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镜子》(一面镜子文任龙)

《一面镜子》(一面镜子文任龙)(1)

近读《许光达将军》一书,心随着传记主人公的事迹、情感的跌宕起伏,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大将许光达同志的两次降衔降级请求,让我深深地感动于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一位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令人动容。

大将许光达,1925年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随后进入黄埔军校,在土地革命时期,一步步成长为红军高级将领。期间,由于“左”倾路线的破坏,红军遭受重大损失,身在红二军团的许光达也由师长降为团长,而他毫无怨言,身先士卒,为协助贺龙同志创建和巩固洪湖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卓越功勋。1932年10月,许光达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在伤情无法痊愈的情况下,党组织决定送他到苏联养伤、学习。而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许光达将军的人生历程。在苏联,许光达不仅很快治好了伤,而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汽车、坦克、大炮技术 。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许光达全身心投入,孜孜不倦地钻研,为以后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他后来连续请求降衔降级埋下伏笔。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许光达奉命回国,此后,历任八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55年,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经历漫长的革命斗争,人民军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们的战功应该用军衔形式体现出来,但这个英雄的将军团队人数众多,尤其因为元帅、大将、上将的授予人数有限,中央也在反复权衡,并且毛主席从自己做起,不授大元帅,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等已经在党和政府担任职务的同志不授予军衔。我在想,如果按照腐败分子们的做法,不择手段地一心谋取名利应该是正常的,可当许光达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的时候,他不是按照世俗的和时下腐败分子们的逻辑得意忘形,理所当然。而是深深感到不安,几经思考后,他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领导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情真意切地请辞大将军衔。

当我读到《降衔申请书》中“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静吗?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功勋授衔,回顾自身历史,1925年参加革命,战绩平平,1932~1937年在苏联疗伤学习,对中国革命毫无建树。而这一时期是中国革命最艰难困苦的时期:战友们在敌军层层包围下,艰苦奋战,吃树皮草根,献出鲜血、生命。我自苏联返国后,有几年是在后方。在中国革命的事业中,我究竟为党、为人民做了些什么呢……”心灵的震颤是巨大的。

曾几何时,人们仿佛已经忘记什么叫居功至伟而心怀谦逊,什么叫胸怀全局高风亮节,什么叫以同志为镜常照己之不足。尤其在物欲最大化,权钱、权色交易横行的时候,那些腐败分子又有谁能够这样说自己的不是,又有谁敢于问自己“我究竟为党、为人民做了些什么呢?”。如果有敢于这样言己之非、问己之责的同志,在腐败成为“时髦”的环境下,可能正中腐败分子下怀,正好借机打击,安插亲信。由于身负重伤、危及生命,党才把党和红军的重要干部送往苏联,才“坐在窗明几净的房间里喝牛奶,吃面包”,可就是因为没有和战友们一道去长征,去度过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最危险的时刻,让我们的大将军耿耿于怀,不能释然。这对于那些名利向前、危难退后的人和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毛主席举着许光达的申请书与中央其他领导说:“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并且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激动地对朱德、彭德怀等人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是的,这就是一面明镜,用这面镜子,可以照出还是不是共产党人,还是不是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还是不是对得起共和国鲜红的旗帜。

1965年取消军衔制后,元帅是行政三级,大将是行政四级,上将是行政五级,许光达诚恳地向中央提出自己为行政五级,就这样,他成为唯一一个行政五级的大将。

两次请求降衔降级,面对荣誉和地位,功勋卓著的将军选择了对自己严苛的自问,选择了请降。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而许光达就是书中中国共产党人的镜子,一面光明坦荡的镜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