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眼中的人一生境界(人生毁誉皆是一生)
一、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好与坏的区别,所谓好坏,只是自己主观意识对于外界事物作出的世俗结论而已。
每一个世俗之中的人都会以世俗当做标准,但是如果一个人拿世俗的标准当做判断人生好坏的前提,那么他的一生终将越发世俗,活成庸众之人的悲剧模样。
人生毁誉成败,皆是自我一生,人生得失变化,也皆为红尘浮动,如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而已,看似有千奇百怪的幻象,但实质上并无本质的区别,皆是天道轮回的变幻罢了。
正如佛家所说的“因缘和合”,我们身处的任何时刻都只是人生的一个切面,人生各种际遇都是由不同因素共同组成的片刻,当我们的主观意识对这一切变化作出判定的时候,便有了好坏,如果跳出这个世俗判断的是非之外,才能真正达到豁然客观的理智之中,而这就是道。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句话: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我的对应面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本身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面,这样的认识就接近于事物的本质了,但是却不知道这一切受什么所驱使,好像有一个主宰,但是又寻不到它的端倪。
在这一篇章讨论了百家争鸣的事情,在当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言论,但是他们却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自己的言论是对的,并以此诋毁其他言论。
而庄子则对于这一现象表达了自己的论点,庄子认为:百家争论的现象出现本身是一场闹剧,因为各家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成见,作为了判断事物的准则,而任何事情当有了立足点的时候,也就有了对立面,这种由自身立足点去评价对应事物的方式,得出的对错结论并非是客观的。
这就像世俗之人看待世俗之事的态度一样,世上的事情本没有对错,但是当你用所谓世俗的标准衡量事物时,对错便产生了,但是这样的判断结论并非是客观存在的实质状态,而是主观意识形成的偏见。
如果我们总带着这个偏见去处理问题,也会在偏见的驱使下形成认知局限,加上人性本身存在趋利避害的本性,那么偏见、局限、本性偏颇带来的必然是错误与痛苦。
比如人生中的小挫折,这个挫折给我们带来的体验肯定糟糕的,所以很多人就将这些挫折看作坏的事情,这是世俗通常的认知。
但是从事物自然规律的客观本质去看,坏的事情或许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当你无法认知这个事物变化的规则时,反而会陷入你认为的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
二、
反之,当一个人遇到好的事情时,由于内心的情感驱使,马上变得骄傲放纵,由此带来的同样是坏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不能察觉其中好坏的标准和变化依据,就会以主观情绪过度沉浸于其中,而由主观情绪所影响的结果,必然会越来越糟,所以只有抛开世俗认知,以豁达清醒的态度面对世俗,方可释怀这一切执念和愚昧。
比如《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叫:
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故达人当顺逆一视,而欣戚两忘。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孩子出生会给母亲带来生命危险,财物的聚集会导致盗贼的窥视,这样看来什么喜事不是伴随着忧患呢?贫穷能使人懂得节俭,疾病可以让人学会养生,从这个角度来看,什么忧患不能带来可喜之处呢。
所以通达的人对待顺境和逆境应该一视同仁,把快乐悲伤一起忘记。
直接一点来说,这也是面对人生福祸的合适态度,任何事情都会有好的一面,也会有坏的一面,但是当我们拿世俗的标准去衡量事物时,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而看不到实质。
所以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最好状态,就是跳出对于世俗好坏的判断,不要用世俗浅薄的认知去判断事物,好的不以为好,坏的不以为坏,才能一切顺应自然。
就像《庄子》之中说:“万物有毁必有成,有成必有毁,其实万物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完成和毁灭,始终是浑然一体的。只有通达之士才能明白万物浑然相通的道理,所以他们从来不自执己见,而是寄托在万物的各自功用上。
人生最好的态度,不是拿主观的是非标准去评价事物,而是一切顺其自然,对待人生毁誉好坏,就好像看待四季春夏秋冬一般淡然。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