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最值得看的十本书(3月推荐你这10本书)
“书米”们好,又到了每月新书推荐榜发布的时间。
3月,是一年四季的开始。草木得养分而生,人也因知识变得更有智慧。
就像生命总是倾向于和长久的东西在一起,我们也希望和书籍结伴而行。
因此,书单君精选了近期出版的10本好书,如果有你喜欢的,不妨揣着它,一起度过接下来的时光。
(好书各有千秋,排名不分先后)
✨NO.1✨
《文城》
时隔八年,余华终于出新书了。
这一次,他带来了一本叫做《文城》的长篇小说。
就如这本书的宣传语所说:写《活着》时的余华,仿佛又回来了。
书里的故事,发生在清末和民国初期,一个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的时代。
在动乱之中,一位富贵人家的家主林祥福,为了追回离开自己的妻子,抱着刚刚满月的女儿,变卖家产,一路南下,一生都在寻找妻子的故乡——那个根本不存在的“文城”。
在异乡的后半生里,他经历了结拜友谊,重新发家,也眼见了土匪的恶行,亲眼见证了一个时代。
书中的行文笔调既残酷冷静,又温情脉脉,像一首时代的挽歌,也像一场个人的追忆。
读完以后,你一定能够明白,为什么说余华仍旧是这个时代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
✨NO.2✨
《还是要相信》
这是主持人陈鲁豫的走心新作,也是一部极度坦诚的人生思考之书。
提起鲁豫,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鲁豫有约》,有人喜欢她的采访风格,也有人觉得她情商低。
但这都不影响,她24岁就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节目主持人”;她主持的《鲁豫有约》,从2002年开播就一直持续到现在。
她不仅参与主持了香港回归、美国总统大选等国际大事,也采访了李安、李若彤、董明珠等影视大咖和商业大佬。
而这一次,她想跟你谈谈人生。
从自律、独居、职场生存,到友谊、生育、亲密关系,7大主题,55个问题,针对当下年轻人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困惑,她在书中都给出了真诚的回应。
你会读到一个善良纠结的鲁豫,发现她也曾有你我一样茫然的时刻;也将读到那些成功背后的坚韧和求索,从中获得前进的力量。
一如她在书中所说:“无论生活如何对你,还是要相信,心底里最初相信的东西。”
她如闺蜜,亦如诤友,如果你也常常陷入迷茫,不妨试着打开这本书吧。
✨NO.3✨
《坠落与重生》
2001年,美国“9·11”事件震惊全世界。
当时,美国《波士顿环球报》记者米切尔·祖科夫,在袭击当天撰写了头条新闻。
20年后的今天,在波士顿大学教授新闻学的他,发现9·11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已经是个很遥远的历史。
于是,他写下这本书,揭晓了9·11事件中鲜为人知或被人遗忘的细节,并以此告诉人们,有些历史,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书中对事件和个人的描写,都来源于政府文件、执法部门报告等一手资料或官方记录。此外,祖科夫还亲自采访了包括幸存者、死难者的家人和朋友、目击者、紧急救援人员等在内的各类对象。
书中分三部分,以细致到分秒的讲述,还原了9·11当天混乱的一天:
空中、地面和事后发生的事件,并将其集中在飞机机长、乘务员、消防员、办公室职员等个人身上。
他们极其普通,却在对一场恐怖事件的反应中,证明了每个生命的价值。
一如书中所说:“这是一个关于坠落的故事,却处处闪现着重生的力量。”
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论:“对缺乏9·11记忆的年轻人和未来几代人来说,《坠落与重生》是一本必读书。”
✨NO. 4✨
《法度与人心》
这是一本不一样的历史读物。
一般的历史书籍,都是按照时间线索,讲述朝代的更替,但这本书讲的,是历史制度中的人。
作者赵冬梅,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修宋史,曾经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嘉宾。
本书不仅是她30年宋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她吸收过去70年历史研究成果的“读书思考”。
她在书中一改严肃、刻板的印象,以轻松、明快的方式来思考制度的变迁,并分别从国家故事、群体故事、个体故事三个角度,讲述人与制度的关系。
看似抽象的制度与文化,被她还原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比如:皇帝如何“岗前实习”?小圈子政治下,人才困境怎么破;
同时,她还以开放的多元视角,重新看待那些重要的历史话题,比如王安石变法,究竟算成功还是失败;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玄武门之变”等等。
你会清晰地看到,为什么“历史并不一定向前”这一隐蔽的事实,以及什么才是真正塑造了传统中国,并影响至今的历史要素。
在她看来,这些问题的探讨,虽改变不了过去,但会影响未来。未来会怎样,并不取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对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的理解和认知。
对于每一个人热爱历史的人来说,本书绝对是一段崭新的自我认识之旅。
✨NO. 5✨
《新哲人01》
现代人的生活里,最缺的是什么?
