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现实与梦境(现实与梦境相连)
"我们都知道梦是假的,可是我们在梦里却相信是真的;我们都知道现实是真的,可是你怎么能确定这不是另一场梦境。"——《盗梦空间》
什么是梦境?梦境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人们逃避现实,缓解生活压力,表达自己最真实情感的方法之一。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盗梦空间》,便是以人的梦境为素材,所讲述的一部在梦境与现实之中游走,窃取机密后重塑梦境的故事。
极致的想象、紧张而连贯的情节,炫酷的打斗画面,恰到好处的背景音效,极具迷惑性的影片结尾……虽然绝大多数的观影者,在看完整部影片之后仍是没有完全从跳跃的梦境画面所挣脱,心底仍然存有许多的疑惑,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人们对《盗梦空间》的评价: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科幻电影巨作。
《盗梦空间》海报
得到了观影者一致好评的《盗梦空间》,毫无疑问的拿下了第83届奥斯卡的金像奖,还被美国金球奖所提名,法国的凯撒奖、第20届MTV电影奖等诸多奖项,一并被收入囊中。在全球范围内斩获了如此多的奖项,《盗梦空间》几乎已是家喻户晓,对于悬疑剧般的剧情,自然也引发了极大的讨论。不过绝大多数讨论的出发点,都是基于《盗梦空间》的叙事结构分析,却忽略了极为重要的一点——《盗梦空间》中所采用的"意识流"手法。
一、什么是意识流?对于意识流内涵的分析与解读"意识流"最早是由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所提出的,他认为"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简而言之,詹姆斯的观点就是人的意识并非是阶段性静止的,而是如同河水一般,不断流动的。
用意识流的手法,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创作对象,便形成了所谓的"意识流文学",意识流文学最早表现在小说之中。1918年,在对小说《旅程》进行评价时,梅·辛克莱引入了这一概念。自此之后,"意识流小说"便成了小说领域的一重大分支。
高达9.3的豆瓣评分
在20世纪30年代时,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发展到了顶峰时期,戏剧、诗歌等其他文体,也引入了意识流等手法。而在电影界中,"蒙太奇电影"的产生,便是意识流手法的体现,虽然意识流的手法很早之前便被引入到了电影拍摄之中,但真正以"意识结构"的变化为主题所创作的电影,《盗梦空间》还是第一部,它开创了意识流电影的新纪元。
二、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主要叙事与次要叙事的穿插,是意识流的直观体现在《盗梦空间》的电影之中,有着一个主要的叙事结构,以及诸多的次要叙事结构:
- 齐藤雇佣了主角柯布,让他帮忙去改变竞争对手的潜意识,是电影中主要的叙事结构。
- 而在完成"改变潜意识"这一任务时,遭遇到的种种突发状况,进而衍生出了四层梦境,主人公在梦境中穿梭,分化出的一个个小的片段,又形成了诸多的次要的叙事结构。
主人公柯布的孩子
在主要的叙事结构之中,采用的还是最简单的“因果关系”:最开始柯布想要盗取齐藤的梦境没有成功为"因",而失败之后,柯布接受了齐藤的雇佣,帮助他使竞争对手父子反目成仇,此为"果"。这样一个很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构成了电影的主线,无论影片中的时间如何交叉,衍生出了多少不同的剧情,其本质上都是围绕着主线而展开的。
而在柯布依次进入了四层梦境,形成不同的梦境片段与故事时,此处对于这些故事的叙述手法,则是采用的"回环式套层结构"。所谓"回环式套层结构",不同于以往常见的叙事结构,在这种结构之中,"因果关系"并不会影响到事情的发展,叙述者通过对时间的操控,以时间的"回环"为主导,自不同点层面上阐述事情本身,通过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引人思考。
影片中的梦境空间
正是因为"回环式套层结构"的巧妙运用,才使得观众们在观赏影片时,会有"烧脑"的感觉,进而引发观影者的深思,找寻出影片想要表达的深层意蕴。除此之外,影片中通过对现实与梦境中时间流速对比的差异性、感官刺激的同一性描写,也能给人以视觉效果上的冲击。
三、缄默的叙述者,强烈的内心独白,多重变换的叙事角度,是意识流的直接运用在小说的叙事角度中,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
- 一种是以"全知全能"的作者为主要视角,讲述整个故事的内容;
- 一种是以小说中的人物角色为视角,展现他所看到的故事内容;
- 还有一种则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简单的叙述故事内容,不发表自己的观点。
旋转的陀螺图腾——鉴别是否身处梦境的标志
电影也是故事叙述方式的一种,只不过是以画面的方式,更加直观的展现在观影者面前而已,故而小说中的叙事角度,同样适用于电影之中。
