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匈奴村在哪里(安徽省内发现匈奴后裔)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当中,也发生过无数次民族之间的斗争。
纵使如此,中华民族传承至今,中国还共有56个民族,这与中华当中伟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是密不可分的。
无论民族之间曾存在着怎样的矛盾,但是后来都会成为非常要好的“一家人”。
现如今,安徽省内还生活着一支匈奴后裔,至今保留匈奴民俗,还有人会匈奴语 。
一、屡次进犯中原的匈奴提起匈奴,人们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之后。
那时,匈奴不断骚扰长城附近城镇,秦始皇无奈之下遣派大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攻打匈奴,镇守边疆。
可是,鲜少有人知道匈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8年。
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就带领匈奴人在大漠南北,建立了匈奴奴隶制政权,持续了三百年左右的时间。
南北朝末期,匈奴人渐渐地淡出了我国的历史,自南北朝之后,我国历史上鲜少出现匈奴的身影。
关于匈奴的起源众说纷纭,《史记》中记载,匈奴也属于中华儿女,是夏后氏的苗裔。
不管资料如何,匈奴在建国之前一直以部落的形式,分居在东北亚草原上。
当时的部落大小不一,时而联盟一致对外,时而各自发育、生存。后来匈奴部落势大,征服、统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匈奴国。
自西周时期起,匈奴就开始威胁、侵扰中原王朝,尤其是在战国时期、迫使赵国等国修建长城、抵御匈奴的侵扰。
公元前三世纪,匈奴王朝得到了极大的扩张,所掌控的国家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如今的蒙古国、中亚北部、西伯利亚,中国东北等地区都是当时匈奴国所控制的领土。
战国末年,赵国曾出动重兵与匈奴十万大军对战,将其打败,使得匈奴国元气大伤,更使得匈奴国对中原各国的军事力量产生了畏惧,多年未曾再犯中原。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匈奴卷土重来,再次对秦国实行了小型的骚扰。
因为匈奴人天生勇猛且全民皆兵,又长期生活在草原之上,箭术、马术都是一绝。
虽然军事力量整体不如秦国,但是在小规模部队的作战方面,匈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尤其擅长骚扰战。
在与秦朝的对抗当中,匈奴多次利用小股部队,对秦朝的村镇,进行侵袭,掠夺足够物资之后,再快速撤离。
遇到秦军的小股部队,匈奴部队则可以战而胜之,当秦军求援之后,又可以利用速度优势,在秦军援军到来之前撤离。
这种方式曾让秦军极为苦恼,不得已之下,秦始皇嬴政,派遣大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打击匈奴。不仅收复了当时被匈奴所占领的领土,更是直追匈奴七百余里,修筑长城,使得匈奴不敢再犯。
二、匈奴国衰败汉武帝时期,匈奴国国力呈现下滑趋势,而反观汉朝,却是一片繁荣之景,经济、军事力量雄厚。
为了彻底地避免匈奴的骚扰,也是为了彻底打通河西走廊,建立与西域的连接。汉武帝先后发动三次大战,将匈奴赶回北方,这3次大战获得暂时性的胜利。
公元前71年,汉韩再次集结大军二十余万,对匈奴国发起猛烈的进攻,由于此次进攻来的太过猛烈,匈奴人无力抵抗,最终匈奴国再次元气大伤,为了生存,只能向西域靠拢。
公元前60年,汉朝完全掌控西域,匈奴国国力锐减,再不如前。
自此以后,匈奴国再也没有恢复到往昔的强大、繁荣,反而一点点地走向了衰败、分裂的道路,到最后从历史当中,销声匿迹。
46年,匈奴国大多数地区,普遍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百姓民不聊生,在匈奴国无力控制之下,再次分为了南匈奴与北匈奴两部分。
后来南匈奴依附于汉朝、北匈奴则遭到了不断地讨伐,一再迁移,长此以往,匈奴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匈奴后裔如今,世界许多地方的人们都宣称自己是匈奴后裔,但真正有章可循的,却寥寥无几。可是,安徽省的匈奴后裔却是一处例外,这是怎么回事呢?
安徽省境内生活的匈奴后裔之所以成为例外,是因为他们并不是名义上的匈奴后裔,而是实打实的匈奴后裔,哪怕在千余年后的今天,仍然保持着不少匈奴的风俗,还有许多人会说匈奴的交流,甚至还有着族谱。
他们就是生活在南溪古寨中的“金家村”人。
在金家村内建有金氏宗祠,并且有族谱。
他们的族谱记载得十分真实,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值得一提地是,他们更是保存着匈奴屠休王之子金日殚的画像。
整个村子居住者百户左右的人家,每逢匈奴节日,他们依然会进行祭祀等活动。
据说,他们祖先自唐宋时期,便率族人到此处避难,因此当地的防护型建筑极多,而且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十分完好。
此外,他们还特别建造了一处类似于八卦阵的建筑,用来保护村子的安全。
直到2014年,金家村被外界所发现时,村中的老人还保留着用匈奴语交流的习惯。
如今的“金家村”,因为其特殊性,俨然成为了一处旅游胜地,每年到此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而生活在金家村的匈奴后裔,则再也不用怕受到“战乱”的侵扰,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