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中的人生(在电影中寻找自我)

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孤独的产物。

对此我深有感触。童年的那段时间就开始喜欢看电影,看喜剧,看闹剧,看文艺片,看科幻片,看功夫片,但基本上看不懂,也不知道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到了大一点的时候,学会了分门别类的看,最喜欢的莫过于星爷的电影,在那种荒诞的无厘头中感受着超现实的喜剧体验——因为荒诞,因为可笑,所以喜欢,其实等到再大一点,我才发现,很多喜剧,其实本身都是悲剧的衍生品。

关于电影中的人生(在电影中寻找自我)(1)

现在流行的丧文化,其实在我的童年就已经出现了——记得在六年级的时候,接触了两部片子,一部是手冢治虫的《大都会》,而另一部,则是一部关于奥特曼的影片,就是《奈克瑟斯奥特曼》。

关于电影中的人生(在电影中寻找自我)(2)

不止我一个人,很多人对奈克瑟斯奥特曼都有非常强烈的感情,而另一片子《大都会》,则是对我思想上的启蒙作品。

人为什么活着,意义是什么?

年轻的时候不懂电影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是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一些什么,却怎么也没法用语言表述出来,可悲的是,等到自己把整部片子都看懂之后,却再也不知道当初给自己的那种特别的感受的原因是什么了。

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抛弃了太多的东西,也得到了很多东西,成长也确实就是这样的过程。慢慢的,你开始发现,原来小时候想的好多东西,都是你现在费劲心力去得到的。

在接受完星爷电影的洗礼之后,我开始广泛的观看电影,看得越多,心里的感受就越发的多,但这种数量上的增长并没有对我本身起到什么提升,相反的,很多都是草草的一览而过,在前段时间看电影《孔雀》的时候,本来以为这是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没想到当看到影片结尾亮屏的孔雀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很久以前,我就看过这部电影了。

只不过,当时没有看懂而已。

为什么没看懂?

因为很多电影里所表述的东西,是现实的,是存在于过去的一段记忆,小时候不懂,是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也就不能理解。

有些电影,他们都是幻想的产物,虽然荒诞、魔幻,但是他们也是属于内心的:他们具有现实的外壳,但是在内里却不是这样的,他们不需要你去多了解现实是怎么一回事就能够看得懂电影,不需要去适应社会的规矩之后再去讨论规矩之内的事情,所以这些电影,仍旧会带给人们一种别致的享受。

我们谈存在主义、谈魔幻主义、谈赛博朋克、谈暴力美学,其实要谈的只不过是隐藏在心中那还未被打开的心房的门的钥匙,要谈的只是我们自己而已。

大学的时候,才可是规规矩矩的走上定期看电影的道路,这给我走入电影殿堂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我不断的求索,不断的逡巡,以寻求“为什么”——为什么我会喜欢这些电影,为什么有些电影好,好在哪里,以前看过的电影究竟是在表达什么?

那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着了魔似的,疯狂寻找着各式各样的书籍和电影来弥补自己精神上的空缺,以此来让自己更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

这个关于“活着”的问题,是自从在观看了一系列哲学书之后衍生的产物,那一阵子,我看了很多书,想了很多很多,我甚至熬夜,专门去看晦涩的《瓦尔登湖》,有时候则是在脑袋里摆弄着在《苏菲的世界》里所认识到的各类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和前后顺序。

记得在初中时代,最喜欢的就莫过于丧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人间失格》,再后来,机缘巧合,接触了余华的作品《活着》,开始对这类文化有了一个相对初步的认识。而电影则在这种文化的基础上,做了很多艺术上的再创造——这是我喜欢看电影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关于电影中的人生(在电影中寻找自我)(3)

我最庆幸的一点,就是自己在刚刚入门看电影的时候,一口气看完了加在一起足足十个小时的《教父》三部曲,自此以后我的审美观念逐日提升,也是拜《教父》所赐。

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全班人出去写生,我窝在宿舍里安安静静的看了两个星期的电影,没有任何人来打扰我,没有网络,没有网吧——赤裸裸的大山上,只有几家乡间小旅社安安静静的倚在半山腰上,像是风烛残年的老太太,间接性犯着腰疼腿疼的老毛病。

那段时间,我看了《教父》,看了《第六感》,看了《星际穿越》,看了《秒速五厘米》......此后的日子里,我不可救药的爱上了电影这种艺术的载体,也自然而然的喜欢上了文艺片和悬疑片——生命真是一种神奇的经历,因为短暂,所以倍加珍惜。电影的产生,让我们的生命延长了三倍。

关于电影中的人生(在电影中寻找自我)(4)

曾经励志当一个编剧,故事在中途发生了偏转,之后我就变成了一个业余的影评人,变成了一个旁观者,真是应了鸟人里的那句话:

一个人做不了艺术家才成了评论家,好比一个人做不了军人,才成了告密者。

和电影一样,生活也是极其富有戏剧性的,甚至有时候会比电影更富有戏剧性。

但是很多时候,生活是平淡的,无趣的,他根本没法让人打起精神来,信心满满的说上一句:明天会更好,他同时也更不会告诉你,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很多话,直到从别人的口中听到时,我们才恍然大悟。

对于现实,我更喜欢幻想,就像电影《潘神的迷宫》中所表现的那样。

关于电影中的人生(在电影中寻找自我)(5)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悲伤而又遥远的地方,有着坚硬黑色石头堆成的连绵的群山。日落时,山顶上有朵神奇的玫瑰每晚开放,摘下它的人都会长生不老,但没人胆敢接近它,因为它的刺满是剧毒。人们说着他们如何恐惧死亡,还有痛苦,但从来不谈希望,希望拥有不死之身。每一天,玫瑰都会凋谢,它无法向任何人传送它的神赐,被人遗忘,独自凋零在那寒冷黑暗的山顶,永远孤独,直到时间尽头。

《当幸福来敲门》里说:你要尽全力保护你的梦想。那些嘲笑你梦想的人,他们必定会失败,他们想把你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我坚信,只要我心中有梦想,我就会与众不同。你也是。

关于电影中的人生(在电影中寻找自我)(6)

值得庆幸的是,我也即将在下个月离职了。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最终选择的解决方式往往并不是果断的拒绝,而是一忍再忍,我所知道的一个朋友,在一个不喜欢的工作上犹豫了八年才辞职,我不知道他的心里经历了怎么样的转变,但我同样也无法对此进行评判。

《万箭穿心》里说:道理简单,想通它很容易。生活却很复杂,容忍它却不是易事。

我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所以我选择保持自己的立场,同样也不干涉别人评判的权利。在日常生活中所作出的大部分决定,其实并不是我们自己所能决定的,这是一个中国式的悲剧,同时也是时代禁锢下的扭曲的伦理道德的变相展现。

关于电影中的人生(在电影中寻找自我)(7)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理解电影,学会了解构电影,然而,最重要的,我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学会了理性的解读我自己。

最后,用柴静老师在《看见》一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