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为啥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帝国为何不惜颜面借兵回纥)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场战争:收复两京(唐朝)百战第74位

                                 

回鹘为啥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帝国为何不惜颜面借兵回纥)(1)

战争概述: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肃宗以雍王李适为元帅,会合诸道节使,并借兵回纥,攻克洛阳。长安、洛阳两京的恢复,象征着历时七年的安史之乱被基本平定。

将星指数:★★★★★★郭子仪 李光弼 仆固怀恩

                                       

回鹘为啥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帝国为何不惜颜面借兵回纥)(2)

                        图:郭子仪

                                        

回鹘为啥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帝国为何不惜颜面借兵回纥)(3)

                          图:李光弼

                                 

回鹘为啥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帝国为何不惜颜面借兵回纥)(4)

                        图:仆固怀恩

李隆基终于要离开马嵬坡了。

在他今后的余生中,他将不止一次诅咒这个该死的地方。

在这里,他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杨玉环。

走吧!成都在前面等着他,那里没有安胖子的叛军的威胁,他可以先喘喘气,再考虑如何拯救风雨飘摇中的唐帝国。

马嵬坡的百姓却再一次的阻挡了西行的队伍。

——你们还想干什么?李隆基发怒了也慌乱了。

——请太子李亨留下,迎击安贼。

李隆基似乎明白一些什么,他看着自己的儿子李亨,李亨脸上面无表情。

李隆基的心凉了下来,他终于发现这次事变的幕后推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儿子李亨。

在马嵬坡,他失去了,不仅是自己心爱的女人。

还有自己的江山。

他的余生,只能在对一个女人无尽的思念中度过。

                    

回鹘为啥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帝国为何不惜颜面借兵回纥)(5)

    图:没有马震(范冰冰 黎明),只有马嵬坡

公元756年7月,留在了马嵬坡的太子李亨退到了西北灵武,在那里他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第九代皇帝,唐肃宗。

不随父亲去巴蜀,而是移居灵武是一个对大唐和李亨本身都是极为重要的决定,灵武处于黄河河套地区,为朔方节度使的驻所,是一个控制西北诸镇兵力,控制对安叛军的战略要地,最主要,李亨的坐镇灵武,使各地唐军有了一个主心骨。

李享的队伍很寒酸,只有父亲李隆基留给他的二千人,文武将领不过三十余人,随后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率兵五千、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率兵七千赶赴灵宝。

而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也率着自己的全部家底五万精锐来到了灵武,让李亨的心头大石落下。

回鹘为啥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帝国为何不惜颜面借兵回纥)(6)

图:郭子仪率军勤王,李亨吃下了定心丸

郭子仪是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出生官宦之家,其父郭敬之曾任绥、渭、桂、寿、泗等各州刺史。郭子仪自幼好武,后来参加武举考试,成为武举人,以武举身份任左卫长史,后来派下地方挂职锻炼。由于玄宗后期的政治腐化,没什么背景的郭子仪在边防一呆就是数十年,安史之乱的前一年(公元754年),已经58岁的郭子仪才被提拔为开德军使、太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安史之乱初期唐军溃不成军,名将封常清和高仙芝均被唐玄宗所诛杀,郭子仪带领的队伍成为唐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队伍,在安禄山攻占洛阳后,李隆基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朔方节度使,从东路迎击安军。

郭子仪率部迎击安军高秀岩部,大败高秀岩部,攻下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和马邑(今山西朔州东),打通了朔方与太原的联系,使安禄山南下太原,夹击关中的计划成为泡影,并为唐军后东出井径、入常山提供了条件。

755年4月,郭子仪率朔方精兵出井径,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合军在九门、嘉山连败史思明军,歼灭安军四万余人,唐军声威大震。

但郭子仪李光弼东面战场的胜利并没能挽回唐军正面战争(长安)的大败,长安被安军攻克后,郭子仪、李光弼退守井径,河北诸地皆失。

李亨在灵武登基的消息传来后,郭子仪带着五万精兵返回灵武,成为了新皇帝的军事依靠,稳定了局势。

在灵武,李亨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而他当太子时结识的南岳道士李泌也赶到了灵武。