是平衡。
工作吞没了生活;
情感“代餐”替代了爱情;
焦虑盖过了幸福;
我们在无序的生活里被“搅动”着,很容易就会被无力感侵袭。
而如何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找到平衡,正是这本书所探讨的核心主题。
作者们把古今的哲学智慧运用在当下,比如找到了老子和庄子思想与先进生活契合的部分,并从科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每一篇文章,都是对生活中具体问题的小小解答。
比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美德总是落在两种劣性之间。
对应到现代,我们可以认为美德落于“完全不想工作”和“工作狂”之间。勤勉是这之中突出的美德,然而,只有工作本身,绝不是好事。
哲学看似是无用的,但哲学又是时时有用的。
无论你所在意的是性别平等、社会平等,还是更想学会保持生活、心态平衡,相信都能在这本书中有所启发。
✨NO. 6✨
《石榴树上结樱桃》
这是一本被誉为“中国乡村社会寓言”的书。
作者李洱,是中国先锋文学之后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并荣获2019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本书就是他涉足当代农村题材的代表作品。
小说以90年代的中原地区,一个名叫官庄村的村委会选举开始。
村支书繁华是个女强人,对当选势在必得,然而村里一位妇女雪娥却在计划外怀孕了。
看似两件互不相干的事产生了关联,雪娥的怀孕,成为了村支书的“KPI”。只有摆平雪娥怀孕的事,繁华当选才有希望。
然而,雪娥突然从村里消失。同时繁华发现,村里那些一直很忠于自己的人,都开始私下里把她拉下马······
小说以这样一种带有悬念的巧妙方式,耐心讲述了官庄村在面临新农村变革的过程中,各种事物间暗潮涌动的时代风云,从人性、社会更迭、复杂的人物心态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本书不但荣获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根据本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还入围第34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将德文版《石榴树上结樱桃》,送给中国国家领导人,并点名与李洱对谈。
和《围城》、《白鹿原》不同,李洱笔下的乡土中国,离你更近,也更加影响着你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回到书的名字,石榴树上为什么会结出樱桃呢?书里就有答案。
✨NO. 7✨
《发明男性气概》
当下,时不时网络上就会兴起一阵,关于“男性气概”或“男性气质”的讨论。
比如,男性是否可以化妆?男孩子是否越来越没有男性气概了?
