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10分钟的内心独白(一位北京初三老师的返校首日)

一位老师10分钟的内心独白(一位北京初三老师的返校首日)(1)

十八中初三非涉疫学生返校场景。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摄

“感恩有你,欢迎回家”。回到离开一个半月之久的学校和教室,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初三年级的同学们看到了这暖心的八个大字。

国旗下的讲话、面对面的班会课、课间的闲聊……对北京初三学子来说,在因疫情影响居家学习一个多月之后,这些熟悉却久违的场景终于又回来了。

6月13日是北京市疫情得到控制后,非涉疫初三年级学生返校的第一天。提前一天,十八中初三年级的班主任们就开始了教室的消杀和布置,有些老师还把班级荣誉、奖状等带到新教室,并准备好了图文并茂的班会主题PPT。

在十八中初三年级语文教师刘小荣看来,这样的仪式感很重要。早上6:50到达学校,迅速搞好办公室卫生,她就迫不及待地奔向任教的两个班级,去看看那群“小可爱们”。“发自内心地高兴,有种久别重逢的感觉。”

最近睡得好不好?今天返校感觉怎么样?快考试了有没有感觉紧张?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搞懂?……见到每个孩子,刘小荣都有一连串的话想跟他们讲。6月13日上午,刘小荣利用课间时间,俯身在同学们座位旁边,争取和每个孩子都聊上几句。

和刘小荣一样,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每位初三年级老师都希望把知识、方法倾囊相授,尽一切努力和孩子们进行情感交流,帮助他们调整到最佳状态。

“还剩最后10天,学生要在能力、知识方面产生飞跃式的提升,可能性不大,但是回到学校,让孩子们情绪得以释放,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再给他们鼓鼓劲,这是最重要的。”刘小荣说道。

俯下身和每个孩子聊一聊

面对面沟通、师生情感交流,是刘小荣返校第一天最核心的工作。她担任初三年级两个班级60名左右学生的语文老师。一大早,她就去到班里“转一转”,走到每个孩子座位旁边,都会俯身和他们聊上几句。

“这种方式比较自然,像说悄悄话似的,孩子们也不会觉得局促。”刘小荣告诉记者,老师心里要有一杆秤,既要照顾到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又要让全体孩子感受到老师是一碗水端平。

经过三年的相处,每个孩子的特点老师都了然在心。刘小荣也在持续观察:有些孩子毛躁不踏实,有些比较懒惰,有些非常勤奋但学习方法不得要领,还有的孩子非常优秀需要更大程度激发潜能……

尤其经过一段时间的居家学习,老师对孩子们的状态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刘小荣举例称,一模二模中每个孩子每道题的得分、答案是什么、问题在哪,老师们都会仔细分析;线上教学中孩子们上课时的反馈、作业改错是否及时等等,都能“发现端倪”。另外,老师们也会经常和学生家长保持沟通,尤其在感觉到孩子异常时,更是会家校合力“打配合战”。

每个孩子的问题会有轻重缓急之分,有些孩子最需要老师尽可能早地把爱和要求传达给他们。

其中,刘小荣重点关注的一类学生,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

6月13日早读时间,同学们都在专心学习或是奋笔疾书,唯独班上一个男孩,桌面上空空如也,一本书都没有。刘小荣一眼就注意到他。

“这孩子平时比较调皮,居家学习期间,自制力也不够。”刘小荣回想起来,平时上网课,就不容易“抓住”他,有时候呼唤半天,学生也没有回应。但是面对面的交流不一样,老师的肢体语言、语气神态,能够更好地打动他,给他鼓劲。

刘小荣轻轻走过去,问他在想什么,这位同学看了看老师,又看了看周围同学,才反应过来,自己似乎也应该学点什么。刘小荣提醒他,返校后和居家学习最大的不同,是可以看到同学们是如何努力的,“是不是也可以激励激励自己?”这位同学点点头。

