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一生一波折(刘禹锡的桃花劫)

现在很多人喜欢用,"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来表达对初心的坚持。1000多年前,"诗豪"刘禹锡可以说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数次贬谪,颠沛流离,但掩不住豪情万丈的诗意光芒和乐天心态,直到晚年,他仍自称"刘郎"。"诗豪"不仅指刘禹锡的诗豪放明快,更是指他不服输不服软的一生。

刘禹锡一生一波折(刘禹锡的桃花劫)(1)

刘禹锡自幼好学,精通诸子百家,诗文辞赋。在青年时代,可谓一帆风顺,平步青云,较之其他诗人要幸运的多。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后又当上监察御史,23岁授太子校书,可谓前途一片光明。虽说刘禹锡仕途一帆风顺,二三十岁便位极人臣,但他是个有为青年,梦想着治国平天下。公元805年,趁唐顺宗李诵初登皇位之际,便与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等数名有志之士搞了个大事情——永贞革新。他们誓要彻底瓦解藩镇和宦官手中的权力,恢复唐王朝的兴盛。结果只是螳臂当车,宦官权贵以及手握兵权的藩镇军阀一反扑,不仅逼迫皇帝禅位,还将他们纷纷贬官。带头的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剩下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贬为边远八州的司马。司马在唐代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秘书或者顾问,这种职务领导信任就有权利,不信任你,也就是个虚职,边远八州当司马待遇如何可想而知。这次事件史称"二王八司马"。

公元815年2月,刘禹锡奉召回京。十年之后,再回京城,已经是物是人非了。看着这十年之间由于投机取巧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再看看到处都是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刘禹锡很不以为然,于是借游玄都观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明眼人一看,此处桃树千株,不是暗指十年来在政治上投机取巧而得意起来的新贵么?要是我老刘当年没被贬,哪还有这些小人得志的机会?于是,这首诗一出来,刘禹锡再次被光荣下放。他何尝不知道后果,但揭露了这些人丑恶的嘴脸,也算大快人心,又乐呵呵地上路了。

刘禹锡一生一波折(刘禹锡的桃花劫)(2)

经过讽诗一事,对手们对刘禹锡甚是"照顾",将他贬到偏远的广东连州,又辗转到四川夔州,十年后,刘禹锡才从"巴山楚水凄凉地"来到还算富庶的安徽和州。虽然来到了富庶的地方,但刘禹锡也并没有过的多舒心,因为他在这里遇到一个小人——策知县。

策知县虽比刘禹锡低一级,但有实权,而面对贬官,地头蛇更不会客气。按规定,他应住在衙门三间三厦的标间,可知县偏让他住到城南门,不仅远离市区,而且面朝大江,一片荒芜。就在知县为自己的下马威窃喜时,刘禹锡家门口却贴出这样一幅字: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有江可望,有帆可看,水天相接,去哪里找这样可以安静思考的"江景房"?知县知道后恼羞成怒,又让他从城南搬到城北。刘禹锡环顾新房,房间缩水了一半,旁边只有一条小小的德胜河,但一到春天,河边杨柳依依,满眼春色。此情此景让他仿佛身在长安,于是又写道: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刘禹锡一生一波折(刘禹锡的桃花劫)(3)

都说再一再二不再三,刁难他两次也就够了吧?但策知县却是看不得刘禹锡这种悠然自得的样子,又把他转移到城中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里。面对知县势利小人的嘴脸,刘禹锡反倒觉得滑稽可笑,淡定从容地写下让他名垂千古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在此山,此山即昆仑;我在此水,此水就是长江黄河;在此陋室,这里便是世间天堂。没有标间、江景柳色又如何?被小人刁难又如何?你剥夺的只是身外之物,却永远无法触及我的内心。

刘禹锡一生一波折(刘禹锡的桃花劫)(4)

826年,刘禹锡终于又被召回京城。但老母去世,好友柳宗元病故令他悲痛交加,他扶着母亲灵柩入京,派人料理好友丧事,收养他六岁的儿子,一路北上,途径扬州,终于见到了唱和已久,却素未谋面的白居易,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想起那个玄都观的桃花,于是旧地重游,观里的桃树已经无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他睹今忆昔,感慨万千,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他的高官权贵一个个在政治斗争中下了台,而他自己倒是顽强地坚持了下来。想到这里,他就不禁又写下了一首桃花诗,而且比上一首更直白,不再暗指,而是直接开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桃树倒了,猢狲散了,而我刘禹锡,又回来了!这首诗一出,他留在京城的职位又黄了,先后被打发到苏州、汝州、同州当刺史,虽是刺史他却无实权,但他也毫不在意,游山玩水,填诗作赋,交友唱和,刘禹锡早将名利置之度外。

刘禹锡一生一波折(刘禹锡的桃花劫)(5)

823年,65岁的刘禹锡因患足疾,向朝廷上书辞官,就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的一生三起三落,虽然仕途坎坷,但值得欣慰的是其晚景并不凄凉,最终以正三品的虚职退居洛阳养老,与好友白居易,裴度等诗唱往合,名满天下。

刘禹锡最终将他对永贞革新的忠诚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退居洛阳6年后,他自知大限将至写下绝笔自传《子刘子自传》,其中没有对自己的文学成就做任何夸耀,没有为自己坎坷的一生做任何哀鸣,却花了接近一半的篇幅为永贞革新的领导人物王叔文倾情辩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在为革新事业振臂高呼!永贞革新虽然只有100多天,但刘禹锡却用了一生来坚守。一次一次的希望,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和打击,他却从未向命运和权贵低下高贵的头颅,更不曾对自己的理想有过半点质疑。自传收笔后,刘禹锡于842年在自己倾情歌颂的秋日里带着对理想的缅怀驾鹤西去,终年70岁。

刘禹锡一生一波折(刘禹锡的桃花劫)(6)

刘禹锡的一生都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正如他的《华山歌》中所写:"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这正是刘禹锡秉持一生的志向,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一个才华横溢之人却要屡次作死,宁愿放弃富贵也要呐喊出自己的想法了。大丈夫如果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坐拥富贵也不过是庸碌之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