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帅跪拜历代唐帝(拜火教昆仑奴不良帅的故事)
文:隔壁王同学
这个夏天,一部《长安十二时辰》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惊喜与回忆,带我们走入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历史时空。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当真实的历史与虚构的情节碰撞出戏剧的火花,人们在高呼过瘾之外,却又忍不住去猜测和探究这背后的种种"隐情",仿佛希望自己也能置身其中,经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冒险。
如果你也有回到唐朝的小小愿景,也想在盛世之下干一番事业的话,那么相信我,今天这篇文章绝对会帮助到你。
一."三夷教"与大唐风云大家都知道,古代中国王朝喜欢以"蛮夷"来称呼所谓的外邦外族,不仅是地缘上的,还是指政治和文化上的,觉得他们没有接受儒家文化的洗礼,不够"文明"。
虽然大唐至今都被认为是"开放包容"的盛世,但天朝上国的姿态其实丝毫不减。
所谓的"三夷教",指的就在唐站稳脚跟的三个外来宗教:祆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
一.拜火教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张小敬追踪狼卫图格鲁进入了怀远坊,里面有很多红衣"教民"在举行仪式,之后图格鲁被杀,大司仪前来挑事……
这里面的"教"就是祆教,也就是民间常说的拜火教。
拜火教起源于古波斯地区,名琐罗亚斯德教,在中亚和西亚传播广泛,北魏时期就传入了中国,按现代的地理位置看,大概就是从伊朗到西域各国、再到中原内地的过程。
出土印章上刻有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和拜火教圣像
顾名思义,拜火教极其崇拜火,认为有了火,世界才有了光明,而有了光明才能对抗黑暗。
他们推崇胡安拉·马兹达为光明和正义的代表,坚定地信奉道德二元观,即光明和黑暗、正义与邪恶、洁净与污秽等等。
伊朗拜火教寺院屋顶上的胡安拉·马兹达像
用现代话说,这是个很有精神洁癖的宗教信仰。
因为进入中国较早,拜火教在隋朝时期就取得"官方认证",成为合法宗教。
到了唐高祖时期,更是为其设立了火祆祠和官方文书机构。
当时的长安,有四座大型祆教寺庙,定期举办各种祭典仪式。
所以在电视剧里,大司仪面对朝廷大员也敢牛逼哄哄的,这可不是强行装逼。一是袄教人多势众,二是自己的官方身份"根正苗红"。
举个细节例子,大司仪帽子上有个人头鸟身的Logo,这很有可能就是拜火教中名为赫瓦雷纳的圣鸟,也是代表着"光耀"和"君权神授"的灵光神、斗战神的化身。
当初拜火教在波斯之所以能成为国教,靠的就是它能为君主独裁统治服务。而所谓的斗战神即是最高级的圣火,也被认为是最高祭司的化身,后来发展成为商旅的保护神。
当时西域胡商背井离乡,千辛万苦来到长安,最能给他们心里安慰的当然就是斗战神的保护。
在美索不达米亚流传有人头鹰身的安祖鸟,这一形象在很多神话、宗教传说中都有出现
不过最刺激的故事,当数拜火教与安禄山之间的种种纠葛。
姚汝能在《安禄山事迹》开篇就说:
"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荤山。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荤山,神应而生焉。"
这说是,安禄山的妈本来是突厥的巫师,因为膝下无子,就请求神赐给自己一个孩子,然后安禄山就呱呱坠地了。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姚汝能
在野史里,这种神奇怀胎的故事那是太多了,百分之百都纯属扯淡,属于全世界通行的"君权神授"骗局。
从亚历山大大帝到刘邦,从日本天皇到朱元璋,不是被雷劈出来的,就是神仙转世,再不济也得整点七彩祥云啥的。
实际上安禄山很可能是粟特胡人,带着点突厥的血统。他给自己的出生营造了"赤光傍照、群兽四鸣、妖星芒炽"等一系列神话色彩,为的就是能抬高一下身价,显得造反有理。
当时西域的粟特、铁勒、突厥等族深受拜火教的影响,安禄山也不例外。
史料记载,他祭祀的时候颇为虔诚,一心表示自己要追求"正道"。
最最玄乎的,就是他在熊熊火焰中看到了自己"成王"的影像,金戈铁马,笑傲江湖,从而更加坚定了篡权夺位的信心。
还有记载说他有一天正在睡觉,结果随从发现他化身为龙首黑猪,纷纷跪地叩拜,并争相传颂,简直就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
要知道,龙是中华传统的皇权象征,公野猪则是斗战神的化身之一,如此“强强联合”,可谓是将汉夷两方的文化发扬光大了。
除此之外,他还把自己跟突厥崇拜的狼图腾结合起来,总之就是怎么神叨怎么来。
没有什么能难倒我多才多艺·安禄山
但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
