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原型王近山麾下的人(亮剑原型王近山麾下的)
2005年,电视剧《亮剑》荧屏热播,主人公李云龙以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军人气质吸引了众多观众,而作为原型之一的开国中将王近山的故事,也更多被人熟知。提起王近山,他麾下的三员猛将则被誉为军中“三剑客”,分别是二野六纵16旅旅长肖永银、17旅旅长李德生、18旅旅长尤太忠。狭路相逢勇者胜,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带领部队勇猛作战、所向披靡,所到之地必有红旗飘扬。王近山曾评价爱将李德生:“打仗很硬,不怕苦,任务交给他,他就像老牛顶架,缩不回来。”李德生因在襄阳战役中漂亮的“刀劈三关”而闻名全军。
李德生将军
1945年8月底,李德生从太行2分区30团调回太行纵队4支队769团担任团长,而769团正是他战斗成长起来的老部队,素有“太行山拳头”之称,时隔两年回来,犹感格外亲切。
此时,虽然抗战已经取得胜利,蒋介石却在美国的援助下积极进行全面内战的准备,一边在重庆与共产党谈判,一边却在调动重兵进攻各解放区。一场战争的阴霾正在紧张酝酿。
上党战役,是李德生到769团后参加的第一仗。在山西,蒋介石密令阎锡山以13个师的兵力,攻占晋东南以长治为中心的上党地区,企图分割太行、太岳根据地,进而夺取华北。为了保卫华北解放区,党中央命令晋冀鲁豫军区集中太行、太岳、冀南军区主力组成三个纵队,歼灭进犯的阎锡山部队,收复上党地区。
上党战役自1945年9月10日正式发起。太行纵队先攻屯留,其他两个纵队隐蔽于长治到屯留的公路两侧,准备歼灭长治援军。屯留守敌为阎军主力一个纵队千余人,据守着日军修筑的坚固工事。此战成败,对于整个战役影响甚大,刘邓首长专门组织三个纵队的一批领导干部到城南高地观战。
769团先于9月11日中午12时,奉命攻城。团长李德生和副团长朱光带领执行攻击任务的1营干部抵近勘察,选定了登城突破位置。关键时刻,李德生将团特务连投入,激战至黄昏,全歼守敌。769团俘敌400余名,缴获各种枪300余支,胜利完成了任务。
各部队逐个夺取了长治外围各城,20日合围长治。阎锡山令其第7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率8个师及两个炮兵团,共两万余人从太原南下驰援。军区首长及时调整战略部署,由冀南军区部队继续围困和佯攻长治,太行、太岳纵队北上打援。9月28日,769团担任纵队前卫,沿长(治)屯(留)大路冒雨兼程北进。
在太行、太岳两支部队主力的连续猛烈攻击下,敌人部分被歼,步步收缩,粮水断绝,军心开始动摇。军区首长决心诱敌突围,以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10月5日17时,敌果然向北突围,我军当即全线出击。
10月12日,上党战役胜利结束。全军区部队歼敌3.5万余人,其中769团歼敌4000余人。
上党战役旗开得胜,有力地配合了共产党在重庆的谈判斗争。毛泽东回延安后,10月17日作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说:“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13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一回,我们‘对’了,‘争’了,而且‘对’得很好,‘争’得很好。就是说,把他们的13个师全部消灭。”
上党战役后,军区部队整编。769团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第7旅第19团,李德生仍任团长。
1945年10月,国共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刚签定,蒋介石就借口“北上受降”,向解放区大举进犯。晋冀鲁豫军区下达了组织邯郸战役(即平汉战役)的基本命令。
邯郸战役从10月24日发起,至11月2日结束。李德生率领19团参加了围困敌人的战斗,后又在冢王村歼敌30师师部和一个团。邯郸战役的胜利,使蒋介石打通平汉线的计划归于破灭。
1946年夏,国民党彻底撕毁停战协定,调用其全部正规军80%的兵力,共193个旅约160万人,向解放区全面进攻,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
