拢嘴,大笔一挥取名,文静。这期间还上演了一幕,姥姥追着妈妈,快吃饭吧,吃了再管她们;妈妈端着饭碗,快喝了,一会儿凉了,小孩子哭会儿没事;我才没工夫管她,抱起女儿专注地喂奶。嫂子旁边看的仔细,一代一代谁生的谁疼啊!

女儿五岁那年,公公也去世了,临近过年,弟弟们就不停地打电话,说妈妈要我们回去过年。一放假,哥哥找了一辆车就来接我们了。那时候,两个弟弟也陆续结了婚,有了孩子,连我们一家十五口,其乐融融。“贵客”还是陪爸爸喝茶聊天下象棋,大哥负责炸制上供用的鲤鱼,家堂也必须是他去请的。妈妈指挥我们贴春联,摆祭品,打扫卫生,布置客厅,做菜包饺子,洗澡,准备红包,还有新衣服,大人的,孩子的,大家的,小家的,似乎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分工,都能找准自己的活,我在厨房打下手,包饺子只管摆。摆饺子可是我的专利,新年第一顿素馅饺子是最重要的,要转圈摆,中间五个起圆,摆成花状,放几个小时甚至一天以上不能粘底。初一中午肉馅的就简单的多,一排排横着放不粘不沾底即可。嫂子一个人包,拿起皮,放上馅,两手一捏又快又漂亮还好吃。两个弟媳轮流擀皮,因为他俩还要间或的给妈妈打下手。 娘家的年是浓烈的,对于我们又是清闲的,吃完第一顿饺子,我们小家三口回到为我们收拾好的房间,叙谈我们自己的年事,思绪飘飞到菏泽老家。他的侄子侄女们陆续打来电话,汇报一年的成绩,纷纷讨要压岁钱。。。。。。我们可以悠闲地睡到吃午饭。 在娘家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过年得吃大块肥肥的回锅肉,这是菏泽老家的风俗,也是我们在娘家过年这几天饭桌上的主菜,或早或晚,都会上的。 后来爸爸得了很重的脑溢血,经过三个月的治疗,爸爸慢慢站了起来,在妈妈的搀扶下可以走出屋门,到院子里了。妈妈找人把院中间的小花园用钢管围了一圈,高度参考康复中心的扶手,这样每天爸爸和妈妈,在院子里迎着朝阳,踏着夕阳,一圈一圈,还不紧不慢地拌着嘴,我说五圈了,我数着才三圈 。大孙子给买了收音机,下载了评书和戏曲,小院里热闹起来。街坊邻居们时不常的开始找爸爸下棋了。小孙子悄悄地把车复活,把炮当卒拱了几步,两个下棋的是看不见的,只要是爷爷赢了,便会满屋的笑声。。。。。。。女儿的作文《我的姥爷》,不仅在学校获了奖,还被老师推荐到《萌芽》,发表了。 日子就这样红红火火地过着。娘家成了我每周必回的依恋。 手机响了,传来在北京上班的女儿的声音,“妈,这周我们放假,你们不回老家吧”“ 不回了,你们回来吧!我们这就上街买菜去。”厨房里的烟火气是女儿温馨的娘家。

今年过年,就在济南,静下心来,读点无用的书,做些无用的事,让生活添点文学色彩,等女儿随时回家。

青未了约会(青未了娘家)(1)

壹点号 错综群妙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青未了约会(青未了娘家)(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