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临终为何阻止齐桓公任用鲍叔(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

管仲临终为何阻止齐桓公任用鲍叔(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1)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的这句话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管仲,他们当时的人就要披头散发,左开衣襟,成为东夷人那样。这其实就是在褒扬管夷吾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一匡天下。

而那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是管仲的名言。管子乃周穆王后裔,不过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早已不复往日光彩。

(一)、位卑足羞,初仕却惹横祸

孟子曾说"管夷吾举于士",意思是说他被人从牢狱中搭救出来后而受到重用。其实管仲早年间家境还算殷实,父亲还是齐国的士大夫,再加上姬姓后代的身份加持,也算是体面之家。

不过好日子没过多久,家里就发生了重大变故。这位本可以过着悠哉富足日子的公子哥,不得已只能自行谋生

管仲临终为何阻止齐桓公任用鲍叔(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2)

1. 舍本逐末,与友人经商

士农工商,这是古代的阶级排名。因为当时不提倡市场经济,统治者只想让百姓当他们的生产奴隶,所以才弄出了这一套。管仲本来可以继承父亲的衣钵,但世事难料,家道中衰以后,为了谋求生计,而不得不走上经商之路

从社会的高级阶层,一下子沦落到底层,这种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商人,在当时是被人十分瞧不起的。可除此之外,他暂时想不出其他谋生之道。不过在经商的过程中,他认识了影响自己一生的人物,那就是鲍叔牙。

管仲临终为何阻止齐桓公任用鲍叔(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3)

历史上著名的管鲍之交,就是说的两人。合伙的买卖不好干,即使两人关系再好,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赔本。管鲍二人,也没能逃脱此定律。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差,而管仲心中入仕的梦想再次点燃。

齐僖公驾崩的时候,太子诸儿继位,是为襄公,此外还留下了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鲍叔牙认为小白更具帝王之气,所以尽心辅佐。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而好朋友管仲,则觉得公子纠更有前途。自那以后,兄弟二人各为其主

管仲临终为何阻止齐桓公任用鲍叔(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4)

2. 射伤明主,险铸杀身之错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於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彼时齐襄公与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私通,密谋杀害了鲁桓公。管仲提前嗅到了危机,急忙劝说公子纠逃亡鲁国避难

在齐襄公去世后,便是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天下之日。管仲为表忠心,主动请缨,单枪匹马的在公子小白回国路上伏击。

说时迟,那时快,管仲一箭射出,小白应声倒地。后来,鲁庄公得知小白未死,气急败坏,当即出兵攻打齐国。

管仲临终为何阻止齐桓公任用鲍叔(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5)

尽管管仲百般阻挠,仍然无济于事。最终,鲁庄公知道了不听人劝的后果。大军遭遇齐国伏击,险些全军覆没。后来在小白的压力下,鲁国处死了公子纠,并且把管仲完好无损的送回了齐国。管仲之所以能够平安无虞,都是鲍叔牙的功劳

随后,在鲍叔牙的力荐下,管仲得到了重用。辅佐小白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成就了一番霸业。那么,小白为何会重用这个商人出身,而且还数次与自己为敌的管夷吾呢?

管仲临终为何阻止齐桓公任用鲍叔(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6)

(二)、唯才是举,此乃君王本色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曹操这首《短歌行》,迸发着英雄惜英雄之意。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能成就如此霸业者,其胸襟岂能是常人能与之相较。齐桓公不报一箭之仇,不嫌弃管仲的出身,无外乎是惜才。

1. 尊贤尚功,此乃立国之本

独木难支,就算一个君王自身的能力再出色,处理起国政来也是分身乏术。很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君王,他们身上都有着知人善任的共同优点。后世的刘邦其实和桓公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本身可能在各个方面并不出色,但都善于笼络人才

齐桓公接手国家的时候,民生凋敝,国家孱弱。他非常需要把经济发展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有足够的实力与各国抗衡。而商人出身的管仲,虽然生意经营惨淡,但是日积月累,他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一点鲍叔牙非常清楚。

管仲临终为何阻止齐桓公任用鲍叔(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7)

彼时,齐桓公非常需要擅长经济治理之人来辅佐自己。同时,也是给天下人树立了个榜样。让大家都看看,即使昨天是商人,今天也能够成为帝王身边的名相。桓公启用管仲,首先是看重了管仲多年经商的积累;其次,是借机提高商人的地位

当然,管仲也并未让他失望,"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很快就将临淄打造成了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的国际性大都市。所以,桓公重用商人出身的管仲,得益于他自己的眼光毒辣。