6月28日,晋冀鲁豫军区3、6纵队,在河北磁县马头镇,举行了爱国自卫作战誓师大会。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薄一波副政委分别发表了动员讲话。战士们士气高涨,为了“把大炮打成犁头”、“把坦克改成拖拉机”的和平图景早日到来,宣誓勇往直前、决战到底。
1946年8月9日,李德生奉命调至6纵17旅任旅长。从8月10日陇海战役正式开始,至1947年5月,先后参加了陇海战役之攻克兰封、定陶战役之血战大杨湖、滑县战役之奇袭上官村、豫北战役之汤阴攻坚战。
这些上世纪50年代出现在镜头里的坦克,正是李德生旅部在陇海战役中攻克兰封时的收获,也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次缴获敌人坦克。
汤阴,豫北重镇,平汉路经此贯通南北,又是东部平原通往太行山区的交通要道。1947年3月下旬,随着豫北战役的发起,攻占汤阴,成为此次战役的重要一环。
孙殿英,行伍出身,1928年投靠国民党,因在河北马兰峪盗掘清东陵而为人知。城内守敌正是孙殿英的暂编第3纵队,下辖三个步兵师和辎重团、特务营,加上地方反动武装共万余人。
经过长期经营,孙殿英在汤阴城构筑了多层坚固的环形防御。城墙上筑有堡垒,沿墙掏了三层射孔,城根暗藏低堡;护城河无水,宽10米,深六七米,内有地道通城内;河堤边筑有地堡群。护城河外有240个梅花形的子母堡,并围以三道鹿砦;地堡群外是一片开阔地,密布地雷。构筑工事时,孙殿英命令将城外树木伐尽,100米内民房一律拆毁,100米外也不准留二层以上楼房。为强化外围防御,城东北的张庄,城东南的石家庄,城西南的马沟,城西北的杜庄等外围据点,从四个方向,拱卫汤阴。
4月6日晚,16旅、17旅、18旅、太行独1旅,先后对四关试探性攻击,未获成功。4月11日,军区增调3纵由南关、西关攻击,李德生所在的6纵负责攻东关、北关。
孙殿英预感形势危险,急电蒋介石求援。蒋介石电令王仲廉驰援。17旅、16旅协同3纵南下打援,18日,胜利完成围城打援的任务,汤阴成为一座孤城。
4月20日,17旅返回汤阴,展开对北关的打击,当晚占领北关。到22日,我军攻下汤阴四围各城关,直逼城下。孙殿英惊慌失措,曾几番逼迫部队向城外四关反扑,均被打退。
6纵攻城的突破口选在东北角。此处离孙殿英司令部最近,自从17旅打下张庄后,这边已成为敌人防御的薄弱侧翼。面对从张庄到城门的开阔地,李德生向纵队建议,攻城部队先挖交通壕和地道,逐步迫近,将进攻出发地建立在城壕外沿。
5月1日18时,刘邓首长命令对汤阴发起总攻。纵队决定,17旅49团、50团和16旅全部担任城东北角主攻任务。为了保证指挥及时,杜义德政委还规定,攻进一个团的兵力,必须跟进一位旅的指挥员,攻进三个团以上的兵力,由李德生统一指挥。
在激烈的攻城战斗中,登城部队冒着密集的火力封锁,彻底摧垮敌军防线。李德生带着几个参谋,进入北门,建立指挥所,指挥战斗。
6纵和3纵部队按预定作战方案攻入城内,多路向纵深穿插迂回,将敌人分割围歼,并展开政治攻势,大批敌人缴械投降。孙殿英被当场活捉。
汤阴战斗,从围城到破城,历时26天,歼敌8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设备,是豫北战役中一大胜利。部队的攻坚能力、城市巷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1947年夏,蒋介石以陇海路为纽带,集中60万国民党军队,分别向陕北、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晋冀鲁豫野战军根据中央指示,把战场摆到了鲁西南,决定实施中央突破,斩断陇海路,打出外线,以夺取中原地区,建立解放全中国的前进基地。
由李德生担任旅长的6纵17旅,随刘邓大军参加了中央突破及其以后的一系列战略性行动。
6月30日晚,刘邓大军4个纵队12万人,一举突破了敌人吹嘘“可顶40万大军”守备的黄河防线,揭开了鲁西南战略进攻的序幕。
强渡黄河后,刘邓大军立即发起了攻击郓城、定陶、曹县的战斗。在之后的六营集和羊山集战斗中,每场硬仗,战士们都敢于以少胜多,拼杀搏击,与对手比意志、比毅力,李德生所率的17旅出色地配合战略计划完成了任务。
鲁西南战役吸引了敌人30个旅,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陕北的重点进攻,蒋介石为了堵塞其南线中央被打开的缺口,慌忙调集重兵进行分进合击,并阴谋破坏黄河河堤,妄图把晋冀鲁豫野战军和黄河两岸数百万人民淹没于洪水之中。刘邓首长根据党中央既定的战略计划,毅然决心向大别山挺进。
