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创收入(读懂自律专访青创张萌)

“自律”正成为一种潮流。在小红书上以“自律”为关键词搜索,结果显示笔记超过306万 篇。至于标题,甚为吸引人眼球——自律半年,生活狠狠奖励了我、自律成瘾,逆袭翻盘、自律100天,我变成了大家羡慕的样子......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随机点开几篇高赞笔记,内容却几乎千篇一律。

统一的标题,相似的文案,复制粘贴的推荐书单,自律帖子正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流行。在自律博主的文案中,互联网上奇迹无处不在,自律100天便能脱胎换骨,自律一年就能收入成倍增长。

不过,关于自律和成功的标准貌似很单一:有部分博主给出的答案是,一年看了多少本书、多少部高分综艺、多少部纪录片;而检验是否成功,则是“从裸辞到月入几万”,“运营某某账号3个月涨粉几万”等。

当自律成为话题,一味地复制博主生活,一定程度上不仅没有让人感觉轻松,相反,很多年轻人变得越来越焦虑。到底什么是自律,怎样才能做到自律,自律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对此,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了青年作家、青创品牌创始人张萌。

青创收入(读懂自律专访青创张萌)(1)

张萌,畅销书作家,曾出版《人生效率手册》《加速:从拖延到高效》《从受欢迎到被需要》等13本书籍;85后创业者、青创品牌创始人。

很多人追求的是“伪自律”

新京报贝壳财经:提到自律,很多人会想到健身、阅读、早睡早起等内容,自律有没有量化标准?

张萌:在我来看,自律就是三个字——好习惯。大部分人对自律的假想都是一种生活状态,但我认为自律就是好习惯。小时候,父母培养了我们刷牙、穿衣服的习惯,但成年后,你会发现,成年人世界的好习惯往往和个人欲望相悖。比如你刚刚提到的运动、早起读书都是反人性的,人类的本性更倾向于享受,例如打游戏。

但如果将这种违背人性的东西培养成习惯,就能坚持下来。人脑会消耗量很大,一旦一件难以完成的事情成为习惯,那么它就不需要消耗你太多的情绪价值,你完全可以无意识地去做这件事。

新京报贝壳财经:怎么样才能培养好习惯?

张萌: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培养。首先是设立个人目标。现在很多人追求的“自律”其实是“伪自律”,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的自律生活。其实,自律的标准因人而异,它是以目标作为底层驱动力的。而目标的制定可以遵循“SMART法则”,即明确的、可衡量的、可行的、相关的和有时效的。

其次是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我过去在《人生效率手册》这本书里介绍了一个方法,叫“18个周期礼物法”。

每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一年有18个21天就可以分为18个周期,我们可以在每个周期结束时设置一个奖励,周期时间越长,就将礼物的价值设定得越高。18个礼物并非任意设置,而是有一定的挑选标准:其中50%的礼物要与个人成长相关,30%与物质甚至与炫耀相关,另外20%可以随意挑选。然后,按照对礼物的渴求程度将其排序,把最不想要的放在第一个周期,以此类推。如果一个周期结束后,我完成了一个目标,就给自己相应的奖励;但如果我没达成,今年就不能拥有这个礼物了。获得礼物是一种激励,失去礼物就是一种惩罚。

此外还有“励志币抵款活动”,它的作用机制类似于单词App推广的坚持打卡全额返还课程金额活动。

最后,在自律方面,永远不要做独行侠。互联网链接各类社群非常方便,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到自己所属的兴趣爱好社群,大家一起坚持自律打卡。

新京报贝壳财经:对一些人来说,培养自律的过程中一旦脱轨,后续将经常不受控制。例如,连续运动7天奖励了自己一顿大餐,然而一旦尝过甜头,便会报复性进食。自律过程中脱轨该怎么补救?

