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为什么只有四个鼓三个镲(爆裂鼓手致敬BuddyRich伟大的鼓手的癫狂之路)
平常窝在家里都干些什么呢,看电影还是听音乐?当然是一样都不能少!
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这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改为了线上,而在他们公布的片单中,又看到了这部经典的音乐剧情片——
《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由达米恩·查泽雷编剧并执导,于2014年在美国上映,距今已经过去六年了。
想当初,这部电影一经公映便赞叹声不绝,不仅成为了各大电影节的宠儿,还荣获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最佳音效三项大奖。这部电影当年以黑马之势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直到现在再看也依旧让人血脉喷张。
这部影片讲述了音乐学院的学生安德鲁努力地想要成为顶尖的爵士乐鼓手,在被魔鬼教师看中后,经历了一系列打击和重压,不断挑战自己极限的故事。
如果你看过《爆裂鼓手》,那你一定会记得这个伟大的名字:
Buddy Rich
片中的教师弗莱彻赞扬男主安德鲁是Buddy Rich(巴蒂·瑞奇)时,安德鲁的脸上立马泛起被认可的喜悦。毕竟,Buddy Rich作为鼓界大神,是许多学鼓人心中的偶像和标杆,因此这句称赞真的是极高的评价了!
男主房间里挂的那幅海报上,还印着Buddy Rich和他那句传世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玩摇滚”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也多次向媒体透露,想要用这部电影向Buddy Rich致敬:“他的一生奉献给了爵士打击乐,并创造着无与伦比的奇迹。”
巴蒂·瑞奇(Buddy Rich),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鼓手”之一。无论是技术、速度、力量,还是各种高难度solo的演绎,都足以将他奉上神坛。
正如天才鼓手Jojo Mayer对Buddy Rich的评价:
“或许他不是唯一一个技术最精湛的鼓手,但是他对于架子鼓,正如卓别林对于电影,阿里对于拳击一样重要。”
Buddy Rich,音乐天才般的人物。一岁时就被父亲发现具有很高的节奏天赋,他可以用勺子打出很稳定的节奏。
完全靠自学成材的小Buddy,在只有18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能在一个叫做“Traps,the Drum Woner"的综艺节目中演奏爵士鼓了。
Buddy Rich,3岁,1920
8岁成为世界上收入第二高的童星;11岁就成为了一支乐队的领队,即便是那时他也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爵士指导;16岁时开始学习爵士;19岁就已经成为了当时首屈一指的爵士鼓手。
19岁的Buddy Rich,加入了名噪一时的Joe Marsala乐团。接下来的几年中,Buddy跟随Bunny Berigan、 Artie Shaw 走遍了纽约52街的大小俱乐部, 随着技术越发精进,Bunny出彩的表现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和赞赏,也让众多评论家们为之震惊。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Buddy Rich还加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军中以一个鼓手的身份随军演出。
Buddy在军中的宣传海报
并且在1942年与Henry Adler合著了一本《Buddy Rich现代军鼓理论教程》,这也是Buddy Rich一生中出过的唯一的教材。
Buddy Rich现代军鼓理论教程
1938年,他又加入了Tommy Dorsey乐团,于是从1939年到1945年(除了军队的纪律限制),Buddy Rich与Tommy Dorsey一起创造了历史。
再后来,Buddy Rich尝试组建过乐队,虽然乐队不怎么受欢迎,但他们和爱乐爵士乐团一起巡回演出,与无数50年代的全明星一起为Verve乐队录音(包括Charlie Parker 、Lester Young、Art Tatum、Lionel Hampton),也与Les Brown、Charlie Ventura、Tommy Dorsey、Harry James一起合作。
在这时,Buddy Rich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成为了大家心中公认的鼓王。
要说Buddy Rich自己的梦想,就是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爵士乐队。
1966年,在他49岁时,这个梦想终于得以实现,他组建了自己的乐队“Buddy Rich Big Band”
Buddy Rich曾说:
“一个普通鼓手可以让一支优秀的乐队变得普通,一个优秀鼓手却可以让一支普通乐队变得出众。”
于是,他用自己高超的鼓技成为乐队里的灵魂人物。不得不说,Buddy Rich对于打鼓是痴狂的,他的手因为练鼓而血流不止,脚因为踩锤而抽筋到无法正常行走,他带给了爵士乐队活力与新生,也鼓舞了许多怀揣梦想的鼓手。
1978年海牙爵士音乐节那长达9分钟的逆天solo还犹在耳前,一次次震撼的背后,是Buddy Rich拿命搏出来的音乐生涯。
多年来,健康问题一直困扰着他。1959年,是他第一次心脏病发作,最严重时,以至于几年后他才能重新回到舞台。
此后的许多年间,Buddy Rich都深受心脏病折磨,几次心脏病差点夺走生命,但他始终不舍得放弃音乐。每当绝处逢生,他就又重新回到舞台上,直到1987年去世。
