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行为塑造强化理论(儿童的行为塑造之强化理论)

儿童的行为塑造强化理论(儿童的行为塑造之强化理论)(1)

——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由巴甫洛夫提出,后经斯金纳、班杜拉等心理学大师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行为科学体系。行为主义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

理论介绍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可以塑造,而塑造是通过强化来进行的。强化的效果,受强化物种类的选择、强化方式的选择、强化程序的安排等因素影响。强化作用不是取决于强化物的有无或大小,而是取决于强化物和行为的联系,通过控制强化的强度和频率来调节行为。

儿童的行为塑造强化理论(儿童的行为塑造之强化理论)(2)

1.正强化与负强化。

根据强化物的性质,可分为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和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正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反应(行为)后呈现,以增强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正强化物。例如,当个体做出某一行为后,给予他食物、钱或者表扬,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受到积极强化,这些食物、钱或者表扬就是正强化物。负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反应(行为)后予以排除,以增强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负强化物。例如,如果犯人立功后,就给他减刑,这样犯人的立功行为就会受到消极强化,而服刑年限则是负强化物。由此可见,不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增强该行为(反应)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这里有必要区分正、负强化与奖励、惩罚的关系。正强化是与负强化相对应的,奖励是与惩罚相对应的,正强化不等于奖励,负强化也不等于惩罚。正强化和负强化都可增强行为发生的概率,因此都是一种奖励。而惩罚是企图呈现负强化物或排除正强化物以刺激某个反应,它仅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对被惩罚者和惩罚者都是不利的。斯金纳的研究表明,惩罚只能暂时降低反应率,而不能减少消退过程中反应的总次数。在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中,当白鼠已牢固建立按杠杆得到食物的条件反射后,在它再按杠杆时给予电刺激,这时反应率会迅速下降。如果以后杠杆不带电了,按压率又会直线上升。

儿童的行为塑造强化理论(儿童的行为塑造之强化理论)(3)

2.一级强化与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是指满足人和动物生存、繁衍等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一级强化物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物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二级强化物如金钱、学历、关注、赞同等,这些二级强化物起初并不具有强化作用。例如,金钱是和许多生活必需品(一级强化物)的提供联系在一起的。来自他人的关注、赞同和关爱之所以成为二级强化物,也是因为它们与来自他人的对一级强化物的满足联系在一起(那些给予儿童赞同和关爱的成人也能够给孩子提供食物、温暖等一级强化物)。这里的关键是只要通过和一级强化物发生关联,各式各样的刺激都可以具有强化作用,然后这些刺激就可以独立地运转来控制行为。

3.外部强化、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

班杜拉认为存在三种形式的强化,这三种强化都具有认知交互的特征。第一种是直接外部强化,斯金纳理论中分析的均是此类强化。第二种是替代强化,即个体以他人在相似情境中的行为结果为基础来调控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替代强化是通过榜样模仿形成的,认知因素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种是自我强化,即个体以自己创设的结果标准为基础来调控自己的行为。班杜拉认为,个体的行为并不只是迎合他人的喜好,在并不存在外在奖励或惩罚的情况下,个体依然会有行为的保持或改变,这种保持或改变源自个体的自我奖励或惩罚。

儿童的行为塑造强化理论(儿童的行为塑造之强化理论)(4)

4.强化程序。

强化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果强化的时间和比率不同,强化作用的效果也会大不相同。斯金纳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强化类型表,根据这个强化类型表,一切强化均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连续式强化(也称即时强化),即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都予以强化;二是间隔式强化(也称延缓强化),即行为发生与强化物的出现或撤去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或按比率出现或撤去。间隔式强化又可按照时间和比率的不同分为以下四种:(1)固定间时强化,即每过一定时间间隔之后给予强化;(2)变动间时强化,即每次强化的时间间隔不等;(3)固定比率强化,指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固定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强化不是在一定时间间隔而是在预定的多少次反应之后出现;(4)变动比率强化,指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例是变化的。

研究支持

生活中似乎总存在一些迷信的说法,比如,我们可能发现,很多高层建筑标示没有第13层,其实13层一定存在,但没有任何一层叫“13”层,这并不意味着建筑师和建造者是一个迷信的团体,而是由于出售或出租13层往往很困难。一项对中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的研究发现,他们中40%的人在比赛前或比赛中有迷信行为。

斯金纳认为,迷信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迷信者(人或动物)相信或推测在迷信行为和某些被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尽管实际上这种联系并不存在。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某行为(如用某种方式掷骰子)被偶然地强化了(如掷出一个好点数)一次、两次或几次。斯金纳称之为非关联性强化。为了证明非关联性强化的存在,斯金纳用其发明的“斯金纳箱”以鸽子为被试进行了研究。