张萌:中国有句老话叫破罐子破摔。大部分人可能都遇到过这种现象——放弃自律,再重新自律,然后再放弃。只要经历几次循环之后,你就会发现,好像自己一辈子就不适合做这件事,自己彻彻底底变成了一个失败者。

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其实并不难,主要原因在于大家设立的目标太高,目标不符合“SMART法则”中的A法则,即可实现的原则。举个例子,早起打卡营的早起时间是4点到6点半,而一个8点起床的学员刚开始就早上4点打卡,这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他大概率早起几天后就会生病,因为大幅度地改变早起时间会给身体的生物钟造成巨大影响。

这时我们的建议是,第一个21天只早起5分钟,这对大多数人都不算难。以此类推,第二个21天再早起5分钟,第三个21天继续早起5分钟......如此算下来,他坚持一年就可以做到6点半早起。

新京报贝壳财经:还有些人会因为太容易满足于阶段性成就而前功尽弃,应该怎样应对这种情况?

张萌:这和上述问题是完全相反的类型,其根本问题在于订立的目标是一个“小富即安”的目标。我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适用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叫“7个人物法”。首先,我们可以分三个等级列出7个自己认为很厉害的人。第一类目标是这个领域内的顶尖人物,例如做教育的孔子;第二类目标是5年内要达到的目标,例如你的某位领导;第三类则是一年内就可以超越的目标,例如你身边某位优秀的同事。其次,单独列出每位人物的3点硬本领。最后,当你丧失了长期目标后,只需要锻炼这些硬本领即可。虽然这个单子上硬本领很多,但只要你去一个个修炼,未来就会接近这些目标人物。

自律和成功无因果关系,自律≠升职加薪

新京报贝壳财经:对于年轻人来说,自律过程中常踩哪些坑,或者说关于自律的误区有哪些?

张萌:我觉得主要有两个误区。第一个,很多年轻人都会假想别人的自律状态,制定方案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或者实事求是。不同家庭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基础不同,自律模式也不同,不能相互照搬。第二个,大家会对自律这件事期望过高。有些人认为自律就等于升职加薪、发家致富,结果早起了三个月发现老板还没有给我升职加薪,从而因此焦虑。现实生活中,优秀的人往往都是自律的,但其成功并不只有自律。自律是一个基石,它不是成功。凡自律者必成功的假想违背了客观规律,并没有真正释放出自律的实际价值。

新京报贝壳财经:现在年轻人之间很流行“精神内耗”这个词,怎么处理自律路上的精神内耗?

张萌:所谓的“精神内耗”,是部分人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交媒体和不良舆论影响,失掉内心节奏。过去的人可能也存在所谓的“精神内耗”,但他们不会直接躺平。互联网在某一方面过分放大了大家的情绪价值,比如贴标签的行为。

应对“精神内耗”,我认为年轻人要保持独立客观的态度,结合实际情况思考。例如,没有背景的年轻人想要在大城市立足,不拼搏努力怎么行?而想要做到独立清醒,就应该增加自己的哲学智慧。哲学是一种对思辨的思维,当你面对铺天盖地的社交信息时,它能增强思维上的免疫力,帮助你保持独立审视的批判性思维。

新京报贝壳财经:在网络上,有些人倡导年轻人自律求成功,也有人教导年轻人要坦然面对自己的不成功和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庸和自律之间存在冲突吗,关于成功又应该怎么衡量?

张萌:我不喜欢“平庸”这个词,我更喜欢“平凡”。“平凡”意味着虽然我是一个螺丝钉,但我觉得作为一个螺丝钉也很快乐。人一旦认知到自己虽然渺小,但对这个世界有价值,那么对其来说,自律本身也会有价值。自律能把人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打通。

至于成功,我认识的人当中还有一群特别杰出的人,但他们往往还不觉得自己很成功,因为他们认为,以自己的能力可以做更伟大的事情。同样的,我身边也有一对夫妻,俩人的生活非常平凡,但他们认为自己获得了一种非常满足的人生状态。其实,成功的定义来源于自己,取决于你是否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状态。自律和成功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不过,成功者一般会有一种人生选择,叫自律。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李梦涵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赵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