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离开山东菏泽以东地区,踏上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艰难征程。
部队一过淮河,就进入大别山麓。满目青山满怀情。自1932年10月,李德生随红四方面军踏上西进征途,离开家乡15年,现在回来重新解放家乡的土地,与许多红军老战士一样,心潮难平。
部队在向大别山腹地开进途中,路过七里坪。一次短暂的探亲,李德生才得知父亲早已不在人世。
站在父亲的坟前,李德生深深自责没有尽到孝道,没来得及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回忆起入伍红军不久,父亲曾来部队看他,短短的几句寒暄竟成了终生的诀别。而像他这样的家庭和遭遇,在红军队伍里又何止是他一个?为了国家即将到来的光明和安宁,骨肉的分离谱写了一首最素朴动人的壮丽诗篇。
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突出于武汉、南京之间,瞰制中原,直逼长江。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成了蒋介石的“心腹之患”,9月上旬,即以其23个旅,从北、东、西三面形成包围,并以桂系精锐7师、48师,进入腹心地区寻机作战。
刘邓首长率领部队在大别山地区奋战7个月,克服了没有后方补给带来的种种困难,时而集中消灭孤立之敌,时而分散发动群众。部队在运动中和对手周旋,使之处处被动,机械化优势得不到发挥,对大别山的围攻遭到惨败。
在千里跃进之初,毛泽东曾经估计了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准备回来;一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一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经过七个月艰苦的斗争,刘邓大军终于重建了牢固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实现了三个前途中最好的前途,为夺取全国的胜利,创造了重要的前进基地。
1948年5月,中央决定晋冀鲁豫南征部队更名为中原军区野战军。为了开辟汉水中段,变汉水为内河,建立战略前进基地,6月13日,刘邓首长下达了老襄战役作战命令。这次作战的对手是老襄守敌第15绥靖区司令康泽。
襄阳,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地形异常险要。北面与樊城隔汉水相对,城南群山耸立,为其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康泽依托有利地形,在城南构成坚固的防御体系,以实现蒋介石指令的“依山固守,耗其兵力,争取时间,等待援兵”的作战企图。
7月6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首长令6纵王近山司令员统一指挥南岸部队,夺取襄阳城。
襄阳为兵家必争之地,攻襄阳先占山,后攻城,是攻打襄阳的历来战法,但经过现场勘察分析,王近山决定撇山攻城,将主攻方向选在西面,首先集中主力夺取琵琶山、真武山、铁佛寺,尔后依托西关,突破城垣。在讨论攻城方案中,李德生主动请缨,担任主攻。
7月8日晚,接受任务的当晚,李德生带领几个团的干部摸到琵琶山下高粱地里,在离对方前沿几百米的地方观察地形。
琵琶山,是从襄阳西南高地前伸下来的一个小山头,踞守在西面走廊的最西头。两个高大的石头碉堡,耸立在山头上。琵琶山虽小,但筑有坚固工事,加之大山和东面真武山的火力均可支援,进攻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
一定要采取一鼓作气的强攻手段,勇猛攻击才能奏效。因为正式攻城战斗还没开始,不能动用纵队有限的火炮,就决定用16、17旅的4门山炮配合攻山。李德生命令炮兵连长马天功仅用3发炮弹就要确保炸毁敌人的碉堡。
7月9日黄昏,49团3营在炮火支援下,攻占了琵琶山。神炮手马天功果然只用3发炮弹就摧毁了碉堡。然而,不幸的是,率领突击营攻山的苟在合团长在上山时误踏地雷牺牲。听闻消息后,李德生悲痛难抑,战士们第一次看到他流泪。