管仲临终为何阻止齐桓公任用鲍叔(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8)

2. 忠贞不渝,且杀伐决断

桓公在还是公子的时候,就一直知道公子纠身边有管仲这么一位谋士。在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危机来临之前,管仲就能提前带着公子纠出逃,足以说明此人的深谋远虑。而管夷吾能够主动请缨伏击守卫严密的自己,也可见此人身上有足够的魄力和勇气

而且,当时小白刚回国的时候,管仲就劝说庄公欲战从速,奈何鲁庄公心高气傲,并不愿意听从劝阻。此事,足见管仲的才能

当时齐桓公刚刚上位,百废待兴,他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来辅佐自己。在国家命运面前,一个人的出身,又能算的了什么。

管仲临终为何阻止齐桓公任用鲍叔(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9)

齐桓公还看重了管仲的血统,虽然家道中落,虽然他曾经做过"齐国之鄙商",但这都不妨碍他是周天子的后裔。《史记·正义》"夷吾,姬姓之后"。虽然当时周王室衰微,不过周天子的地位还是摆在那里的。若是以其本家为相,不仅其他各国见了要给几分薄面,到了周王那里,说起来也好听。

管仲临终为何阻止齐桓公任用鲍叔(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10)

(三)、桓公出于对鲍叔牙的信任

《列子》"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对管仲有着莫大的恩情。而且叔牙很善于观察人的品行,在一同做生意的时候,他就发现了管仲的过人之处。而且,齐桓公能够顺利上位,鲍叔牙有拥立之功。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齐桓公才能不嫌弃管仲。

1. 桓公信任叔牙的眼光

"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在齐国即将大乱之际,就是鲍叔牙为桓公指了条前往莒国的明路。而且,当受伤的桓公到达临淄城下时,也是因为鲍叔牙苦口婆心的劝说齐国贵族,才让其顺利入城,成功继承大统。

所以,齐桓公对于鲍叔牙一直是十分信任。而鲍叔牙,对齐桓公也是忠心耿耿且深知其宏图大志。同时,他比任何人都明白管仲的心思。刚开始的时候,小白虽然知道管仲的才能,不过也因为那一箭之仇,怀恨在心。

管仲临终为何阻止齐桓公任用鲍叔(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11)

亏得鲍叔牙,在一旁不停的劝说:"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他告诉桓公,鲍叔牙并不是只忠于公子纠,他是忠于齐国。只不过,未遇明君。如果想要成就一番大业,那么必然少不了管仲的辅佐

如果没有鲍叔牙,桓公必定会想方设法的杀死管仲,也不可能启用他为国相,就更不会有后来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临终为何阻止齐桓公任用鲍叔(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12)

2. 互相成全,相携问鼎春秋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鲍叔牙是管仲一生的知己,早在两人一同经商时,他就非常理解管仲的苦衷。他们分钱,而管仲故意多拿。鲍叔牙知道是管仲要侍奉自己的老母亲,并不多说什么。

而且,两人在不断的相处过程中,鲍叔牙越来越知道管仲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他知道管仲投奔公子纠不过是一时的抱负无法施展,若是有朝一日给他个大的平台,定能成就一番霸业。而鲍叔牙又十分忠于齐桓公,他也知道此人并非昏庸之辈。

所以,他就在中间牵线搭桥,帮助管仲完成了他为国效力的梦想,又为国君招徕了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管仲临终为何阻止齐桓公任用鲍叔(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13)

管仲能够从一个落魄商人,桓公的仇人,摇身一变直接成为一国之相,这其中鲍叔牙占据了关键性的作用。齐桓公想要让世人看看,即使是地位低贱的商人,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也可以在本朝成为一人之下的大人物。

在鲍叔牙的口中,齐桓公也知道了管仲的才能和他的理想。对这么一位有志之士,又怎能怠慢。倒不如直接封侯拜相,让他从此忠心耿耿的辅佐自己。

其实有能力的人很多,但伯乐很少。就像汉初的韩信,在楚国阵营不受待见,到了汉军之中,直接被封为大将。从那以后,自然是鞍前马后的为刘邦效忠。

管仲临终为何阻止齐桓公任用鲍叔(正是因为有了鲍叔牙的举荐)(14)

结语:

齐桓公不计前嫌,不计地位的提拔管仲,无外乎是他本人求才心切,以及对鲍叔牙的信任。孔子曾经发出感叹"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这对君臣,共同谱写了一段绝世佳话,也合力开创了一番盛世。

参考文献:

《史记》

《管子》

《公羊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