刘小荣继续引导:只剩下10天时间了,接下来有没有复习计划和重点?这位同学听罢想了想,说了心里话:“老师,我怎么觉得哪儿都是知识漏洞啊。”刘小荣给他鼓劲:“别慌,有漏洞,咱们就补起来,如果没有学习目标和重点,跟着老师的节奏复习是最踏实的。”

这时,这位同学自己也提出,可以找出自己过去的默写本、资料集,把易错点重新巩固起来。刘小荣很认同,告诉他这样可以把本来可能丢的分捡回来,这方法特别棒。

顺着老师的思路,这位同学开始主动提问:“老师,我阅读为啥老拿不到分?”刘小荣找出了二模的试题,开始针对性地帮他分析原因:“这段文字能大致读懂吗?读懂后把提问放回段落中,哪怕用几句话复述出作者的原意,是不是也可以算作一种作答方法?”这位同学边听边点头:“好像确实也不算难。”

刘小荣发现,刚上初中时,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有些同学好像听懂了,但是并“不走心”;到了初三,孩子们会慢慢感受到压力和考验,才会逐步意识到学习这件事的重要性。但即便如此,“无论如何要让他感受到,即便只剩10天,再努力也还是有希望,哪怕到了最后,也要让他相信自己是有机会的,要带着阳光自信的心态走进考场。”

一位老师10分钟的内心独白(一位北京初三老师的返校首日)(2)

十八中初三非涉疫学生返校场景。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摄

倾听孩子的心声,对症分析“开药方”

“这段时间在家学习感觉怎么样?”“挺好的。”

“返校后跟在家有啥差别?”“返校后要在路上花40分钟,要早起,有点困。”

“快考试了心情怎么样?”“老师,我有点紧张。”

“紧张怎么来的?”“距离想考的目标学校还有点遥远。”

……

几轮对话下来,一个平日性格安静、成绩优秀的女孩向刘小荣道出了心声。

这是刘小荣重点关注的另一类孩子。刘小荣说,这类孩子需要的是情绪疏导和心态调整,

“临近考试了,怕他们压力太大。这个孩子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给自己定的目标也比较高,所以压力比较大。”

在刘小荣心里,这个孩子一直比较自觉,这时候,孩子不够自信,需要老师用坚定的眼神和语气向她传递正能量,告诉她:没问题。

于是,刘小荣给她一颗“定心丸”:“你平时是不是一步步在稳稳地跟着老师学习?老师们对自己的教学是很有信心的,如果你踏踏实实跟着老师努力了,平时自己又这么自律,那老师相信你绝对能在考场上发挥好。”

刘小荣告诉记者,线下的最大好处,就是用这种情感交流、眼神交流为学生减压,这是在线沟通无法实现的。

接下来,刘小荣继续引导,请这位同学讲讲自己接下来10天的学习策略和安排,并从学科角度,叮嘱她各个板块如何梳理强化。

针对不同特点的孩子,有不同的沟通技巧。对于一些成绩中等、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平时会有一些毛躁的孩子,刘小荣会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对这类学生,她的沟通方法是:先“打个巴掌”,再“给个甜枣”。

6月13日,刘小荣在批改学生的默写作业时,有个男孩兴冲冲跑过来想要拿回自己的默写本。没想到,老师帮他找出了两三处错误。

“你个臭小子最不让我放心……”平日里,刘小荣和这位学生相处非常融洽,互相之间也经常开玩笑,因此这次也开玩笑地“训斥”,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老师非常看重你的潜力,希望你能稳住,再踏实一点,把能拿的分拿住,争取再上一个层次。”

继而,刘小荣开始针对性地教他一些学习方法:最后冲刺阶段,对于背诵默写的内容,要有重点地去巩固。刘小荣拿出自己的课本向这个孩子展示:容易犯错的字词,用笔圈出来,标上着重号。“这个主意不错。”孩子接受建议后开心地走掉了。

尊重孩子意愿,特别关注涉疫未返校学生

疫情防控仍是重中之重。对于此次返校,十八中坚持涉疫师生不返校,非涉疫学生和家长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返校。