攻下琵琶山后,49团2营受命夺取真武山。真武山在琵琶山以东,虽然不高,但地形突出,正在城的西南拐角方向扼控着南门和西面走廊,成为“襄阳城的一把锁”,它是控制城关的最后一个高地。在不到300平方米的山头上,康泽构筑了30多个永久、半永久性的地堡。
为了顺利夺取真武山,减少不必要的流血牺牲,李德生充分做好战前的侦察和准备工作,并开展军事民主,大家共同出主意、想办法。9日上午,李德生把参战部队集合到打谷场上,请旅政治部主任段大明作战前动员,派旅部的摄影员,给大家照相。战士们别样的青春风景在这炮火纷飞的年代里就这样瞬间定格了。
部队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攻势勇猛,一鼓作气拿下山头。这次战斗虽任务艰巨,却伤亡较小,与攻打琵琶山相比,李德生深有感触。
只剩下攻城的最后一道障碍——铁佛寺,该寺位于路左,离西关大桥仅50米,和相距100多米的西门城楼成犄角之势。康泽用一个营防守铁佛寺。
在平原作战,要安全地接近敌人,只有挖交通沟,逐步前移。部队全部在地下活动,敌人的一切火力都将失去作用。交通沟可用来作战,运动部队,更可以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严重威胁。
7月11日,李德生向50团团长陈绍富下达了任务,要求以两天时间挖两条通向铁佛寺的交通壕。盛夏七月,两个连队开始了紧张的土木作业。
就在城西表面异常平静的时候,18旅突然袭占东关护城堤,建立了东关攻城基地。王近山司令员“声东击西”的策略令康泽倍感困惑,他一面忙乱调整布防,在南门增强防御,一面向蒋介石告急。
7月13日晚,17旅50团、47团一举攻占了铁佛寺及其近旁的同济医院等地,全部控制了西关,建立了总攻的主要阵地。
王近山司令员电报野司,提出17旅攻打西门方案,首长同意于7月15日20时30分对襄阳发起总攻。
这是一场激烈壮观的战斗布阵。6纵3个旅的主力,全部集中在西门外纵深线上,以一个营作突击队,而以16个营的兵力,作为大纵深之强大后续梯队。这种部署和战法,这种勇、猛、狠,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是典型的刘邓部队的战法,也是王近山司令员的指挥特色。
经过彻夜激战,城内守敌大部被歼,康泽被活捉。
襄阳之战中,17旅因出色地完成“刀劈三关”及突破西门的艰巨任务,荣记一等功。“刀劈三关”战功卓著的49团被授予“襄阳特等功”的光荣称号,首先突破西门的49团1营,被授予“襄阳登城第一营”的光荣称号。
襄阳战斗,是李德生担任旅长以来指挥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坚战,在他的战斗历程中书写下浓彩的一笔。许多人记住李德生的名字正是从这场战斗开始的。
1948年秋季,李德生率领17旅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
在决定中原乃至全国胜利的这一仗中,6纵领受的命令是“6纵并指挥12旅尾击由确山向阜阳、太和出犯之黄维兵团,配合我主力在徐州外围之歼敌作战”。
黄维兵团,是蒋介石的心腹陈诚赖以起家的嫡系部队,12万人,全部美械装备,其中第18军被称为蒋军“五大主力”之一。
这首先是一场意志的较量。追上黄维,把风雨、饥饿、疲劳乃至生命,统统置之度外,昼夜向东追击。追击部队之艰苦,野司阵中日记曾有如下记载:“6纵自10月29日起至11月6日,连续急行军,并遇天雨。17旅5、6两日未睡觉,部队像过草地一样疲劳。”
经过半个月昼夜急行军,11月18日,6纵终于赶在黄维兵团前面,到达安徽蒙城北面,于涡河两岸布防,堵住了黄维兵团北上去路。
这又是一次勇气和智慧的较量。阻击敌人后续部队的战斗十分激烈。28日晨,黄维以其主力18军的3个团,在飞机、大炮和12辆坦克配合下,向17旅49团3营所在的小马庄阵地攻击,准备孤注一掷。3营干部战士以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顽强抗击。与9倍于己的敌人恶战达八小时之久,阵地始终屹立不动。
在这场战役中,李德生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打大王庄时,李德生刚走出门,敌机炸弹就将旅指挥所炸毁。在与大家研究战斗协同准备工作时,李德生刚侧过身子,一颗机枪子弹就打在了他原来倚靠的地方。
