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吗(灯火里的绝唱山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也称“灯影戏”、“土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将其影像投射在布上来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山亭,大家都叫皮影为“皮人子”,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皮影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皮影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吗(灯火里的绝唱山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皮影戏也称“灯影戏”、“土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将其影像投射在布上来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山亭,大家都叫皮影为“皮人子”。

一张幕布、一盏灯、几张皮影、几件打击乐器,再加上皮影艺人灵活的手指和圆润的唱腔,就可以组成一出活灵活现的皮影戏。“一口述说千古事,两手对舞百万兵”。这两句诗精确的形容了皮影戏的神奇。

今天,小编就带你了解一下

山亭皮影戏

皮影戏是流传在我国最具特色民间的艺术形式之一,由两人组成,一人操作演唱,一个人敲打锣、鼓、梆子伴奏。初期叫“打灯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称作小电影,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山亭皮影戏大约起源于清初,集民间音乐、戏曲、曲艺、手工艺、画绘于一身,以“经腔魔调、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为特色,吸收了柳琴戏、鲁南大鼓等艺术形式和当地方言,形成独特的唱腔,唱词、道白具有鲁南民俗语言特点,是枣庄地区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剧种之一。浓厚的乡土气息,明快的节奏,人物的替身变换,敌我对打等是皮影戏的主要特点。另外,开场诗、收场语及中间插曲都能使观众拍手大笑。

陈守科,作为祖传手艺,他已是皮影戏的第四代传人。起初一位叫王进泉的道士将皮影戏传授给他的舅老爷刘景云,之后刘景云又把该门手艺传给了陈守科的父亲陈德义。1933年,陈德义创立山花皮影剧团,开始在村子周围演出,影响甚大。

据了解,皮影戏在文革时期一度遭到禁演,为此陈守科的父亲陈德义便将880件皮影(共计160套)封存于地下。1978年解禁后,陈守科从父亲手中接过880件山花皮影,由于数量巨大且保存完好,陈守科被誉为“中国皮影保留最完整、最古老的传人”。

陈守科介绍,皮影人物的制作是皮影戏的一个关键环节,皮影人物主要用牛皮、驴皮制作,制作时先将选好的生皮放进缸里用石灰水泡半个月,取出后用刀将毛皮表面的残肉刮掉,再用钉子将皮固定在平板上绷紧3至5天,使其平整无皱。制作过程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熨平、缀结合成等8个步骤。镂刻一个皮影人要刻上千刀,而且要用几十把不同的刀具,厚的皮子用来做武士,较薄的用来做文人。最后用纸刻画出人物形象,放到皮子上摹刻下来即成。但是由于用驴皮做出的皮影人透光性不好,陈守科在制作《五福娃贺奥运》时,首次使用了五彩塑料制作24个人物的身体,以适应白天的演出。“时代发展了,我们也应该从剧目、影架、灯光等诸多方面寻求发展。”陈守科说。

在表演模式上,为了适应流动演出,山花皮影剧团从2004年开始使用便携式钢管支架、厚绒幕障、大功率灯具,甚至使用头盔式的扩音设备,以便更多的观众在现场看演出。现在,陈守科不仅能表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东游记》、《八仙过海》等一系列传统剧目,而且特别注重创新,编写了不少颇具现代气息的皮影戏剧目,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曾根据在抗击“非典”中牺牲的枣庄市山亭区防疫站站长张普山的事迹,编写的《张普山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皮影戏剧目,先后在省内外景点、庙会演出100余次。2005年,皮影剧目《孙大圣游山亭》更是在山亭区文艺汇演中摘得桂冠。

来源:山亭区文化和旅游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