于是就有了1982年那场令人动容的表演,汗水湿透衣襟,他在心脏病发的情况下,坚持完成了solo;就算是最严重的一次心脏病,手术后刚56天,他就又继续开始了欧洲巡演。
可以说,Buddy Rich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生命,向大家展示了爵士鼓的灵魂与魅力。
而他留下的许多珍贵影像,随时拿出来看都是叹为观止。
Buddy Rich身上的天赋、极致、癫狂,在《爆裂鼓手》这部电影中都体现出来了。
了解完这部电影想要致敬的音乐大师,我们再说回电影。
《爆裂鼓手》是一部探寻伟大的电影,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走的是“暗黑励志风”,在我看来,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
讲述伟大的方式有很多种,《爆裂鼓手》选了最残酷的那一种。比起许多作品里粉饰太平的伟大,我更喜欢这部电影里不落俗套的犀利。
伟大也相对于极致。当一个人称得上“伟大”时,他无论怎样富有天赋,都必然要经过极致的痛苦、极致的磨砺、极致的追求。
而《爆裂鼓手》将这种极致用一种近乎变态的方法激发了出来。
教师弗莱彻、热爱打鼓的学生安德鲁,是影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电影开头,在黑幕时就传来一阵架子鼓声,鼓声越来越快,越来越密集,一下子就让人紧绷了起来。
这个敲鼓的人,正是男主安德鲁,他在练习时被魔鬼导师相中,进入导师带领的沙弗尔顶级爵士乐队。
弗莱彻,是这个乐队的导师,他极端、疯狂、脏话连篇,极度完美主义,为了教出好学生,简直不择手段。
影片的英文片名是《Whiplash》,指片中演奏的作品,也有“鞭打”之意,就是用来指向片中弗莱彻极具争议的教育方式。
男主去乐团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弗莱彻带来的低气压,因为一名乐手听不出自己音准,而把乐手直接轰走。
对于安德鲁,他也丝毫没有手软,破口大骂、扔椅子、扇耳光......不仅拿安德鲁的单亲家庭来嘲讽他,更是在从三个鼓手中选出核心的时候眼睁睁地看他打的满手是血而无动于衷。
而男主呢,虽然怀有梦想,但实则有偏执到阴暗的一面,正因为如此,他才会被弗莱彻吸引。
一个魔鬼,一个疯子,两人身上都具有的偏执与阴暗,使得两个人在整部电影充满了激烈的矛盾和对抗,也是鼓手始终没有放弃跟随指挥的根本缘由。
为了把鼓练好,即使双手满是鲜血也没有停止,粘上创口贴继续练,一片不够就贴两片,他还专门弄了一杯冰,手上鲜血直流的时候,就把手伸进冰里止血。
就算手里的鼓槌沾满鲜血,鼓面被染成了红色,也还是全力以赴。
在他的心中,成为一名伟大的音乐家比什么都重要,他没有朋友,在他的意识里朋友根本就没有用。甚至连好不容易追来的女友,最终也以要多投入精力去练鼓为由分了手。
在安德鲁成为核心后,在前往比赛的中途出了车祸,浑身是血的他第一反应仍然是拿鼓槌,赶紧爬起来赶往现场,那一刻能清晰地感觉到,安德鲁为了打鼓,是豁得出命的!
他渴望伟大,这种伟大,比命重要。
弗莱彻在沙弗尔所做的一切,就是不断逼迫他们突破极限,绝不给他们任何一丝喘息的机会,他坚信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出人的潜力,才可能培养出一个真正的音乐家。
他曾引以为傲的学生肖恩,因为他精神压迫而得了长期焦虑抑郁症,最后在自己的公寓上吊自杀。
后来在酒吧安德鲁和弗莱彻相遇的那场戏里,谈起这件事,他说了这样的话:
“我永远不会为自己怎样努力过而道歉”
于他而言,为了找出一个天才,不惜牺牲掉那些成不了天才的平庸之人,他要做的就是苛刻到极致,至于承不承受得住,就是你自己的事,就像安德鲁找弗莱彻表达不满时,弗莱彻只是冷冷地抛下一句,想当核心,自己挣去。
导演谈起弗莱彻这个人物:
“弗莱彻不是一个狡猾的人,他是一个恐吓者,如果能通过激将法找到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愿意对每一个人的弱点进行狂轰滥炸。他不关心路上的殉难者,不关心途中的伤亡人数。
对他而言,这是一次打磨的过程,只有经过打磨,粗精的钻石才能熠熠生辉。”
但其实直到这里,我都以为最后也许会在弗莱彻身上出现反转,如同许多励志片的套路一样,越是严厉的人内心就越是温情。
可是完全没有,弗莱彻真是冷酷到底。
为了报复告密的安德鲁,弗莱彻又将他招进乐团,最后那场极其重要的演出,是安德鲁证明自己的机会,一旦搞砸,甚至以后在圈子里都难以立足。
而就在他们上了舞台、演出即将开始的当口,弗莱彻走近他,说了句:
“你他妈当我傻子吗!我知道就是你!”
而在演奏曲子时,安德鲁发现只有他一人根本没有谱子,这是弗莱彻彻头彻尾的报复,他狭隘、阴暗、无所不用其极,要毁掉安德鲁的音乐前程。
于是,安德鲁被逼上了绝路。
当他再次返回舞台,直接即兴演奏,变被动为主动,忘我地投入进去,在这期间,弗莱彻经历了诧异和愤怒,最后感受到了安德鲁即将爆发出来的力量,开始积极配合。
魔鬼和疯子,互相碰撞又互相成就,安德鲁迈向了和心中的极致艺术,弗莱彻也终于找了自己的自己的“查理·帕克”。
影片格调全程紧绷,出色的叙事结构、干脆利落的剪辑技巧,丰富的画面冲击力,所有的一切配合在了一起,让我们在这一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充分感受到追求极致的道路有多么艰难。
那种感觉就是离伟大只有一线之隔,但就这一线之隔是需要投入所有的热爱和生命去突破的。
看完电影,又让我想起了Buddy Rich曾说过的一句话:
“如果不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鼓手,那我宁愿不打鼓!”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 END -
作者:陳可乐
公众号:黑胶盒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