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魔王之死之谜(牛魔王的七十二变是从哪里学来的)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有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本领,那就是七十二变。在护送唐僧西行取经、斩妖除魔的路途上,这个本领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如果对书中的内容看得足够仔细,就会发现七十二变不是专有技能,除了与孙悟空斗得不分上下的二郎神,连妖魔牛魔王也会。这是在《西游记》中明确提到的会“七十二变”的三个人物。
二郎神杨戬能够学到这项神技,不会让人感到奇怪,毕竟他是玉皇大帝的外甥,有这样显贵的身份,只要二郎神想学,万天三界所有的玄妙法术,对他都不会保密。
而牛魔王只是一个无根无蒂的妖怪,他居然能够学会这样神奇的秘术,则显得有些奇怪,当然,这也不是一个需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题,不必大惊小怪。
牛魔王学会七十二变,来路可以有很多,毕竟《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神仙众多,出现或者没出现的各路高人众多,从而他拜师学习的途径可以有很多,其实,除此之外,在菩提祖师无意中说的话中,就提到过还有另外一种方式,而且其可能性很高。
不难想到,在西游世界中,掌握了这项技能的绝不仅限于这三人。至少教会他们这些本领的师傅,也都各自精通。
因为有这么多人都会,显然七十二变不是孙悟空的独门绝技,换一种更时尚的说法,这不是孙悟空这个英雄专属的大招。
孙悟空学自菩提祖师,这一点在书中有明确的交代,而且菩提祖师还详细地教导了悟空其中道理。
祖师说:“也罢,你要学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
理论上说,七十二变原本只是须菩提祖师教给孙悟空躲避三灾的方法;而且,看起来天罡三十六变应该更强,但无论是能够变化的数量,还是对比不同的法术精通者,如二郎神与沙和尚,地煞七十二变又显得更加厉害。
从孙悟空学艺的经历来看,七十二变是法不二传的口诀,无论怎么样,总是需要有一个明师来教导。
从结果可以很容易猜测,二郎神杨戬和牛魔王同样得到高人指点,至于是谁,书中没有明说,也不必胡乱联系。另外还能够确认一点,教他们本领的师傅水平不弱,应该和菩提祖师比较接近。因为他们都与孙悟空斗过,而且不分胜负。
不过,假如仔细加以比较,还能看出实际上孙悟空比牛魔王实力更强,虽然他们都会七十二变。
孙悟空和牛魔王的战力,还比较容易分出个高下,因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曾经都是托塔天王的敌人,在真正的厮杀场上相遇,“放水”的可能性很小;而且,为了对付他们,托塔天王两次均使出了法宝照妖镜。
从结果来看,照妖镜对孙悟空的影响不大,托塔天王只能够查看他的行踪,但不能控制住孙悟空的行动。
李天王与哪吒,擎照妖镜,立在空中;真君把大圣围绕中间,纷纷赌斗哩。
相反,在对付牛魔王时,照妖镜却发挥了奇效,仿佛蛛网一般缠住了牛魔王。
才要变化脱身,又被托塔天王将照妖镜照住本象,腾那不动,无计逃生
由此,至少能说明牛魔王不如孙悟空的“抗性”高。
而且,似乎也能说明牛魔王没有经过正儿八经的学习,更像是野路子修炼而成,这一点与后面的一个猜测相符。
能够获得“七十二变”这一技能,除了拜师学艺之外,菩提祖师还提到了另一种可能,在他教训孙悟空时顺口道出。
祖师道:......“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
可见,只要一个人学会,就有很大的可能教会他人。如果有妙法禁止私相传授,或者是非名师大能无法教会的高深法术,菩提祖师也不必多此一举地训斥孙悟空。
反过来,从结果看,牛魔王能掌握“七十二变”,一方面说明这个技能不难学,野路子的妖怪也可以学会,另一方面,则说明牛魔王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因此,就会导致一种很有可能的情况,那就是孙悟空教会牛魔王。
此时又会了个七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连自家美猴王七个。日逐讲文论武,
假如仔细想想,以孙悟空的性情来看,那种事发生的概率很大。七个结义兄弟中,美猴王排行老七,而且他们经常在一起“讲文论武”,倘若孙悟空施展神通,让人看得眼热,作为老大的牛魔王求恳,小兄弟也不好当众拒绝,稍微一激孙悟空可能就答应传授自己的看家本领,反正菩提祖师没有说过不准教给他人。
进一步,从孙悟空和牛魔王两人的关系衍生开来,不难演变成为信任与背叛的狗血故事,由情同手足变得视同路人。
不过,相对于《西游记》塑造的精彩神话世界,“七十二变”只属于细枝末节的小事,没有说清来历的神通法术还有很多。
例如,红孩儿为什么会三昧真火?假如他是学自牛魔王,为何不拿来对付孙悟空?再如沙和尚和猪八戒又是怎么学会三十六变的?还有孙悟空和哪吒都会的三头六臂,又由谁传授。
想不通的地方太多,真要弄明白搞不好要走火入魔,所以,只要西游的故事足够精彩就好,细节问题不必深究。
可见,古人可没有现代人这样复杂的思维,不难想象,在以往的岁月里,当说书人讲故事时,一时兴起,怎么得意就怎么编,才不会考虑情节的逻辑性。
对于一片童心的听众,只会被曲折离奇的故事吸引,而很少会质疑故事的合理性,因此,能够欣赏《西游记》故事的趣味,也正说明仍然保留了童趣。
〈完〉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 感谢点赞、评论、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