回鹘为啥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帝国为何不惜颜面借兵回纥)(7)

李泌字长源,陕西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弼的后代,是当时有名的道家名士,与李亨是布衣之交,天下大乱、李唐江山败破,牛鼻子道人李泌暂时放弃了他的升仙梦,奔赴落难的旧友,助其一臂之力(这个决定也改变李泌的人生轨迹,从一名修道之士成为了肃宗、代宗、德宗三朝重臣,一代名相)。

到灵武后,李亨被任命为侍谋军国,之后军国大计,李亨大多皆对李泌言听计从。

李郭二人成为了唐帝国平叛安乱文武两大支柱。

按照李泌的战略计划,唐军应该集中兵力直指安史的老巢范阳,他的计划是以郭子仪李光弼牵制叛军史思明、张忠志、田乾真、安守忠四大主力,然后以建宁王李倓率军经塞外直取范阳,李光弼出井径逼范阳,取下范阳端掉叛军老窝后,再合围两京。

这是一个很高明的战略,李亨最初准备接受李泌的建议,但是他的身边的很多人不这么想,他的宠妃张良娣天天在他耳边报怨西北的坏天气,要他早点打回长安,当初扶送李亨登上皇位有功的宦官李辅国、鱼朝恩,丞相房琯都是这种想法。

在众人的影响下,李亨决定先行收复两京。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10月,李亨任命丞相房琯为诏讨西京兼防御蒲潼兵马节底使,率兵五万,向长安进攻。

这次准备不充分征伐在在咸阳东两次遇到叛军的打击,损失四万余人。

至德二年(公元老757年)2月,唐肃宗进驻凤翔部署反攻之事,李泌再次提出先取安军老窝范阳。

李亨再次拒绝了他的建议,依然把收复两京作为下一步的战略目标。

以李泌的分析没有错,在当时以唐军的实力士气,要立即收复两京困难重重,李亨刚进驻凤翔,安军安守忠部就在西原大败王思礼部,而郭子仪派其子郭旰等将刚强攻下潼关,又被叛军反击,死伤近万。

4月,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为肃宗长子广平王李俶),郭子仪率军西进,在长安西清渠被安部守将安守忠、李归仁大败,退至武功,郭子仪引咎自贬为尚书左仆射。

自身实力不行,唐肃宗想到了雇佣军,他派人向回纥可汗借兵,相约收复两京,收复两京后,土地归大唐,金银财宝美女壮丁,回纥人一次能带多少回去就带多少回去。

回鹘为啥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帝国为何不惜颜面借兵回纥)(8)

图:向回纥借兵,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

这样的条件,回纥人当然愿意,派出了4000精骑来中原打工。

从唐初李渊向突厥人借兵到李亨向回纥借兵,更意味着一种轮回,大唐帝国经过百余年的辉煌后,大唐开始走向了没落与衰败。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9月,天下兵马大帅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及回纥的四千铁骑,于9月23日,进至长安西,安军出动十万叛军与其对抗,唐军以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率中军,王思礼率后军与安军展开激战,关键时刻,回纥兵证明他们来中原不是吃干饭的,在唐将仆固怀恩的率领下先是歼灭了叛军的伏兵,又迂回到安军阵后,与唐军夹击安部,叛军大败,唐军歼敌六万余。当夜受重创的叛军撤出长安,唐军收复了长安。

回鹘为啥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帝国为何不惜颜面借兵回纥)(9)

                                              图:唐军收复京城长安

在长安休整三日之后,唐军直奔潼关,在潼关击退安军,随即连下华阴、弘农、武关、上郡。面对唐军的来势汹汹,安庆绪将洛阳主力增援陕郡,兵力达十五万,与唐军决战。

10月15日双方在新店遭遇,安军依山列阵、气势颇盛,最初郭子仪初战失利退却,关键时刻又是回纥兵从安军背后袭击,郭子仪再度率大军从正面戟,大败安军,收复陕郡。

陕郡失利后,安庆绪自知大势已去,于10月16日带着余部放弃了洛阳,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唐军乘胜收复洛阳。