拜火教重视血统"纯正",几乎不吸纳汉人信徒,丧葬习俗类似于天葬,更加深了某种"恐怖"和"不正统"的印象。所以随着政治气候的转变,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败。
二.摩尼教
摩尼教是由波斯人摩尼创立的,以拜火教为基础,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等多种宗教,所以所谓的波斯僧身上,也会出现类似于十字架的符号。
这个教可谓是多灾多难,当初在波斯就受到拜火教的打压,后来教主被剥皮处死,教众也遭受各种迫害。放眼望去,波斯、罗马、阿拉伯几乎没一个地方待见它,在西方世界越混越惨。
敦煌出土的摩尼文书
最初记载摩尼教的中文著作,是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
后来到了武则天时期,摩尼教总算得到了官方认可。为啥这个西方的“异端”能在东方转运呢?当然也跟武则天心里的小算盘有关系。
摩尼教当时的教义中,有备受推崇的女性神祇,并且在与佛教的融合中发展出了弥勒信仰,而武则天当时正给自己包装成"弥勒下凡",这不就是正和领导心意嘛。
特别是摩尼教有预言说,公元690年世界末日就要到来,天上要降下大火,万物燃烧后重归光明。而这与武则天新帝登基、开创盛世的理念也很是契合,所以一时间摩尼教在大唐传播迅速发展。
宁夏须弥山石刻的弥勒雕像,相传即武则天敕令建造
然而就像俗话说的那样,靠树树倒,靠人人跑。武则天倒台后,摩尼教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等到唐武宗大举禁佛,摩尼教因为和佛教极其相近,也遭到了彻底清洗,转而向回鹘发展,在中土则转入地下活动。
不过在民间,摩尼教倒是一直没有断绝。宋朝时期,信众已经遍布江南、东南等大部分地区。称呼也千变万化,如牟尼教、四果教、金刚禅、民教、揭谛斋等。
在金庸武侠小说里,占据重要戏份的明教、天地会,就是依托于此。
《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其实就是摩尼教。紫衫龙王黛绮丝流落中原,曾提到明教在波斯的"总坛被毁",指的就是摩尼教在西方受到迫害。
所谓的圣火令、圣女等虽然看上去很像拜火教,那是因为摩尼教本身就继承了拜火教的二元论。
而世人对他们的称呼由"摩"变成"魔",不过是因为违背了现存的皇权,就被披上"邪魔"的污名。
同理,我们在《鹿鼎记》以及《黄飞鸿》里看到的天地会,他们所谓的"反清复明",其实也不过就是打着宗族朝代的幌子,让人们觉得自己要去寻求一个充满光明和平等的世界罢了。
三.景教
最后再说说景教。
在《长安十二时辰》后半段,伊斯执事呆萌帅气又可爱,作为景寺的执事尽职尽责,应该是最有全剧最有观众缘的宗教人物了。
景教一般被认为是古代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其创始人名为聂斯托利,因此也被称为聂斯托利派。
这个教派认为,耶稣具有神性和人性两重属性。在西方他们也备受排挤。
唐初,景教由中亚信徒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正好赶上了贞观之治,唐太宗还曾命宰相房玄龄去迎接传教的队伍。
到了唐玄宗时期,景教与上层社会的关系更为密切。甚至有教士在朝廷和军队里做官任职。
唐玄宗曾命令高力士将皇室画像放入景教寺内供奉,并亲自题写匾额,还有学者提出杨贵妃其实是景教的信徒。
唐德宗时期立了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算是一件最有力的物证了。
所以电视剧里伊斯执事管自己的寺庙叫"大秦寺",也是有根据的。唐时大秦为罗马地区,景教的传播路径虽然经过波斯,但仍与"波斯僧"有所区别。
不过景教后来也在唐武宗时期遭受重创,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实,无论是所谓的"三夷教"还是本土化的佛教、道教,大唐在"兼容并包"的同时从来没忘记要严格控制。
盛世之时,国力强盛,宗教可以是教化育人、收买人心的利器;而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宗教就成为了跟政府"抢人夺权"的祸首。
但看不清权力游戏的人们,却无法停止对异族、夷教的各种遐想。
比如石油这种自然资源,它既是宝藏,也是一种文化想象,更可以成为一种恐惧的投射。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突厥人准备用“阙勒霍多”,也就是石油来把长安变成人间炼狱;
而在《少年包青天》里,外人眼中被侉依族藏在"天山黑水"中的宝藏,其实也是石油。
包拯在梦中寻找侉依族这段,不知给多少同学留下了童年阴影
在不同的故事里,石油可以代表财富,也可以代表毁灭。既无法完全占有,也无法根本剔除,甚至超越了一体两面,以一种近乎妖魔化的姿态存活于叙事中。
二.昆仑奴与异域风情昆仑奴是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当年《大明宫词》里,太平公主与薛绍就因一张昆仑奴面具结缘。
文宣叔戴的就是昆仑奴面具
