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袍的出土表明了什么道理(原创楚囚南冠)

楚袍的出土表明了什么道理(原创楚囚南冠)(1)

公元前584年秋天,楚国大将子重帅兵进攻郑国,驻扎在氾,诸侯纷纷派兵救郑。郑国大将共仲、侯羽乘机帅兵包围了楚军,并擒获了钟仪,随后献给晋军。山西人带着钟仪回国,囚禁在一个军用仓库里,大概在做苦力改造吧?

时隔两年,晋景公视察军用仓库,看见钟仪戴着楚人的帽子,神态威武不屈很惊奇很疑惑,也很纳闷,问臣属:“何人?”臣属告诉是郑人献给的楚国战俘。景公非常诧异:“已经两年了,他为什么还戴着南方人的帽子?”于是命人带来询问了相关情况。钟仪告诉了家世,说自己是“乐官。”晋景公问:“你能演奏一曲嘛?”钟仪答:“先祖的职责,不能忘本,岂敢从事其他事?”景公命人拿琴,钟仪演奏了一首凄楚婉转、感人至深的南楚乐曲。

楚袍的出土表明了什么道理(原创楚囚南冠)(2)

景公把此事告诉了范文子。范文子称赞:“此人是个君子,说话中举出先祖的职官,这是不背弃根本。演奏的是家乡的乐曲,这是不忘记故旧。”并劝景公放钟仪回去,让他缔结晋、楚之好。景公听从了范文子的建议,对钟仪厚加礼遇,让他回去代晋国求和。后来晋、楚修好、缔结同盟。

这是一则典型的爱国事例,类似“苏武牧羊”的故事。

由此,“南冠楚囚”成为爱国思乡的象征,爱国诗人屈原就是典型的代表。在历代诸多诗文中,“南冠”成为囚犯的代称。汉末,王傑避难到了楚地荆州,登上当阳城楼,忧国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因此而作《登楼赋》曰:“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上书议政,触怒了武则天,含冤下狱。在狱中闻蝉鸣而幽然作诗《在狱咏蝉》,其中写道:“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借“楚囚南冠”与“钟仪楚奏,”表达在困苦中的爱国思乡之情。

唐代赵嘏羁留长安,在一个深秋的拂晓登高远眺,思乡恋土之情顿生,做《长安秋望》一诗:“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事实上,楚人爱国的事迹在古代史籍中多有记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陈、卫、郑等诸侯国军队进攻楚国,楚君派大夫屈完同诸侯联军谈判。为了向楚显示威力,齐桓公将诸侯军列阵,并同屈完乘车观看。齐桓公说:“用这么多的将士作战,谁能抵挡得了?用如此威武、勇猛的士卒攻城,什么样的城池不破?”屈完回答:“您如果用德安抚诸侯,没有谁敢不服;您若使用武力,楚国将以方城山当做城墙,以汉水做护城河,以死相拚!你们的军队再多又有什么用哩?”面对强敌,屈完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表现了楚国民众森严壁垒、众志成城的爱国意志。

公元前506年,吴攻陷楚郢都。申包胥为拯救自己的祖国,去秦国请求出兵相救,但是秦哀公无意出兵。申包胥跪在宫殿前哭了七天七夜,泪尽继之以血。他舍身忘死的爱国之情,感动了秦国君臣,终于出兵救楚。

历史上,楚人多豪杰。尤其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楚人的爱国热情炽烈、迸发,不畏艰险、挺身而出。特别是在革命战争时期,涌现出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他们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无畏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楚人的爱国情愫,似乎带有与生俱来的基因,代代相袭而承传不息。细究其成因,主要缘于楚人先祖的缘起,以及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还有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与生存环境;独特的历史生成与区域文化积淀,抚育和滋养了楚人的爱国情感。

然而,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居于中原的人们对远在南边的楚人是不甚了解的。并一直认为他们是未曾开化,保守落后,软弱可欺的“蛮夷。”称其为“披发左衽”的“荆蛮,”经常派兵征讨。事实上,这是一种集体意识的“误读。”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楚人以行动证实、彰显了民族情怀与爱国激情。现今的楚人是何等状态,就不晓得了。

楚袍的出土表明了什么道理(原创楚囚南冠)(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