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习惯福利分房(有人怀念福利分房吗)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连着好几天有人问,是否会重新启动福利分房制度?
我是真没听说这种国家战略,只能老老实实的说不知道。
1.
其实在我看来,这无所谓什么是否重新启动,压根儿也没消失啊。全国是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的,北京因为特殊,部委和央企国企太多了,所以单独延长到了1999年。但紧接着的就是各种经适房与合建房出现,不少都是定向销售的,其实也等于分房,只不过从完全福利改成了货币化购买,完全符合政策。
之后各部委和央企国企一直没停,具体的就不说了,跟普通百姓无关。尤其是那些给央企高管们的福利房,更是普通家庭可望不可及的。曾经有几次引发了舆情,但又能怎样,这就是人家的福利,各种手续肯定合规合法,谁也没辙。
所以说,福利分房其实一直存在,只不过换了不同的形式。补贴从来都是补贴,只是和体制外的家庭无关罢了。
开始我以为咨询福利分房的都是刚进入体制的毕业生,结果一问还都不是。几乎都是买不起房的年轻人,是无奈之下才想抓住一根稻草,看看有没有免费得到房子的可能。
当然没有可能了,这世界上所有免费的东西都在暗中表明了价格。包括我这免费咨询,想得到答案也得费心的关注,都得付出成本与代价。有的刚需一方面幻想福利分房,一方面又显露出痛恨特权。其实在我看来,他们痛恨的不是特权,痛恨的是自己没有特权罢了。
曾经我也觉得很不公平,但现在不觉得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既然人家得到了,就肯定是放弃了其他的来做交换。有得必有失,或许在别人看来不公平,但这世上本来就没什么绝对公平。既然人家能得到,就说明在交换成本上一定的相对公平的。
在我看来完全重启福利分房是不可能了,而且就算是重启了,现在买不起房的这些刚需,也未必进得去那些能分房的单位。
2.
说说我刚上班时的经历吧,都和分房有关。我毕业的时候还是能分配工作的,只不过已经没什么太好的岗位了而已。我被分到一个央直机关实习,不算正式入职。刚一上班,老员工就恭喜我,说:你们来的真是时候,刚改革分房制度,你们这批只要13年就能分上房了。
不知道别人听到这话会怎样,我反正是被弄得挺别扭的。因为机关的福利虽然很高,但工资很低,比社会工作低30%左右。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年轻人很难经受住暴发户炫富的诱惑。尤其像我这种有为青年,一琢磨得等到30多岁才能有自己的房,干脆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不入职。
在机关待了好几个月,最值得夸耀的竟然拿到了一个“优秀工作者”的奖状,还发了一堆东西。其他的就是长见识了,确实开了眼,其中和房子有关的就是参观财政部宿舍。当年的我根本没见过豪宅,差点儿被亮瞎了狗眼,绝对超标,太奢侈了。直到今天,这大院也是北京豪宅之一,相当保值。
那会儿我真想过,如果13年后单位也分到这种房也行了,那我就干下去了。结果领导直接拍了回来,甭幻想了,单位和单位是不同的。听完这话更坚定了不进入体制的决心,为了套小房子不值。
之后家里托关系给我找了个区属国企的单位,这个很不错,年人均创收1万的高盈利企业,工资水平在国企中拔尖儿。
上班本以为要去业务部门,结果直接让去“分房办”报到,又给弄蒙了。原来正好是这单位分房,正缺少跟谁都不认识,肯定能一碗水端平的人,我和几个刚入职的自然是首席打杂官了。
在那两个月里也开眼了,天天上演各种大戏,都是为了抢房。送礼要求加分的是最普通的,其他有要跳楼的,有脱衣服撒泼的,有抱着领导要同归于尽的,有扔下孩子不管了的,还有一家子把办公室占了一礼拜,吃喝拉撒全在里面,弄得这臭。
最牛叉的一位大哥,直接进屋剁下来自己一根手指头,再不给房就要割耳朵给领导来个凉菜。传说因为分房还发生了权色交易,这就不知道真假了。但那些天看到的人生戏剧够我回味一辈子,人性,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无所遮掩。
当然我也问领导了,像我这样儿的得什么时候分到房?领导嘿嘿一笑说,估计这辈子没戏了。因为刚进行了医疗改革,单位自己承担医疗费,每年的总额基本能盖5栋楼。以这个成本计算,就算员工们不变老,单位剩下的利润大概十年才能再盖一批同等规模的小区。而一个小区只能解决20%的人,仅现在的要想全部解决,没50年完不了。
