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父亲几几年给他买的橘子(父亲为朱自清买橘子)

朱自清父亲几几年给他买的橘子(父亲为朱自清买橘子)(1)

朱自清的《背影》,总是以它朴实真挚的情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一年祖母去世,朱自清和父亲回去奔丧,在料理完祖母的后事之后,父亲要到南京做事,我要去北京上学,一切这样匆忙,我和父亲都要匆匆赶着去讨生活,我们连悲伤的时间都没有。

虽然我已是大学生,旅途早已熟悉,但此时父亲还是固执地要送我到浦口车站去。父亲在离开的时候,爬过月台给我买了几个橘子,看着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我一次次流下了眼泪,而且在以后回忆起来还是让我一样感动得热泪盈眶。

也许有人会问,买几个橘子有什么可感人的呢?为什么父亲买橘子的这个背影,会让朱自清一次又一次的流泪呢?

按说买几个橘子确实也没有什么,但是在此情此景之中,这几个橘子,却包含着父子之间深深的情谊,显得那么珍贵。而且随着我们阅历越来越深,看的事情越来越多,对这份父子之情的领会也会越来越深刻。

朱自清父亲几几年给他买的橘子(父亲为朱自清买橘子)(2)

1,艰难的背影,无微不至的关心。

在文中,朱自清是这样写父亲的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力很快地流下来了。

从这几笔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来看,父亲一定是个身材臃肿的胖子,本来他就胖,还穿了棉袍,而且那个年代人的衣服的做工,并不像今天这样追求合身,那时候所有的衣服都显宽,父亲的这身打扮,更增加了他在月台那里爬上爬下的难度,看起来,父亲的每一个动作都那么艰难。

而此时我已经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也见了不少世面,买几个橘子对我来说完全不是难事,我完全可以自己去做的,但是父亲不肯,非要他自己去。这个父亲就像我们平时见到的父亲一样,什么事情都愿意替儿子去做,都愿意亲力亲为。他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来照顾儿子,尽管这个儿子已经比自己强大,在他的眼里都还是个儿子。

在买回来橘子之后,父亲一股脑儿的全倒给了我,他自己一个都没有留,他还拍了拍身上的土,好像很轻松似的。句子看似简单,却隐藏着很深的情感,父亲为儿子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之后的那种满足感,全表现了出来。

临别的时候,父亲还告诉我“到那边来信”,世事茫茫,人情浇薄,能这样无微不至的关心我,牵挂我的人,只有父亲。所以当我在人群当中久久站立,久久凝望,久久寻找,再也找不见父亲背影的时候,我又一次流下了眼泪。

朱自清父亲几几年给他买的橘子(父亲为朱自清买橘子)(3)

2,艰难的生活,艰难是父子情感的共鸣点。

文中的父亲和我们生活中的父亲一样,言语不多,但是他的爱朴实而深厚。而这种爱在朱自清艰难的家境衬托下,更显得珍贵。

当时祖母去世,家庭贫穷得需要变卖典质,才能够维持下去,就算变卖典质,钱还是不够用,办祖母的丧事还需要借钱,可见家境的惨淡。

朱子清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作为家中长子,父亲对他寄予了厚望,他学习也很好,考取了北大哲学系。由于家境贫穷,此时他和父亲一样,都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

当他看到父亲在浦口车站送他时,要爬上爬下很艰难地为他买橘子时,那个背影的艰难,很自然地触发了他心中对生活艰难的感受。艰难是朱自清生活的底色,凄凉便是他心情的底色,所以看到父亲艰难的背影,他很自然想到父亲艰难的生活,自己艰难的家境。

如果没有艰难家境这个底色,如果当时他家庭情况很好,他也不至于看到父亲为自己买几个橘子就流泪。因为如果心里的底色是愉快的,那么很多不愉快的小事,都会被这个底色上化解,就不会让他流泪。

除此,朱自清的眼泪里,固然是因为感动,但也不无与父亲同病相怜的成分。

正如郭志刚教授和孙中田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说的:“只有和父亲处在同一境遇和同一感情状态,才能以这样朴实的文字描绘出这样必争的形象。”他和父亲都是苦苦支撑生活的男人。

父亲的艰难,也会让他很自然地想到自己可能会像父亲一样会面临一个艰难未来。世事难料,前途未卜,他和父亲其实是有着一样的心境的,都是苦苦讨生活,所以父亲买橘子的艰难背影,自然会让我流泪。

朱自清父亲几几年给他买的橘子(父亲为朱自清买橘子)(4)

3,艰难的理解,两代人的冲突。

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有一段时间是很紧张的。

北京大学是一个接受新思想的地方,是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儿子已经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儿子。而父亲还是那个专制的旧式父亲。他可以给儿子包办婚姻,可以不经过儿子的同意,经过别人之手,直接支走儿子的工资。在父亲的眼里,儿子就该听父亲的话,父亲就应该控制儿子。而在朱自清这里则认为,儿子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和思想,自己的生活应该自己主宰。这种思想上的冲突,让父子之间的矛盾变得难以沟通。

人与人最远的距离,是思想观念的距离。

两个时代的人,两种思想的冲突,两种行为模式的冲突,让朱自清与父亲之间有了很深的隔阂。

但是,当我经历过世事沧桑之后,我也渐渐理解了父亲的不容易。他在文中也写道“这几年我和父亲都东奔西走”,一个“都”字,写出了我们不一样的阅历,却有一样的沧桑,我们在心灵上殊途同归,渴望相拥取暖,毕竟我们的亲人并不多。特别是父亲,到了这个年龄,身边的亲人更少,他对自己的儿子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依恋和思念,所以他“渐渐忘却我的不好”,开始“惦记我,也惦记我的儿子”,隐隐之中,父亲已经惦记着家族血脉的传承了。

两年之后,父亲变得越来越老,“膀子疼得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日不远矣”,这个时候,父亲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他再也不是我的对手,再也不是可以接受我顶撞对抗的那个健壮的父亲了,此时,回忆以前的点点滴滴,想起他曾经在浦口事无大小地那么关心我,艰难地爬上爬下为我买橘子,我理解父亲同时也原谅了父亲,“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父亲几几年给他买的橘子(父亲为朱自清买橘子)(5)

4,朴实的文字,远去的背影

朱自清的《背景》,情感非常朴实,却处处感人。

正如李广田在给《朱自清选集》写序时写的“《背影》一文……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是凭了他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发生极大的感动力的文章,可以作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

朱自清用朴实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父子情,这里面难道没有我们的身影吗?

随着时间推移,亲人之间,往往会越来越忘记彼此的不好,只记得彼此的好,慢慢地,在儿子的记忆里,父亲恐怕就真的越去越远,只留下一个背影,或者连一个背影也没有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