斯金纳将箱子中的食物分发器设定为每隔15秒落下食丸,而不管鸽子当时在做什么。也就是说,不管鸽子做什么,每隔15秒都会得到一次奖赏。

被试是8只鸽子。连续几天对这些鸽子喂少于它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测试时它们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增强寻找食物的动机(增加强化效果)。让每只鸽子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其行为不加任何限制。在这期间,每隔15秒强化自动出现。几天后,2名独立的观测者记录了鸽子在箱子中的行为。

2名观测者得到了完全一致的记录,8只鸽子中有6只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反应。如一只鸽子形成了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的条件反射,在两次强化之间转2—3圈;另一只鸽子反复将头撞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鸽子们表现得就好像其行为会产生食物似的。

接下来,斯金纳想知道如果两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被拉长,则又会发生什么。他以前述实验中一只摇头的鸽子为被试,把两次投放食丸的时间间隔慢慢增加到1分钟。这时,鸽子表现得更加精力充沛,间隔时间内它一直像在表演一种舞蹈。

儿童的行为塑造强化理论(儿童的行为塑造之强化理论)(5)

理论应用

1.加强决策前的科学调查,避免“一闹就管用”的强化效应。

斯金纳曾举例说,当小孩哭喊引起母亲的抱怨时,母亲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正是她自己做出的强化行为,导致小孩的哭喊声音越来越大。因为小孩根据自己的经验,哭喊能够引起母亲的回应。一旦得不到回应,小孩可能会加大哭声。而母亲很有可能随着哭声的增大而提高回应概率,久而久之,小孩就会不断增加哭喊的强度。跟孩子哭闹相类似的是,近年来围绕城市管理等议题的公共决策也常常呈现出“聚众一闹就停”的现象。鉴于此,决策部门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决策前的科学调查,避免“拍脑袋”决策带来的执行困难,另一方面也应坚持法治精神和程序规范,否则“一闹就管用”的强化效应不但会影响公共决策的实施,也会给一些不当行为带来示范效应。

2.在少儿节目中对亲社会内容添加表扬环节,在负面镜头后置入批评环节,以促进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比如,在影视剧中出现主人公尊敬老人、不乱丢垃圾、排队让座等行为时,可设置“点赞”情节或添加“点赞”字幕予以强化;出现暴力或抢座、插队、谩骂斗殴等镜头时,同样可设置“批评”情节或添加相应字幕予以强化。在新闻报道中,设置类似的强化环节可能更容易。

3.面向低幼儿童的电视节目可设置模仿环节,对受众进行自我强化。

低幼儿童有自主、探究的心理需要,而且模仿力比较强。例如,巧虎故事系列动画片之《一起来分享》旨在引导孩子学会排队。一开始,大家都在焦急地等着玩秋千,因为有小朋友占着秋千不下来。后来,小花猫提出大家轮流玩的建议。动画片没有停留在说教上,最值得称道的是在小花猫提出解决办法后,小伙伴们通过依次排队体验着轮流荡秋千的好处和乐趣。亲自体验的快乐所带来的自我强化效果,要比仅仅通过外部强化效果更好、更持久。

4.亲社会行为的引导要坚持“小步子”原则。

一方面,我们深感社会上好人好事不够多,乱丢垃圾、排队加塞、损害公物的行为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我们推出的榜样人物有时太过于高大上,许多是普通人“高不可攀”的学习榜样。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社会风气的改善需要“步步为营”,因此媒体可借鉴强化理论的“小步子”原则,不吝传播人人能践行的普通好人好事,以此为起点,逐渐引领社会风气的好转。

应用案例

湖南卫视热播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受到各年龄阶段观众的喜爱。其中,该节目后期所配的“涂鸦式”特效字幕,给节目增添了不少乐趣,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字幕,按功能分类大致可分为提示场景、解释或强调人物语言和行为、内心戏补充等类型。

孩子在节目中的表现,往往出人意料,又让人感动。然而,孩子们良好的行为表现,很多时候只是小小的举动,可能并不突出。如果没有字幕,观众很容易忽略。把孩子们好的行为用字幕加以突出强调,可以提高观众对孩子们好的行为的关注度。对于年龄小的受众来说,有利于其潜移默化的模仿、学习;对于成人受众来说,也会对自己教育孩子在内容与方式上产生借鉴意义。

这些字幕,经常采用“标签 内容”的形式。如:孩子们在重逢时,热情奔向对方,这一行为,字幕用“好兄弟(标签)” “一夜不见,如隔三秋”来表现。短短几字,表现出孩子们之间纯真的友谊,同时又富有趣味性,具有较好的强化效果。再比如孩子们简单的一句“再见”,被字幕加以突出,并冠以“礼貌”的标签,同样能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

点评:强化理论可广泛用于人的激励和行为改造中,当然,由于人的个性特征及其需要层次不尽相同,不同的强化机制和强化物所产生的效应会因人而异。因此,在运用强化手段时,应采用有效的强化方式,并随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