攻打黄维兵团指挥中心双堆集核心阵地,南集团由17旅担任主攻,华野3纵第23团暂隶属17旅指挥。战斗前,李德生带作战部队干部,多次观察敌情,勘查地形,制定了作战方案和步炮协同计划。担任突击任务的49团组织了班以上干部看地形,以排为单位摆沙盘研究了战斗方案。李德生要求他们发扬襄樊战役“刀劈三关”的战斗作风,当好中野代表队。
攻击战斗中,战士们的顽强斗争场面都印记在李德生的脑海里。
15日黄昏,黄维见大势已去,组织残部,向西南突围。17旅即协同兄弟部队全线出击。昔日骄横无比的黄维,此时乘一辆战车逃跑,因战车发生故障,不得不下车混入溃兵群中,后被俘获。兵团副司令兼85军军长吴绍周则坐在路边等了4个小时,自报身份当了俘虏。
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要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人民解放军将要向长江以南进军,解放全中国!
2月9日,中央军委正式授予17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2军第35师,李德生任师长,李如海任政委,所属之49、50、51团分别改为第103、104、105团。师直增建1个工炮营。
为了摸索渡江作战经验,夺取渡江作战的主要进攻基地,军根据兵团指示,令第35师104团攻占长江的铁板洲敌阵地。
4月8日下午,军长王近山带领全军团以上指挥员来到前沿阵地观战。16时,李德生下达了进攻命令。此次,104团强渡夹江攻占铁板洲,仅用时35分钟即结束战斗。
根据攻打铁板洲的作战经验,军重新修订了作战方案,35师和36师担任主攻,34师为预备队。35师103团和兄弟师的两个主力团为渡江第一梯队。
4月20日黄昏前,12军在铁板洲召开了渡江南征的誓师大会。会上,3兵团副司令员兼12军军长王近山代表3兵团首长和军党委号召大家把胜利的红旗插到长江南岸。
21日全线渡江。17时55分,正值东北风起,各突击船队乘风破浪,直驶江南。李德生为照顾建制完整,便于指挥,缩短渡江时间,以轻快小船配给突击连排,而以较大船只装载火炮、机枪,组成火力船。一出夹江,各级相继展开,连排成前后三角、营成梯次、团成后三角队形,各级火力船位于翼侧。各类船只如同万箭齐发,一齐飞驶江南。
百万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后,残敌纷纷向南溃逃。野战军首长决心乘势挺进。根据兵团命令,第35师为军前卫,沿屯溪至徽州公路追击前进。
在千里挺进作战的20天里,35师在李德生的指挥下,士气倍增、锐不可挡,仅以两个团的兵力,连克皖浙两省县城16座,消灭国民党军2万多人,活捉国民党三个少将师长。
第二野战军奉命向大西南进军,是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时而采取的军事行动。
35师于9月20日到达枝江地区集结待命。随后,军在沙市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会议,以团为单位举行了隆重的授予军旗典礼,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在进军大西南的作战中,李德生带领部队每日以40公里到60公里的行程西进,发出了为早日解放西南人民“高山挡不住英雄,雨雪难不倒好汉”的豪言壮语。部队忍受着饥饿和疲劳,昼夜兼程,为解放重庆开辟了道路。11月30日,重庆获得解放后,第35师104团担任卫戍重庆的任务。
1950年1月,第3兵团受命组建川东军区。35师兼璧山军分区,负责璧山地区的剿匪、征粮、组建地方武装及保护群众生产等任务。在璧山地区一年斗争中,不仅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为西南的巩固和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较好地锻炼了部队。
解放战争期间,李德生跟随部队从北到南,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在战火洗礼中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然而,就在新中国成立尚未满一周年之际,鸭绿江那边传来的炮声再次划破了平静。作为一名军人将领的李德生将再次领受任务,开赴新的战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