两京收复,回纥人也在洛阳兑现了他们的工资,在洛阳大肆抢劫,安庆绪的部下史思明、能元皓、高秀岩也纷纷选择“投降”,河东、河南、河北皆告平定。李亨也开始论功封臣,重修家园,叛军的末日好像已经结束了。

回鹘为啥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帝国为何不惜颜面借兵回纥)(10)

             图:唐军收复河南河北,杜甫乐坏了

他们给了安庆绪喘息的机会,安庆绪跑到邺城,招集旧部六万,死灰复燃。

乾元元年(公元787年)7月,在拥有六十万大军的情况下,唐肃宗再次向回纥借兵三千(雇佣军真好使),随同各路兵马围攻邺城安庆绪部,但基于郭子仪之前立功过高,这次战役唐军没有总指挥,只派了一个不懂军事的太监鱼朝恩为观军容宣尉处置使,监督全军。

没有总指挥的唐军将邺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安庆绪破城在即的时候,史思明再度反叛,率十三万军增援邺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3月,史思明大败六十万唐军,各路人马纷纷败退,郭子仪只剩下三千人马退守洛阳,只有李光弼、王思礼全军而退。

史思明进入邺城后,干掉了安庆绪,继安禄山父子后,举起了反叛的大旗,将这场叛乱的名字定格为安史之乱。

史思明挟邺城大胜之威,分兵四路南下,重新夺取了洛阳,替代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的李光弼退守河阳,抵挡做了史思明的进攻,并攻克怀州,生擒史部大将安太清,给唐军打了一剂强心剂。

史思明的命运也和他的前东家安禄山一样,没被唐军所灭,反而是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弑,史思明一死,叛军陷入内乱,四分五裂,已经无法再组织起对唐军大规模的进攻。

唐肃宗李亨面对突然转变的战局还来不及捂嘴轻笑,他的两个儿子也为争夺皇位大打出手,宫廷的内乱让受到惊吓的李亨在宝应元年4月病逝。太子李俶即位,是为唐代宗。

回鹘为啥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帝国为何不惜颜面借兵回纥)(11)

图:从安禄山到史思明再到李亨,儿子们一个比一个不消停。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唐代宗再次请回纥人来中原当雇佣军,借兵十万(实为一万余),同时任命年幼的雍王李适(唐代宗的长子,后来的唐德宗)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会合诸道节度使及回纥兵集兵于陕州,进讨史朝义。

10月28日,唐军攻占怀州,30日唐军与史朝义在洛阳进行最后的决战。

会战开始后,史朝义在洛阳城外设立了数万木栅进行防守,仆固怀恩派精锐骑兵和回纥兵在两翼夹击,自己亲率主力从正面进攻。

唐军很快撕破了史军的防线,史朝义最后拼出老命,率十万主力在洛阳城西昭觉寺北与唐军作垂死挣扎。

史军无法抵挡唐军的猛烈冲击,大败,唐军歼敌6万余,俘敌2万,史朝义仅率数百骑东逃,唐军再一次收复了洛阳。

历时七年的的安史之乱,基本得以平定。

回鹘为啥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帝国为何不惜颜面借兵回纥)(12)

图: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回鹘为啥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帝国为何不惜颜面借兵回纥)(13)

【扩展阅读 】离收复中原只差一步,刘裕为什么会主动放弃:刘裕北伐百战第75

【扩展阅读 】明廷兵分四路围剿努尔哈赤:萨尔浒之战(百战第76位)

【扩展阅读】没有郑成功,台湾会是另一个菲律宾印尼吗:百战77位台湾收复战

敬请关注夜狼啸西风最新历史作品:《两宋烽烟》(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当当京东热售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