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一般发几区的sci(那篇8分)

研究生一般发几区的sci(那篇8分)(1)

SCI、SSCI翻译润色、投刊指导

前 言


笔者今年研二。在两周前,自己的第一项科研成果,终于成功地发表在 8 分 的期刊上。这篇文章的发表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现实主义上,有了它,笔者基本可以高枕无忧的顺利毕业;理想主义上,它能提升笔者对科研的信心(好像,对未来的科研道路更有自信了呢)。

然鹅,这篇文章能够发表实属不易,从一点点积累实验数据,到论文的撰写、投稿,每一步都走的胆战心惊。

作为一个过来人,有些话,笔者感 jio 还是要来唠一唠的。


选题途径

笔者的课题组,大约有硕、博士共三十人左右,算是一个中等体量的课题组。


导师之下以博士为单位自成一个小组,每位博士负责的方向不尽相同。在每位硕士进组之际,就会被随机分配到某位博士的小组里,自此基本上听从该博士的安排。


硕士一年级,基本是上课以及打下手;二年级时开始熟悉基本的实验操作,并在得到博士、导师认同你已经熟练掌握相关技能的情况下,有可能开始有机会来做属于自己的课题。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科研小白,一般来说课题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导师或师兄或师姐给题,另一种就是自己想咯。


1. 导师给题


导师直接给选题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一名导师,他给的选题一般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必要性。此时,我们只要认认真真的学习实验操作,一般就可以快速上手了。


然鹅,在有博士的课题组中,大部分的导师,往往不会考虑把一项有价值的课题直接交给新手研究生来做。所以,笔者也没有受到这般待遇。


2. 自己想


自己想选题的好处是,在选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考虑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尽量选择自己力所能及,并且感兴趣的题目。


然而,由于硕士研究生对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往往最初定的课题并不如人意。一项意义不大的课题,导师还会同意你做吗?


3. 师兄、师姐给题


如果是师兄、师姐给题目,首先应该先庆幸一下,居然有这么好的师兄师姐。


这种情况下的好处是,前辈们可能已经经历了我们后续在实验中会遇到的很多问题。


这就相当于有一个老师能面对面、手把手的教你,并能及时解惑。这会让课题的更易被立项,也能加速课题的完成。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博士都会有很好的 idea,即使有很好 idea 的情况下也不见得乐意分享给我们;即使给我们,也不见得会细心的指导你。


研究生一般发几区的sci(那篇8分)(2)

SCI、SSCI翻译润色、投刊指导


如何选题


笔者就是那位幸运鹅,分配到了一位科研能力与心肠都较好的师兄组里,也成功的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项课题。

如果当时进组时,被分配到那个毕业时只发了一篇 IF = 3.0 的的师兄组里,那么结果肯定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如何在进组时挑选一位心仪的小哥哥/小姐姐呢?


看第一、第二作者

很多人可能会说,当然是被动的等待随机分配咯,不然你还有啥标准吗?

其实不然,我们完全可以在看通讯作者为导师的文章时,把第一、第二作者也列出来,看看每位博士所发的文章以及研究方向,然后有选择的进行放矢。

及时沟通交流

另外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是:未被分配前通过与已进组的人交流,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最理想的选题方式当然是自我选题,完全依靠自己来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当然,前提是自己也有一定的能力,且能充分的说服导师。


关于如何取得老师的支持,笔者也有几点小建议:


1. 深入的文献调研

在提出题目之前,一定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文献调研,了解你所关注的课题的最新研究进展,确保你所定课题的尚未发表性,保证选题的创新性。


千万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觉得自己能把开题报告的字数弄足,就觉得这个题目可选。所以,这一阶段,文献调研是非常重要的。


还记得,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某博士明星「不知知网」是何物的事件。


其实,在笔者刚步入实验室之际,也不知论文是何物,经常一头雾水。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那么,作为初学者,应该如何有效筛选文献进行精读?


其实常见的文献筛选方式有两种方式:


「点变圆」:


搜索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国内外顶级专家和实验室,然后精读他们课题组的文章,以确定自己想要寻找的研究点,然后再根据相关的问题有目的的展开;


「圆变点」:


多做泛读,去除糟粕,慢慢将所有的相关知识浓缩为最精华的一点。

笔者比较推荐前者,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总是会令我们进步的飞快;其次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研究生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我们还是应有针对性的有效率的进行学习。


研究生一般发几区的sci(那篇8分)(3)

SCI、SSCI翻译润色、投刊指导

2. 及时沟通

开开心心的确定了自己的选题,在导师面前小心翼翼的提出来。果不其然,被导师拒绝了。天呐,要咋整?

别怕,其实导师并不是在故意刁难你。

只要有理有据的,还是可以理直气壮的沟通的,毕竟你也看了那么多文献,深入的做了文献调研(当然,如果没做调研的,还是别说话了,乖乖挨训就好),还是有道理可讲的。

作为导师来讲,他能让你自主选题,说明他已经默认你已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质。

他希望能够看到你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如果导师不满意你提出的选题,那你应仔细询问和倾听对方的意见。

只有及时沟通,才能化解一些潜在的误会,最后解决问题。

可是,如果你脑子里只坚持自己的预设,根本没有找导师要反馈。甚至是导师把意见明确传递给你,你还要全部选择忽略,继续我行我素,那结果自然会很糟糕


此外,也要注意和博士生的沟通。

有些博士生其实比导师具备更加丰富的经验,因为他们常年在科研一线上工作。

所以,千万不能敝帚自珍,觉得我这个想法很有价值,一定要注意保密,只能导师和自己知道。

其实,沟通与交流才是迅速提高自我能力的快速途径,而且自认为很有价值的 idea ,很可能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有新颖性。


3. 验证题目

在提出题目,并征得导师同意后,一定要学会验证题目。

笔者见过一些小伙伴,在确定选题后只顾闷着头做实验,临毕业之际才发现自己所选的课题走不通,进行不下去(额……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然后把锅甩给导师:你看,当初你定的课题,结果是错的,现在我毕不了业怎么办?

不管选题是自己定的还是导师给的,但验证题目一定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因为你才是做实验的人。

论文选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确定后就静止不变的。

在发现一条路走不通后,一定要及时和导师沟通。在确定不是由于自己的操作原因造成的失败后,要多加尝试新的道路。

当然,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好的 idea 产生,直接选择新的课题也可以。

要记住,导师、师兄、师姐不负责帮我们验证课题,他们要做的只是检验我们验证过程的合理性。


后 记

最后,分享一个好消息。

笔者自选的第二项课题,已获得导师大大的批准。主要得益于笔者在第一项课题中得到的训练,以及有很好的文献调研基础。

这将是笔者在科研道路上,独自摸索的一个新的开始。也将是人生道路中一项新的挑战,笔者不惧怕它,同时也希望它能够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祝每一位小可爱们,都能早发 paper


研究生一般发几区的sci(那篇8分)(4)

SCI、SSCI翻译润色、投刊指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