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出什么事了 张家口人注意了

惊蛰,古称“启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冬天蛰伏入土的昆虫,在此时被雷声惊醒,纷纷爬出地面。

而“惊蛰”这两个字,还包含更深层的涵义——当“蛰”则伏,当“惊”便起,学会顺时而动、应势而为。

这是人生的两大修行,也是惊蛰节气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1时机未到,学会“蛰伏”

古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人为什么需要蛰伏?一为保存自己,二为等待时机。

你有才华和潜力,但是没能力和机会,这时乱出风头就很容易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是来自别人的直接打压,或者是自己在困境中一蹶不振。所以《周易》中说:“龙蛇之蛰,存其身也。”

唐末隐士罗隐言:“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机不到,纵然是英雄豪杰,也只能处处碰壁、不得施展。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此时能知沉潜,方为识时务,才是真豪杰。

何为“时机”?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大势所趋,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当前那些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大佬都是在时势中崛起。地利,是适合你展现才华和抱负的环境和平台。人和,是你的经验已经积累够,你的定力已经锤炼成,你的才能已经锻造出。

当这些不具备呢?就要学会蛰伏,在忍耐低调中保存自己,在自我修炼中等待时机变化,直到万事俱备,东风吹起。

人不与大势抗争,把握住时机,顺势而为,才能迅速崛起。

雷军说:风口上的时候,猪都能飞起来。

如果不在风口上,那就要懂得蛰伏,默默修炼自己,等待变化。

张家口出什么事了 张家口人注意了(1)

《周易》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行动就是妄动。

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

君子要效法龙的精神,在时机不成熟时要在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

如果只是消极地等时机,那么等时机来了,也没有腾飞的可能。

张良曾经在秦末大乱前蛰伏的九年,修炼心性、积累学识。

正是这些积累,才有了他后来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管子》说:时则动,不时则静。有静气,沉得住,能等待,才是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

2时势一到,惊而“奋起”

楚庄王曾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

默默蛰伏,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一飞冲天。

在漫长的冬季里,万物都在黑暗中积蓄着自己的力量。

惊蛰一到,蛇虫惊醒,草木发芽,积蓄一冬的力量,马上爆发出来。

萧索的冬日,不出几日就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张家口出什么事了 张家口人注意了(2)

《菜根谭》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蛰伏是一个积蓄势能的过程,磨砺好心性,提高了能力,时机一到,必然高飞。

汉代桓宽说: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如果现在一腔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就尽管蛰伏,那正是为日后的腾跃做准备。

祭白虎,打小人

惊蛰这天,民间流传着很多传统习俗。

比如“惊蛰吃梨”,相传雍正年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说道:“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

后来走西口者仿效吃梨,有“离家创业”之意;惊蛰日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另外,“梨”谐音“离”,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保一年好收成。

惊蛰另外的重要习俗是祭白虎、打小人。

在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

每年白虎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日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以脱离是非缠绕。

惊蛰节气到来,家里的虫蛇多了,出来四处觅食。

人们会手持艾草等来熏家中四角,来驱赶虫蛇。

久而久之,就渐渐演变成在生活中不顺心者,通过拍打对头人来驱赶霉运,这便是打小人。

民间习俗丰富多彩,多是人们祈求美好的生活,憧憬幸福的未来的一种方式。

如果觉得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总有许多是非,甚至有人捣乱,不妨试试惊蛰祭白虎,打小人。

不过冤家宜解不宜结,人生事,关键要忘掉不开心的,才能快快乐乐的生活。

张家口出什么事了 张家口人注意了(3)

惊蛰是两种大修行,那正是最高的入世之道;惊蛰是一种大觉醒,那正是最深的出世真谛。这是一个将出世入世合一的节气。

作为一个节气,惊蛰上接于天时;作为一种智慧,惊蛰下达于人事。这又是一个天人合一的节气。

惊蛰之后,才是真正的春回大地;春回大地背后,是万物的生发壮大。春是什么?天朗气清,阳气生发。这又像是在告诉我们,唯有心中有这份春回大地的意,方能通行于生发壮大的境。

所有这些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以天人合一的境界,出世入世合一的智慧,成就万物生成的功业。

这就是惊蛰的最终真意,人生的最终真谛。

(来源:张家口发布 编辑:刘山杉 青媒编辑:高燕燕 责编:张斯琪 监制:耿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