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5的神剧(开播直接冲上豆瓣9.1)
要说去年最迷惑的发糖方式,《星辰大海》的“人工降雨”绝壁占据榜首。
女主湿掉的每一根毛发,都诉说着男主动人的爱情。
观众确实“动”了,是胃动了想yue......这TM是啥私人癖好???
真不是水的错。
同样的戏码,最近热播韩剧《那年,我们的夏天》就找到了正确打开方式。
......虽然它更迷惑。
分手五年后第一次见面,男主就往女主脸上一通滋水。
哈喽?此刻正常人类的反应,不该是视而不见或假装礼貌问好吗?
偏偏这大型迷惑现场,让很多人嗑到心痛。
开播即冲上豆瓣9.1,播了十集还能稳住高分。
#一份破镜重圆的老套爱情,
凭什么让嗑学家们嗑生嗑死?#
这部剧的豆瓣讨论区实在火热......每天都有人上演“发疯文学”。
嗑到糖了疯一波,捡到玻璃渣了疯一波,男女主真人同框了,又疯一波。
已经到了CP不结婚真的很难收场的地步。
事实证明,当一部剧以对的方式打开爱情,它就能紊乱观众的中枢神经系统(不是)。
故事要从十年前的一个夏天说起。
男主崔雄(崔宇植 饰),全校倒数第一的差生;
女主国延秀(金多美 饰),她的学生时代就如她名字的韩语谐音“国英数”,成绩常年领跑。
因为一部搞事情的纪录片
《全校第一与倒数第一的机智校园生活》。
(申PD:哈喽?你礼貌吗?)
风牛马不相及的两段平行人生,有了再也扯不清的联结。
和那些抓马的韩偶不太一样。
俩人爱情绝不是关不上阀门的喷泉,打一见面就抑制不住地喷涌、迸发。
他们对彼此的第一印象别说“有好感”了,连“还行”也谈不上。
在男主眼里,女主像随时准备和人打架的“公鸡”。
是个切勿靠近的高智商、低情商怪物。
在女主眼里,男主看上去脑子太不好使,压根入不了她学霸的眼。
完全是不打算看第二眼的......路人。
插播一句,崔宇植和金多美之前合作的电影《魔女》,里面的角色就是对互相伤害的冤家。
《魔女》里俩人没有爱情却“杀”出CP感,这次总算如了CP粉的愿。
好,回到这部新作里。
或许是因为纪录片日对夜对的磨合。
又或许,还有夏日空气里恋爱酸臭气的催化作用。
纪录片拍摄结束那天,糊里糊涂地,俩人擦出了爱的火花。
在女主视角下,明明对方脱外套给自己挡雨的样子还像个怂包。
一点也不帅气。
在男主视角下。
明明那个低情商的怪物依然不解风情,让鼓起勇气踏出一步的自己当场社死。
但就像生活里爱情出场的常见模样。
因为见过对方不为人知的一面,于是恰当时机恰如其分的一次眼神碰撞,就把微妙的气氛点燃。
明明看上去什么都没变,却瞬间什么都变了。
又如生活里所有恋人都会经历的,他们热恋,他们耳鬓厮磨,他们吵架......
直到在一起五年后的某天。
两段原本平行却交集的人生,终于在和现实触礁后,要往不同的方向走去。
他们为爱情画下句点,不再联络。
藏在句点后那些爱过的痕迹、未能说出口的遗憾。
便是《那年,我们的夏天》故事的血与肉。
为什么有的剧滋水让人胃动,有的剧滋水却让人心痛?
一个套路化,迷信水花必然带来浪漫;
另一个,去掉“迷信”,下了功夫去铺设细节。
爱情绝不是形式能堆砌出来的,而在于每分每秒的细节里。
这,才能让阅CP无数的嗑学家上头。
这个在大众看来迷惑的行为,其实正是俩人的“甜蜜暗号”。
热恋时,男主曾立过幼稚的flag:
如果分手,再见面他一定会撒水、撒盐,把女主轰走。
那时的女主,就像许多在爱里没有安全感的女孩纸,整天假设“如果”:
如果我病死掉怎么办?如果毕业后我们异地怎么办?
如果我抛弃你怎么办?如果我们分手怎么办?
无非是想得到一个回答:我爱你。
好巧不巧,男主正是那种再深爱也说不出口的钢铁直男。
换作平常,他会面露难色,接着内心甜蜜地嘀咕:
真不明白她怎么就爱用“如果”来折磨我
嗐呀,明明我的表情已经回答了嘛
直到女主用分手来作假设,他才醒过神来,认真立下那个flag。
那副认真的幼稚模样,无非是因为太爱对方。
他完全没有预设、也无法接受可能会失去女主这件事。
所以当“如果”真的发生......