其实,学术界同样对这样的话题很感兴趣,以至于它们成了“男性研究”或“性别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书就是著名的人类学教授大卫•吉尔默,给男性的正名之作。
在书中,他用充分的证据证明,男人并非天生就和女人不同,后天的环境,才是塑造男性气概的关键。
他还告诉我们,社会的存续需要男性气概的存在。也因此,当下主流的环境和文化,对男性造成了普遍的压力,即:
为了群体的生存,为了个人受到认同,男人必须拥有一些气质,比如坚强、勇敢、富有侵略性、禁欲以及追求性快乐等等。
并且,这些气质并非是天生被赋予的品质或能力,而是需要经受不断磨练才能获得的。
此外,在书单君看来,本书还有另一个巨大价值,就是在“性别对立”现象严重的当下,它告诉我们,性别的两极化并非自然生成的,也不是无可避免的。
作为一本理解男人的必读之作,每个人都应该看看。
✨NO. 8✨
《鲜花盛开的森林》
这是三岛由纪夫生前亲自编选的短篇小说集。
三岛由纪夫,被誉为“日本海明威”,代表作有《春雪》、《假面的告白》、《鲜花盛开的森林》等等,曾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语版本最多的日本当代作家。
川端康成这样评价他:“我得的诺贝尔奖应该颁给三岛由纪夫。像他这样才华横溢的天才作家,大概两三百年都难遇一个。”
本书收录了三岛由纪夫各时期短篇小说代表作13篇,有关他一生的文学主题和现实问题的萌芽都蕴含其中。
包括他16岁的成名作《鲜花盛开的森林》,川端康成最喜欢的《旦角》,以及展现武士精神的、悲歌高亢的晚年作品《忧国》等等。
这些作品篇篇经典且耐读,彰显着日本文学及三岛由纪夫的独特美学。
三岛由纪夫自评到:“这些作品坦诚地选取了我自己感到满意的篇章。”
对三岛由纪夫的粉丝,以及喜欢日本文学的人来说,本书都值得一读。
✨NO. 9✨
《陌生的熟人》
如果你看过费孝通先生那本著名的《乡土中国》,你一定听过一个词叫做“熟人社会”。
正是这套熟人社会中的礼俗规则,指导着人们处理各种生活中的问题。
然而,21世纪以来,随着农村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剧,市场经济渗透进一步加深,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如今的乡土中国,已经和以前不同,原来的那些礼俗规则,也在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
“熟人”也慢慢变成了“陌生的熟人”:
相比权威,人们更多地相信法律;
相比礼俗,人们更多地遵循秩序;
相比人情,人们更多地面向市场;
······
作者杨华,社会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为了更好地理解“乡土中国”,他从2007年开始,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寻访了成百上千家农户,蹲点农村逾800个工作日,写就各类作品达数百万字。
本书正是他长期在农村调研积累的重要成果。
在书中,杨华通过讨论纠纷调解、人情往来、村庄选举、农民寻短见、婚姻爱情等多个主题,阐释了当前中国农村“去熟人社会”的特征和逻辑,并以此来解释他所观察到的,各类村庄现象。
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中国农村的厚重理解和真切体验,是其他作品难以企及的。
如果你想深入理解21世纪的乡土中国,看这一本就够了。
✨NO.10✨
《长不大的父母》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亲子关系:
母亲做好了饭菜,如果孩子不说:“哇!好好吃”,她就会心生不满;父亲买了一辆车,如果孩子不说:“哇!好酷啊”,他就会很不满意。
甚至,孩子要不断满足父母的撒娇,一直给父母当父母······
这种情况,往往就是典型的“亲子关系颠倒”,而这样的父母,就是本书所说的“长不大的父母”。
有时候,我们常会把父母对孩子的这种依赖误认作爱,但这种爱往往会使孩子痛苦一生。
比如近年来人们热议的“毒父”“毒母”“啃小族”等,不仅给孩子的底层人格留下阴影,影响其终身,同时,还让不良的相处模式代代相传。
而本书,就是一部帮助你终止家庭创伤的疗愈手册。
作者用丰富的真实案例,深入分析了“长不大的父母”的形成原因和心理构造,并提出了终结这一恶性循环的有效建议:
认清自己生活痛苦的源头;
发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重建自己的性格、关系和生活;
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子女,也都是第一次成为父母。我们都平凡又无可选择,都在原生家庭里受过伤害。
但是我们可以终止这一恶性循环,学会用成熟的方式走出童年的伤。
来源:书单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