《盗梦空间》所采用的就是第三种叙事手法,整部影片只是在向我们展示故事的内容而已,并未掺杂任何个人的情感与评价。正是这样一种叙事手法,使得本部电影偏向悬疑化发展,剧情更加引人入胜。
统观整部电影,所采用的叙述视角基本上是第三人称。但是当人物进行独白,以及展现柯布的回忆情节时,采用的却是第一人称视角。这种视角的切换,给予了观众极强的代入感。
在意识流的小说作品之中,人物角色的独白是最常用的手段,通过人物的独白,可以使得观影者更加直观的了解人物形象,使角色更加丰满。
在《盗梦空间》之中,同样使用了这种手法,比如在电影之中,便借用柯布的梦,表现了他失去妻子的痛苦,也借此补充了故事情节,使影片的上下联系更加紧密,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影视作品。
梦境世界的坍塌
四、意识流的发展,《盗梦空间》对意识流的继承与发展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意识流"的手法便自小说之中被引用,成为了拍摄电影的手法之一,被世人所公认的最早的意识流电影,是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所指导拍摄的《野草莓》。自此之后,一种新的拍摄手法被开创,意识流电影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其中《八部半》、《第七封印》等,都是佳作,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一部意识流电影《广岛之恋》,更是使世界影坛为之震撼。
2010年,《盗梦空间》的横空出世,迅速风靡了全球,斩获了诸多大奖,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所畅谈的话题,成为了经典之中的经典。《盗梦空间》的成功,不在于特效制作的精良,而在于它对"意识流"手法的继承,与新的发展。
梦境与现实中时间流速的对比
- ① 老套的选材,新颖的出发点
在意识流电影之中,"梦境"是最为常用的选材,早在伯格曼拍摄的第一部意识流电影《野草莓》中,"梦境"便被反复的展现,可以说,以梦境作为电影等选材,老旧到不能再老旧了。而《盗梦空间》以梦境出发,却能取得成功,正是因为它在"梦"之前,加上了一个"盗"字。
伯格曼曾这样说道:"梦是一种创造过程"。
在先前的诸多意识流电影之中,"梦境"的作用,无非是反应现实,将那些无法正面表达的事情,通过梦境的方式叙述出来,梦境只是帮助影片凸显主题的手段。而《盗梦空间》不同,《盗梦空间》的故事,完完全全都是建立在"梦境"之中的,这种新颖的出发点,使得原本老旧的题材,重新焕发了生机。对于整日里忙忙碌碌,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为谋生而不断奔波的人们而言,如真似幻的梦境世界,无疑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的。
迷失在梦境与现实之中而自杀的主人公妻子
- ② 俗套的悲剧性命运,引人深思的哲学观点
在好莱坞的电影之中,绝大多数的主人公其命运都是具有"悲剧性"的,正是因为有着悲剧性的命运,才磨炼出了他们不同于常人的优良品格。《盗梦空间》这部电影也没能逃离这个老旧的套路。
主人公柯布的妻子因为无法分清现实与虚幻而自杀,自己也成为了国际逃犯,被四处追捕。柯布的命运当然是悲剧性的,但是这部电影在讲述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哲学的思考,比如在电影结尾之处,桌子上那仍旧旋转未倒的陀螺。
按照剧情的发展,柯布无疑是走出了梦境,完成了救赎的,但桌子上的陀螺却依旧在旋转,陀螺未倒,即使身处梦境之中,柯布认为的现实世界,是否是在第五层梦境之后,掉入的更深一层的梦境?我们无从得知。
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幻的?人的大脑又是怎样辨别所处的世界是否是梦境的?我们所在的世界是真实的吗?亦或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黄粱一梦?什么是现实?现实的意义又在何处?
影片虽然结束了,但是却留给了观影者无限的思考空间。
结尾处仍旧未曾停下旋转的陀螺
结语:"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盗梦空间》所要表达的哲学观点,正是几千年前我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的《齐物论》思想,可能这也是《盗梦空间》被广大炎黄子孙所接受的原因之一。
总体来说,《盗梦空间》继承了旧有的意识流流派,并加以创新发展,以"意识结构转换"为主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如真似幻,扑朔迷离的梦境世界。通过对电影的解读与思考,可以使我们更加辩证的看待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好的面对充满压力的现实社会,在心灵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