对于部分涉疫未能到校的孩子,学校和老师也会给予特别的关注。学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软硬件设备,老师们会对每课时内容进行直播,未能返校的学生不仅在线上可以学到知识,也能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亲切和热情。

刘小荣教的班上,有一个孩子和家长目前正处于集中隔离。了解情况后,老师们纷纷关注这名同学,也和家长保持沟通,告诉孩子,无论身在何处学习,其实仅仅是换了一个空间,希望他不要把隔离这件事看得太重,让孩子放松,感受到老师同学们都和自己在一起,再去关注他的具体需求。

6月13日的语文课,这位同学也在隔离点参加了线上直播,刘小荣还特意在课上请这位同学远程回答问题。回答结束后,班级里同学们中响起一片掌声。

“部分孩子自学能力、自制力较强,通过线上方式与老师保持沟通也很顺畅,他们希望在最后时间能根据自己节奏进行综合复习,自愿选择不返校,学校也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刘小荣说。

在返校要求上,十八中严卡“211”——健康码和行程码绿码、合格的体温监测记录、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且不仅要求学生符合上述要求,共同居住人也要符合这个标准。

此外,学校还进行了交通工具相关调查,对采用不同交通工具上下学的孩子分别叮嘱注意事项。例如,如果骑车或步行,指导孩子途中必须戴好口罩,与他人保持两米以上间距;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校医建议孩子们佩戴相对密闭的 N95口罩,另外,孩子到校后首先要进行抗原自测,出结果之后方可进入教室。

十八中对班与班之间也进行了间隔。原来初三年级8个班在同一个楼层,教室是挨着的,现在,借用其他未复课年级学生的空教室,初三年级复课后每个班之间隔了两个空教室,防止学生聚集、交叉。

一位老师10分钟的内心独白(一位北京初三老师的返校首日)(3)

十八中初三非涉疫学生返校场景。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摄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每个孩子不留下遗憾”

“返校后有谁需要老师进行个性化辅导呀?可以找我预约啦!”得知有了返校机会后,上个周六(6月11日),刘小荣在班级群里发起征集。“每个孩子性格不同,在居家学习期间,有的孩子喜欢提问沟通,有的孩子就很少提问,返校后正好有面对面的机会。”

征集时,刘小荣让学生简单列出自己的需求,例如是作文还是哪种题型的辅导,包括自我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老师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如果需要辅导作文,就让他们把作文提前发给我,看完之后再约定时间进行一对一沟通,效率会更高。”

这样的交流只能利用午自习时间,一中午孩子们除了吃饭、做核酸,剩余时间只够辅导两个孩子。截至目前,已有十多个孩子报了名,刘小荣专门排了个表格,未来一周的午休时间,几乎排满。

实际上,老师们平日的午休时间也很少真正用来休息。“其实老师这个职业,不光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花时间和精力和孩子进行情感沟通。很多人不能理解,包括我爱人有时候会说,你每天马不停蹄地在瞎忙什么呀?”

刘小荣自己想了想,“肉眼可见的成果也说不上,孩子们的成长都是一点一滴的,就像栽培小花,给它们浇水施肥一样。”

当老师虽然费心,但会拥有巨大的职业幸福感。“能够感受到孩子们那种纯真,有的孩子平时很调皮,偶尔也和老师顶嘴,但你对他负责、真心对他好,他心里是知道的,也会用自己的真情来反馈。”

比如,有些内向的孩子,会给老师递来小纸条,写着“老师您多喝水”;有的孩子会在微信里留言,说“老师我知道您有俩孩子也很不容易,有时间了再回答我的问题就行”;平时孩子们见到老师问好时脸上的笑容,也让刘小荣觉得温暖,“付出多少都值得。”

这种感情越到快要分开的时候越强烈。就像这次来之不易的返校后,老师和学生相处时,都更加用真心和善意去对待彼此。“相处三年之后,老师们看学生都像看自己孩子一样,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每个孩子不留下遗憾。”

采写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