分手后,彼此不见的五年间,他把滋水的动作练习了50多遍。
因为,朝思暮想都想再见一次。
所以,当念念不忘得到回响。
他就像条件反射般,只记得把排练过的流程正式演出一遍:
回屋拿喷壶,对准女主的脸,开喷。
末了,还不忘补上撒盐:
阿西吧,真是个幼稚得让人又恨又爱的男孩纸。
话说回来。
这便是《那年,我们的夏天》构筑故事血肉的方式,也是它撒糖的方式:
用生活里的习惯性动作,来比喻男女主从未搁浅的爱情。
男主嘴硬说早就不爱了。
多年来他画笔下勾勒的建筑物,却是和女主曾留下过回忆的地方。
还能像背诵满分作文一样,顺溜说出讨厌女主的十个理由。
女主半斤八两。
明明受了甲方委屈,自己已经惯了忍气吞声。
但换作被轻视的是男主,她依然像曾经那样,第一个站出来为对方出头。
不在乎了,才是真的不爱。
而讨厌、记恨、埋怨……说到底还是没放下。
尽管分手后,彼此已经成长为更成熟的人。
可对方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却还顽固地在自己身上留有痕迹。
喝啤酒,同样的姿势和神情
各自出门买菜,却同样风格的打扮
对人撒泼,同样不知所云地乱说一通
所有细微的相似堆叠起来,是再嘴硬也无法辩驳的事实:
他们早就把对对方的情感刻入身体,成为不自觉的肌肉记忆。
和吃喝拉撒一样日常。
因为日常,身处其中的当事人看不清真相。
他们爱对方的程度,旁观的人却都看得一清二楚。
但有爱,就够了吗?
分手,是女主提出的。
不爱了吗?才不。
男主发疯一样堕落,又终于走出低迷,把日子过得有点人样的五年。
也是女主费了老大劲,才能看上去若无其事的五年。
那何必分手?
她在现实面前选择了面包,是因为
她比男主更早一步走出学生时代的幼稚,看见了彼此错位的人生。
其实那部搞事情的纪录片,也不单单搞事情。
打一开始,就为他们的未来写下注脚。
一个因为成长的缺憾,要强不能输。
生活给予她的条件,只允许她活在最现实的世界里。
一个被爱滋养长大,很早就学会洒脱看待名利。
他有资本,去实践他的理想主义。
不同方向的人生追求,迟早会将他们分散,就算女主没有强逼自己做选择。
但比起这,更具杀伤力的可能是他们错位的爱情。
和人生恰恰相反。
性格的两极,却造成他们在爱里对调的错位。
分手那晚俩人不在一个频道上的反应,就很显然了。
在男主视角下,他是女主在每一次做取舍时,会首先抛下的那个......
无足轻重的人。
而对方以为无比轻易的一次取舍。
在女主视角下,却是生生从自己身上割下的一块血肉。
不是,因为我能抛弃的
只有你一个
就像俩人热恋时。
一方不停假设“如果”,一方无法给出让对方满意的答复。
生活里要强的女主,在爱里
是读不懂表情、只能从赤裸的“我爱你”中感受到被爱的脆弱女孩。
生活里洒脱的男主,在爱里
是心口不一、到了关键时刻就拘泥的拧巴男孩。
他们明明那么相爱,却始终无法确认对方的爱情。
这才是爱里最致命的一刀。
时间拨到当下,俩人当年的期许都如了愿。
一个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当上广告公司主管;
一个过着惬意的佛系人生,成为隐姓埋名的插画家。
搞事情的纪录片意外在网络爆红,搞事情的电视台打算拍摄续集。
这个意外,恰好给了想靠近彼此的俩人一个下台阶的机会。
那,成长为更好大人的他们,在爱里成长了吗?
很遗憾,答案是“并没有”。
爱的“请回答”,在他们错位的关系里,依然很难寻摸。
但这个遗憾,恰好是肉叔认为《那年,我们的夏天》的出彩之处。
年少轻狂的时候,是出身和性格让俩人错位。
成熟之后,爱情被扔进现实的泥潭里。
只能一边妥协,一边生长。
它没有臆想完美的爱情,也没有把主角塑造成唯爱不可的恋爱脑。
剧里两部相隔十年的纪录片,恰好让我们看到:
人在爱情里的复杂性。
我们都渴望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
但往往,生活本身的戏剧性就在于
爱情它不是等式。
我们很有可能是在对/错的时间、遇上对/错的人。
这些错位的组合,带来苦涩的滋味。
却也正是它们,绽放了我们生命的层次和色彩。
今日打工人:假章刻制中心科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