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攻心为上伐兵为下(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

阳明悟行学宫:“为往圣继绝学”之宏愿,倡导“体用一源、知行合一、修学并举”为宗旨的中华国学真修实证的修学平台。

读《孙子兵法》中的韬略人生

孙子兵法攻心为上伐兵为下(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1)

兵者诡道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方面在宋朝都是达到了顶峰,其中也包括军事。宋朝官方整理颁行了一部兵法丛书,作为武考的必考科目,这就是“武经七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构成,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孙子兵法》,可见它在中国古代军事领域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从这部兵书中一些经典的观点、名句中去一窥它博大的智慧。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说: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其中“上兵伐谋”一语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

这是《孙子兵法》中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也是孙子首创的战争观。不过孙子的这个观点也并非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和平和道德。《道德经》上讲:“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又讲:“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可见,中华文化中崇尚和平的精神理念源远流长,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之下,孙子才在军事上提出了伐谋、伐交胜于伐兵、攻城的观点。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道德,我想这一点任何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有切身体会。在周朝时,针对战争就制定了的六大原则,虽然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这六大原则显得有些迂腐,但是足以说明古人重视道德的程度。

孙子兵法攻心为上伐兵为下(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2)

例如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非常富有仁德之心和贵族精神,他指挥作战就完全遵循古人的六大原则,他要求将士们在战争中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有次他和楚成王打仗,看见楚军还在过河,他本可以趁机先行击杀,但是他不肯。等楚军开始布阵的时候,他本可以趁对方尚无秩序,先行开杀,但是他也不肯。他还要求军士们打起来的时候看看敌人脑袋上,但凡长有花白头发的,都不要抓!结果这次交战宋军惨败,宋襄公也受了伤并且后来因伤痛发作而死。后来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评价宋襄公的作战方式为“蠢猪似的仁义道德”。所以孙武子讲“兵者,诡道也”在当时也是一种突破。

古人根本上还是讲究和平的,例如墨子就非常崇尚和平,主张非攻。有个非常经典的故事,讲的是楚国请机械发明家公输般,发明了一种攻城的工具,然后准备用这种武器去攻打宋国。墨子听说后,立即前往楚国,劝楚王不要出兵,然而楚王并不听从墨子的建议。没有办法的墨子请求和公输般演示攻守战阵,结果公输般完全不是墨子的对手,不肯认输的公输般说:“我知道怎么击败你,一招就够了。”墨子回答说:“不过就是把我杀了,但是我的三百弟子每一个人都会我的守城办法,他们已经在宋国的城墙上等候楚国的军队,杀我可以,但是你们却无法把我的弟子们杀尽。”最后楚王不得不放弃对宋国的进攻。

孙子兵法攻心为上伐兵为下(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3)

古人有句话叫“自古知兵非好(hào)战”,懂得兵法的人一般是不好战的,虽然用兵是以武力对抗武力,但是目的是为了和平。法家提倡的刑法,目的是为了用刑法来作为德治的辅助,所以法家提倡以法治国。但是法治背后如果没有德治,问题就很大了,《道德经》上有句话叫“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意思是说如果老百姓都不怕死,怎么办呢?用真正的死亡来警告他们,让他们感到恐惧吧!马谡曾经给诸葛亮提出过一个建议,叫“用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真正的胜仗是征服人心,具体的胜负跟夺取人心相比其实并不重要,还有句话叫“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孙子兵法》里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中还提出了慎战的原则,它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很多君王都因为没有慎重地对待战争,轻易开战,导致山河破败身死国灭,留下了很多惨痛的教训,但是不轻易开战也不代表一味的求和。

孙子兵法攻心为上伐兵为下(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4)

例如汉武帝刘彻,在他的统治时期,一改之前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展开了强有力的反击。命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先后率领大军征讨匈奴,经过多次战争,彻底解除了汉朝北方边患。实际上汉武帝之所以能胜利这跟之前的统治者有非常大的关系,一方面和亲政策稳定了局势维护了边境安宁,另一方面“文景之治”给汉朝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军队是国之重器,不可轻易示人,战争事关国家存亡,不能不慎重对待,因此,孙子主张在战争开始之前,就要深入分析研究各方面的因素,打与不打,要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感谢您的收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阳明悟行学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