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生活的使命感是什么)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所说的是,有这么一种人:境遇不佳时总想着怎么跳出困局;即使境遇不差也依然高兴不起来,还是在琢磨着要“变”,总之就是“不安生”“不踏实”“不高兴”究其原因,就是“不仁”这里的“不仁”指的是“心无所安”,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生活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生活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生活的使命感是什么)

生活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所说的是,有这么一种人:境遇不佳时总想着怎么跳出困局;即使境遇不差也依然高兴不起来,还是在琢磨着要“变”,总之就是“不安生”“不踏实”“不高兴”。究其原因,就是“不仁”。这里的“不仁”指的是“心无所安”。

数千年之后的今天,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去问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因为要考学。”为什么要考学?“因为要找工作。”为什么要找工作?“因为要吃饭。”那么,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似乎自己不用做什么事,靠家人彼此之间的照应也照样饿不死,何必非要如此大费周折地去学习、考学、工作? 这个逻辑看起来天衣无缝吧。那么再追问,为什么要吃饭?“因为要活。”为什么要活?……顿时语塞,答不上来了。于是,这种人对于生活的认知,终归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就是典型的“心无所安”。这种人是不是即使身体健康,也依然会空虚、无聊、寂莫、郁闷、高兴不起来?上网查一查,经济条件不错的人当中,寻短见的、重度抑郁的、成天睡不着觉的,大有人在。这个比例似乎比经济条件一般的人群还要高。可见,一味地追求“富贵”,即使有了,也依然无法解决“心无所安”的问题。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心有所安”呢?唯有一条路:领悟出生活的“使命感”。“家”与“业”本身就是每个人生活的终极归宿、终极意义、“使命”。活在家中的每时每刻、活在业中的每时每刻都是幸福的、满足的,而不要再去认为“成家是为了XXX”“立业是为了XXX”,非要“达到XXX的目标”才能幸福,否则就高兴不起来。

领悟到“使命感”的前提,就是要“信命”。什么叫“信命”?首先,认同每个人所处的“家”所处的“业”都是千差万别的,各有各的“命”,这不是个人可以选择的,是“命运的安排”。对于“家”来说,还算比较好理解:人人都承认“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这不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但是,对于“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或是“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往往就以为“自己说了算”、“只要自己努力就够了”。这个念头是不对的,仔细想一想,“XXX与XXX看对眼了、性格相投”“XXX对于这个领域更有天赋,更有各种机缘巧合的优势”这都是“天生的”。天生身体的协调性就不适合跳舞,看别人跳舞跳得好也偏要去学,结果可想而知。虽然身材不适合跳舞,但对于弹琴或是画画更有感觉、更喜欢,一入门就比其他人上手更快,那何必不去多深入学习弹琴或是画画呢?于是,对于自己来说,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领悟出自己“天生的”优势何在、劣势何在,然后再依此去完成自己的“成家立业”,这就叫“顺应天道”:“无所为而为”,不是刻意的,还有个人功利之心的去选择。“信命”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剧本的”。就像《红楼梦》或《水浒传》所出现的几百位人物形象一样,各有各的剧本,各有各的生活轨迹、成长之路。天赋也好、机缘巧合也好,都是“命运的安排”,就是为了让自己一辈子可以扮演好一个XXX的角色而精心准备的道具和剧情安排。利用好这些道具和剧情安排,按照命运的安排走下来,就会有一定的家业、成就。反之,如果弃之不顾,偏要“不信命”“逆命而行”,必将家业受损,原本命里该有的福享不到了,原本命里不该有的苦却要去吃。这种信与不信,不能靠逻辑分析来证明,只能是自己来领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人皆有书可读,于是往往会遇到越来越多“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但是却始终对于“家”和“业”并什么太多的“使命感”。去开办一家教育机构,不以“传道授业”为使命,只是为了赚钱快;去开办一家医院,也不以“治病救人”为“使命”,只是为了赚钱快;去开办一家餐馆,也不以“美食款待八方来客”为己任,只是为了赚钱快。这种人,看似好像“很现实”“很努力”,其实完全没有利用好自己的天赋与剧本,非要去跟在该领域有天赋有剧本的人PK,怎么能长久呢?于是,干一行败一行,颠沛流离,最终长叹一声“我的命不好”。压根就对命没有敬畏之心、也没有按照命运的安排来生活,怎么能怨“命不好”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