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电影讲述的是什么故事(芳华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个周末,迟迟不来的《芳华》终于上映。
虽然冯导说:“一秒都没删”。
但你看,多伦多电影节上146分钟的电影现在变成了136分钟。
影片过了两次审,结果少了10分钟,其中的缘由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好在这似乎并没有影响《芳华》的呈现——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冯小刚近十年来最动人的作品!
影片上映两天,豆瓣上4万人给出了7.9分的评价。
不再为了贺岁片而拍贺岁片的冯导,让我们看到了第五代导演真正的傲气和实力。
1958年出生的冯小刚,和影片中的主角们差不多。
20岁左右进入北京文工团,在那里度过了六七年的时光。
这部电影,更像是冯导对自己青春岁月的一次怀念和告别。
拍《芳华》的念头,其实比《我不是潘金莲》还要早,因为这部片子的故事在他的脑海里整整构思了数十年。
一份好的情怀,需要有一个好的故事作为载体。
所以他找到了严歌苓。
就是那个写过《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梅兰芳》,第五代导演钟爱的才女编剧严歌苓。
同样1958年出生的严歌苓,也有着和冯导类似的从军经历。
1970年考入成都军区,跳红色芭蕾舞;
9年后主动请缨,赶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
可以说电影里的“萧穗子”,就是严歌苓青春的影子。
最终写出来的小说,书名叫《你触摸了我》,充满了自传色彩,也比电影要残酷得多。
冯小刚还是希望呈现一个唯美诗意的文工团,所以修改了许多情节。
但院长想带你看看原著,你或许会看到不一样的《芳华》。
1.“引诱革命同志”的萧穗子
在电影中,萧穗子是故事的叙述者,但她自身却并没有特别出彩的故事。
唯一有起伏的,就是跟她暧昧多年的陈灿,被郝淑雯轻轻松松抢了过去。
但在小说中,这个故事并不是那么简单。
萧穗子给陈灿写了大量的书信,却连手都没拉过。但这一切,还是激起了郝淑雯强烈的嫉妒之情。
在郝淑雯的怂恿下,陈灿将萧穗子写给他的情书全部上交领导,领导看后大怒,对萧穗子展开批判,给她定性是“用资产阶级情调引诱和腐蚀革命同志加战友”。
在小说中,萧穗子是被孤立的。
而这一切正源于严歌苓年轻时最黑暗的一次经历——因为给喜欢的人写情书而被举报,不得不在众人面前一次次接受批斗和进行检讨。
后来,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他人进行迫害的我们其实是在寻找一份安全感:没有人知道危机什么时候会降落到自己头上,加入到迫害的群体中才能找到安全。”
2.用身体抢男友的郝淑雯
如果说电影里郝淑雯的形象还比较正面,那么小说里她的性格是扭曲的。
作为部队的官二代,她无法忍受别人拥有她没有的东西,比如爱情。
为了夺走萧穗子的爱情,她的方式非常简单粗暴:直接拉手、亲吻、拥抱、上床。
当然这一切,也是在她得知陈灿是高官子弟后做出的行动。
在那个情感隐忍的年代,哪个男人能经得起这样的诱惑?
但很快,郝淑雯又甩掉了陈灿,而理由正是因为他背叛了萧穗子,是个无耻的渣男……(女人的心啊)
改革开放后,郝淑雯嫁给了一个二流子富商,但两人情感并不好。
3.爱慕虚荣的林丁丁
在小说中,林丁丁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她最大的梦想是嫁给一个部队高官子弟。
影片中林丁丁在“触摸事件”后说过一句话,大致意思是:“谁都可以(抱),但活雷锋就是不行。”
影片把这上升为“对偶像的失望、幻灭”,但放到原著中,这更像是她的借口,毕竟抱过她的另外两个,非富即贵。
而她的一声尖叫(电影里没有叫),毁掉了刘峰的一生。
小说中,林丁丁实现了嫁给军队高官做儿媳的梦想。
但在大家庭里并不受待见,结婚又离婚。
之后,她跟随一人到国外开了餐馆,当了老板娘。再往后,又离婚回国,给别人看房子为生。
4.刘峰不是男神
小说中的刘峰,并不是黄轩这样的形象。
而是个有点矮小,跳舞也不算最好的男生。
接受他的帮助时,部队里的人都叫他“活雷锋”,但大多时候,男兵们都是带着戏弄的情绪。
他的形象比电影里塑造的更渺小,也更渴望伟大。
所以他负伤后一心求死,“他爬过的道路留下鲜血,蚂蚁蜂拥而上,救护员跟随蚂蚁的踪迹发现了他。”
但正是这样一个活雷锋,他最后是在海南卖盗版书为生,还跟一个发廊女同居。
后来发廊女跑了,刘峰得了癌症,流落到北京,何小萍跟他一起走过了最后的日子。
5.最不幸的何小萍
电影中,何小萍的父亲在她小时候就进了劳改农场。
但在原著中,她很小的时候,父亲赊账给她买了油条,之后就上吊自杀了。
母亲改嫁了一个厅长,生了新的宝宝,所以何小萍在新的家庭里备受歧视,内心极度自卑。
渴望逃离的她来到文工团,以为会逃离一切,却因为身上有怪味一直被人嫌弃和嘲笑。
小说中,何小曼头发浓密从来不摘帽子,带着一股臭味,别人都以为她是瘌痢头,郝淑雯等出于恶作剧心理,把她帽子给摘了下来。
战争打响后,何小萍写了5份请战书上战场,她背着一个伤员背了十几里地,成了英雄,但她承受不了突如其来的荣誉,到最后只会机械地重复说几句话,“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最后,何小萍嫁了人,丈夫也在战争中去世,这应该是全书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一个人了。
原著比电影残酷得多。
很明显在电影中,每个角色冯导都给了相对幸福的结局。
这也是许多原著党大呼“不过瘾”的原因了。
但院长认为,这不是导演不懂如何尖锐,而是六十岁的冯导内心的仁慈和温柔罢了。
海子说:“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也许冯导也是怀着这样的心,希望曾经的战友、希望那个年代的所有人都有一个好的归宿。
毕竟人更愿意选择记得美好的东西。
尤其是到了这个年龄,那些痛苦的事情,也不值得拿出来再浓墨重彩地描上一笔。
严歌苓说:“任何美的东西都有一点点哀愁”。
没错,是“一点点”哀愁,而不是铺天盖地的哀愁,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常说国产的青春片很少有好的,那是因为90后的怀旧青春都被拍成了“堕胎、出国、车祸”,大起大落却和现实没有半毛钱关系。
相反《芳华》里的青春,有战火硝烟却没有生离死别。
快乐多过悲伤,美好多过残酷,一切都淡淡的如同时间之河流过,却每一下都敲在内心。
只有不为了赚眼泪而拍的青春,才能那么美。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