"昆仑"一词早已有之,比如昆仑山与西王母的据说都被称为"昆仑"。后来,但凡是遥远的、大家没去过的地方也常常被称为"昆仑"。
据考证,唐朝的昆仑奴主要是东南亚地区的"南洋黑人",另有少部分是被阿拉伯商人贩卖的非洲黑人。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昆仑奴,地下城城主葛老
如今看唐朝人对昆仑奴的称呼,简直是太不政治正确了,有"贱人"、"僧祇奴"、"黑小厮"、"黑鬼"等等,不仅以种群和地区进行区分,还以貌取人,比所谓的"胡人、胡商、胡姬"还要恶劣。
不过昆仑奴的存在,无疑为大唐带来了一场身体解放的冲击。诗人张籍在《昆仑儿》中写到:
"金环玉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棉裘。"
这说的就是昆仑奴们平时要么赤裸上身只穿短裤,要么就拿块布随意一裹,赤脚披发,打洞纹身,真正做到了不走寻常路。
昆仑奴画像
据史料记载,昆仑奴温顺、听话、会武艺、善潜水,吃的少干得多,外形又酷炫无比,所以当时有钱人家都争相购买昆仑奴,干这行的中介都赚得盆满钵满。
在唐代的诗歌词话、传奇小说中都不难发现昆仑奴的踪迹。其中最有名、最神奇的,要数收录在《太平广记》的《昆仑奴传》了。
文中的昆仑奴,名为摩勒,不仅忠心耿耿,还身怀异术,能够飞檐走壁,同时背两成年人都不费劲。
看到自己家主子爱上了高官家的歌妓,他就连夜把人偷出来,还杀了世间凶兽孟海之犬。后来高官派人抓捕摩勒,摩勒手持匕首飞出院墙,在万箭齐发中毫发无损地逃脱。
该小说后来被改为著名京剧《盗红绡》。崔公子和红绡女的爱情其实没啥意思,最让人心驰神往的还是昆仑摩勒。
他更像是一名神秘的侠士,在唐代的波谲云诡和如梦如幻中留下了令人神往的身影。
三.不良帅不只是名称张小敬在剧中的官职为不良帅,这个名字听上去不像好人,可实际上却是基层十分重要的执法者。
汉代有官职叫做"大谁",听着挺霸气,但待遇并不高,经常在正规编制之外。而不良人在唐代指专门缉捕盗贼的差役,隶属于地方衙门,但也经常挂靠临时工,很多脏活累活都是他们去干。
《法学词源》上对"不良人"的解释
正因如此,像张小敬这种有劣迹但有本事的人,也会被征召去做不良人,他们的头领就叫不良帅。
由于处在体制边缘,对不良人的记载很少,基本不见于正史,就连偶尔的杂录也会说:"立名甚奇"。
想想也对,不良人们常年游走于灰色地带,通吃黑白两道,就算立了大功劳,也很难被树立成典型、很难被评为“感动大唐”人物。
再来看鱼肠,光听名字很容易理解为这是一种食物。电视剧里,鱼肠是一名手段高超的女刺客,板寸英气,女装却也婀娜多姿。
历史上,鱼肠还是一把剑,有人将它列入先秦十大名剑之中,与干将、莫邪不相上下。
这种同归于尽的勇气和命运,也指向了女刺客鱼肠的不归路。
鱼肠剑短小便于隐藏,图片大概是那么个意思
写到这,我不禁想起以前看过的影视剧:《唐明皇》《武则天》《大明宫词》《大唐情史》……
无论是政治,还是感情,大唐都如此瑰丽、如此传奇,留给后世太多的憧憬与想象。
在很多时候,大唐无疑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符号,人们赞它广袤、包容、自由、多彩,它为我们提供了太多有意思的故事,以至于到现在人们还乐此不疲。
我最喜欢《唐明皇》里林芳兵演的杨贵妃
《大明宫词》是我心头永远的白月光
不过,大唐的荣耀也是短暂的,以至于我们总想在历史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其中的因果脉络。
是权力的膨胀,还是统治者的腐败,是敌强我弱,还是自断根基。
拂去情爱的尘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共同体的凝聚与解体。
也许就是太过于着力去打造一番"盛世",才导致了过犹不及的衰败。
远有《大明宫词》探讨权力与人性的博弈,近有《妖猫传》《狄仁杰之四大天王》《长安十二时辰》揭示帝国背后的神秘力量。
有时空前盛世不过是幻术一场
这让我不禁想到一个有趣的理论。
西方汉学家发现,无论古代西方还是东方,凡有点国力的君主都喜欢收集奇禽怪兽,什么白毛狮子、双头鹰、变异的乌龟以及各种奇形怪状、本国罕见的动植物。
收集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靠外国进贡,一种是通过战争,而无论哪种其实都显示了自己国家的强大、自己统治的牢固。
在某方面,这无疑是某种灿烂夺目的光晕。但如果我们能够用冷眼相视,却不难发现唐政府可能也存了这样的心思,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让人迷恋甚至迷狂的大共同体。
然而表面越是迷狂,内里的问题就越容易被忽视和遮蔽,强制的精神胜利法不能当饭吃,帝国的富足掩饰不了底层百姓的贫苦。
有时盛世也逃不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千古名句
从天之帝国,到百姓苦之久矣,也许只是一步之遥。
如此说来,所谓的梦回唐朝,或许只是我们想要摆脱眼前纷扰与痛苦,试图去往理想之地的一场狂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