这其实就是当年福利分房的现状。顶级的单位不发愁,有的是钱盖宿舍。普通的单位熬年头,十年20年的早晚能轮上。但是如果想提前或得到大点儿的,没点儿歪门邪道就甭想了。
这还得说的都是大单位,部委央企和大型盈利国企。那些不赚钱的和街道集体小厂子就算了吧,从来也没分过房,根本就没这能力。看看北京的各个老公房小区,基本都是局级单位才有可能。拉三轮的“起重社”虽然也算集体企业,但想靠两条腿蹬出套房子来,纯属痴人说梦。
所以普通百姓就甭惦记什么福利分房了,现在好歹能凭自己本事挣钱买房。而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如果你进不去好单位,那就是真的一辈子都甭想有好房子住了。
别的不知道,看看北京住房历史就能知道。刚解放的时候,北京人均居住面积是4.75㎡,大概就是现在一个厕所的面积,放不下大浴缸的那种。经过了30年建设,到1978年,北京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了4.5㎡。
你没看错,确实是奋斗30年的人均还减少了,这就是福利分房的伟大成功,绝对能让日子过的越来越挤。而且要注意,这说的是人均,是各大单位和底层市民的平均。这其实和现在人均10万年薪一个意思,至于自己是否拖了北京的后腿,都心里明白。就算你穿越回哪个时代,能确定分到什么羹吗?
当然,现在北京的人家住宅面积是30㎡左右,也就是三口之家100平。这仍然是平均数,刚需们可以再对照一下,看自己是否又拖了后腿。
3.
据说中国之所以开启了住房货币化的改革,是因为霍英东老先生建议的。在广州白天鹅宾馆,霍老先生和邓公交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不改革福利分房制度,那相当于每出生一个孩子,国家就欠他至少一间房,请问如何解决?
邓公当然是无法解决的,任何一个国家政府也无法解决。那政府无法解决的就只能交给市场,于是,开发商们从此出现在内地的舞台上。
人们之所以怀念福利分房,盼望福利分房制度重启,其实是在心中已经做了一个预设,就是自己一定是受益者,一定能占到便宜,一定是人生赢家。
而实际上,即便今天重启福利分房制度,有规模值得盖房,有财力能够盖房的单位,仍然是绝大多数人进不去的。普通小公司连双休日还不能保证呢,让他给员工分房?老板还租房呢。如果强令他们分房,那小公司干脆倒闭吧,买不起房的那些人,连房租都没地方挣去。
房子是什么?你可以说他不应该成为商品,但不能不承认这是资源吧?在经济社会中,万物皆稀缺,连能沁人心脾的空气都是稀缺的,想得到就得付出代价去换。
那要想得到资源怎么办,或者说怎么分配?可以有各种办法,每人肯定要选对自己有利的。岁数大的说凭资历,块头壮的说凭暴力,学历高的拼学历,脑子活的拼智力,长的漂亮的拼脸蛋儿,啥都没有的只能拼时间了,这再没有那就凭运气吧。
那在这么多种方法中,哪个最公平?其实根本就没有公平,所有的分配,只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大家付出的成本是否能反馈于社会,也就是是否对他人有利。
暴力、学历、岁数、智商,靠这些分配资源对别人有利吗,有用处吗?大家一起排队,无论拼时间还是运气,哪一项成本对社会有利,能为他人所用?都不行,只有钱,这种成本才是流动于社会,所有人都有可能得到,且得到了之后还有用的。
所以,经济社会中没有公平,只算账,不讲理!
但是,人类社会又必须讲理,讲情,讲妥协,这也同样是经济账。人类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公,没有公平就制造公平,没有标准就共识个标准。只要多数人觉得不公平,那就是不公平,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成本,就是共识!
那福利分房该不该有,该有!太该有了,这是让底层人减弱戾气,放弃破坏的手段。李光耀在新加坡为什么推行组屋制度,就是因为他发现,底层人在没有财富的时候,根本不在乎破坏。而一旦他们拥有财富,首先想到的是怎么保护。那什么财富最能维护城市的安全,房子,只有让大多数人们有了房子,他们才会真正爱护这座城市,不忍心毁坏自己的资产!
总之,在我看来,福利分房可以有,也必须有。之所以政府在推行保障房,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只不过,这探索之路还很遥远,要不断的尝试下去。
仅供参考。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众号,点击“提问”即可。,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