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儿化音东直门(北京土语的儿化音)

这是本人九年前写的散文集《胡说老北京》中的一篇,由“燕山出版社”出版 。

北京话儿化音东直门(北京土语的儿化音)(1)

作者简介

下面是正文:

身边有的朋友常说: 把普通话后尾(读yi乙儿)加儿化 就是“北京话”了。其实不然,北京话的儿化音还是挺有讲究儿的。

举个例子吧,北京人在说地名儿的时候。大前门、地安门、东直门、永定门等等都不儿化。唯有说到东便门儿、西便门儿时候儿化。原因很简单——那是京城两个非正式小便门儿 。

北京人之间相互称呼也是如此: 小丫头儿、小小子儿、小姑娘儿、小屁孩儿...都是儿化。而大爷大妈、大哥大嫂、大厨师大掌柜,因为大就都不儿化 。

说到东西物件儿也一样,小板凳儿、小木棍儿,吃饭用的小勺儿、小碗儿、小碟儿。削水果的小刀儿什么的就得儿化;反过来,那些那些大板凳、公用的大勺、大海碗、切菜刀您就得字正腔圆地说大音。

所以您要给大板凳后头缀上儿化,那可就该让别人抓瞎了。因为大板凳儿 顶多是比较小的板凳儿 大一号儿的:中号儿板凳儿,而非能坐两三个成年人的大板凳。大板凳儿一尺多长,大板凳一米多长,儿化不儿化就差这么多。

而且,尽管去掉前缀的“小”字,光说棍儿、勺儿、碗儿 。北京话的儿化音,仍可以准确定位物件的大小体量 。

虽然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大白话儿,连小孩都能明白的事情。人际交往中可以随意发挥,脱口而出。

但不能用错,弄错了就会在大庭广众前“露怯”,完了您自个儿还不知道哪儿错了...

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是: 受到重视和受尊重的人或事物也少见儿化。

相反 对一些表示轻蔑不屑,都不值当正眼瞧它的人或事物则儿化。

比如: 恩师、教授、科学家、大学生、大将军、勇士等等全都说大音以示尊重。

反过来,说一些:站岗的小兵儿、刚来的小徒弟儿、小日本儿、芝麻大的小官儿——言词语气中显示和流露着轻蔑与不屑。一听就知道,那是一些不受重视的人和事物。

儿化音把事物本身的轻、小、嫩、细等特征,就这么简单地贴上标签了。

其实 儿化音滥觞应是川音,以笔者外行的耳朵听上去 似乎每句话中末尾(yir)都带有儿化元素(信口一说非专家,对错无考)。

北京人使用肯定语气和放狠话时也少用儿化。

比如: 哥儿俩喝高兴了,其中一位说了: 得活,连这瓶子酒撅了它就算完事 —— 非常坚决无戏言,不加随意成分,如果儿化就显得不庄重了。

再比如: 两口子在路边吵架,女人怒骂 ,男人申斥云: 抽风啊!您赶紧 头喽有茅房,上哪儿沁切!甭逮马路上现眼 —— 斩钉截铁 不容商议,儿化语气会减弱威慑力度 。

一般来说 儿化音多出在气氛融洽的闲谈中,如果正式场合发言、讲话、主持节目什么的,则应选择字正腔圆的大音儿讲“国语”或曰“普通话”。

眼下电视台和其它一些媒体都喜欢搞那种轻松活泼的娱乐节目,于是 北京话的儿化音就被主持人们派上了用场。闲谈聊天 戏谑调侃能使气氛愈加的融洽和谐轻松。

假如 在这种场合主持人还用那种“新闻官话”—— 拧着腮帮子跩文,那就会让受众感觉累的轰 —— 听着别扭啊。

这也许就是官话国语和闲扯聊天儿,亦或是有没有儿化音的一点背景区别吧 。

北京话儿化音东直门(北京土语的儿化音)(2)

《胡说老北京》144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