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垃圾分类规范(社会治理模式助黄河源头全域无垃圾)

黄河垃圾分类规范(社会治理模式助黄河源头全域无垃圾)(1)

图为生态管护员们一边巡护一边捡拾垃圾。 李梅 摄

图为生态管护员们一边巡护一边捡拾垃圾。 李梅 摄

中新网西宁8月2日电 (孙睿 李梅)“以前这里没有那么厚的草,水里的鱼也慢慢消失不见了,可是现在草多了,河里的鱼回来了,每天行走在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上,心里是踏实的,满足的。”2日,正在黄河源头巡护的生态管护员肉多一边巡护一边说。

玛多,藏语意思为“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黄河上游第一个县城,人口稀少,海拔4000多米。玛多县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

当日清晨,到处是云雾缭绕,绿水青山。居住在花石峡镇日谢村的肉多是玛多县3042名生态管护员中的一名,作为生态管护员,他的职责就是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和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拿着塑料袋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以前捡垃圾是为了赚钱,挑着捡,值钱的捡,不值钱的就不捡,现在捡垃圾全部捡,一点也不落”。肉多说,捡拾垃圾是他每天的“重任”,从过去一天几编织袋到现在的一天一袋,有的时候都捡不到。

每天走着同样的路,干着同样的事,但是肉多从来没有厌烦和偷懒,他说:“以前这里没有那么厚的草,水里的鱼也慢慢消失不见了,可是现在草多了,河里的鱼回来了,每天行走在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上,心里是踏实的,满足的。”

“自从有了生态管护员这个岗位后,我们牧民的思想在慢慢发生了变化,他们懂得如何去爱护自己的家园,如何保护家园。”肉多说。

据了解,近年来,玛多县充分发挥“六位一体”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优势,利用生态管护员“户均一岗”的特点,根据各乡镇自身特点,制定全面细致的工作方案,树立“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请放心”的责任意识,真正做到了“人在格中走,垃圾格中清”。通过常年治理与集中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玛多县委书记何海燕表示,从提出“六位一体”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模式到推进,一年来,生态管护员围绕工作职能,在基层党建、生态保护、精准脱贫等工作中履职尽责,特别是在“义务教育”方面教育引导牧民群众积极送子女上学,支持义务教育工作,使该县控辍保学工作走在青海全省前列,脱贫攻坚工作也顺利实现摘帽,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广大生态管护员热情参与、积极支持的结果。(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