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孙家大院(营口王家花园轶事)

营口王家花园轶事(一)---牌坊

营口孙家大院(营口王家花园轶事)(1)

在营口,提起过去的王家花园,很多上年纪的人都知道,它就在如今的楞严寺公园位置。过去的王家花园要比现今楞严寺公园小很多,大致为一个长方形的园林建筑。花园的北侧有五间青砖瓦房,为王家的佛堂。往南是一方池塘,常有僧人在此放生。花园的南端有一花岗岩石制牌坊,三门四柱、雕梁画栋,中间横额上书“今之孟母”四个金色大字。该牌坊位于现今楞严寺公园南门的西侧。我们称之为“大牌坊”。然而,很多人并不知晓,位于大牌坊的北侧,还有一座较小的牌坊,我们称之为“小牌坊”。而同样位于大牌坊的北侧矗立着一通石碑,为花园的主人王焕澜的遗嘱碑。整个王家花园绿树碧水,加之一些人文建筑,成为旧时营口的一大景观。

说到王家花园,必然提及王氏家族。这里的王氏是指营口南郊白庙子村的王氏家族。营口是一座移民城市,常住居民的先辈大多为山东、直隶移民。清朝顺治八年,有今河北省滦县人王昌智,带领二个儿子王禄、王礼,闯关东来到了营口的白庙子地方,置地安家,成为营口早期的移民团体之一。

斗转星移,到了光绪元年(1875年),王家四世祖王元士与其兄长合伙开办永昌和油坊,成为王家创业的典范。王元士与赵氏夫人生有一子——王焕瀛(百善堂),和淳于夫人育有一子——王焕澜(述善堂)。1876年王元士去世,时年淳于氏23岁,带着6岁的王焕澜艰难度日、精心施教。最终使儿子学有所长、步入官场、光耀门第。1933年版的《营口县志》对此事有所记载。“节妇王淳于氏,邑东白庙子村人,王元士之妻。年二十三岁夫殁,一子存襁褓中。誓志守约,奉姑以孝闻。子渐长,督教綦严,学名成立,门庭光大,历艰辛逾四十余年。民国八年,请准褒扬,题额曰:‘今之孟母’。”

王焕澜(1871~1926年),字海安,别名王澍霖。光绪末年进入官场,曾任直隶文安县知县(七品)、刑部主事(六品)、晋州知州(五品)。历代的封建王朝,皇帝有对下属官员“诰封”一说。在清代,皇帝对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室及长辈,可以赐予字号并颁发诰封圣旨。据知情者讲述,由于淳于夫人节孝教子的事迹,光绪皇帝特赐字,并由光绪帝的老师、书法家、军机大臣翁同和执笔书写“今之孟母”匾额,赐予王焕澜,以示褒扬。中国古代有“孟母教子”的传世佳话,这在今日也有其现实意义。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彻底推翻。1911年末,王焕澜退出官场,携带着诰封圣旨回到了营口,从此不问政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虽然新的政体诞生了,但旧的传统思维依然停留在人们的头脑之中。对王焕澜来说,诰封圣旨在手,岂有不发扬光大之理?于是王焕澜砸下重金,在当年的邰家屯地方,如今的楞严寺东侧,购买土地,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制牌坊。正如王家后人王锡恒老先生所述:“约在1912年即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那年,我的祖父王××为我的太奶淳于氏立贤孝碑。碑文正面刻有‘今之孟母’。”其实,在四个大字的中间还竖刻有“圣旨”两个小字。也正是这“圣旨”二字使王家在若干年后曾受到本地官员的勒索。牌坊立好之后,又栽树种草,挖塘修亭,一个若大的王家花园就此诞生。

到了民国中期,由于1923年是淳于夫人的七十大寿,为了报答母亲的教悔之恩,并顺应新社会的形势需求,王焕澜决定重立一座忠孝牌坊。民国八年(1919年),通过县府上报北洋政府给予重新赐字,由时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重书“今之孟母”四字,并附有两位名人书写的楹联,以示庆贺。该楹联一副是由大书法家,时任民国参议员的吉林人成多禄撰写。上联提款小字阴刻,“诰封夫人王伯母太夫人节孝”,大字阴刻行书“芦荻传经旃檀戒礼”;下联大字“兰芝锡羡松柏全贞”,落款小字“愚侄成多禄拜撰”。另一副是由曾任直隶文安知县的大官屯人解茂椿所题。上联小字题刻“诰封夫人母太夫人节孝”,大字“爱日慈晖北堂春暖”;下联大字“甘泉画像西汉风高”,落款小字“中华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戌愚侄婿谢茂椿谨撰”。在两副楹联中都书有“诰封”二字,足见“今之孟母”赐字最早是由清朝皇帝颁赐的封号。

成多禄(1864~1928年),字竹山,吉林九台人,出身望门。16岁考取秀才,31岁成为举人。37岁报效盛京将军依克唐阿,任记室(秘书)。1905年任绥化知府,辛亥革命后被公选为吉林省参议员,国会参议院议员,为东北四大书法家之一。晚年寓居北京,曾加入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在京成立的“晚晴簃诗社”。其为王焕澜母亲淳于氏七十大寿所作的楹联,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解茂椿,营口大官屯人,出身望门。其祖父解开惠于咸丰五年(1855年)由天津调至没沟营(营口)任六品千总,负责没沟营的防备事宜。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解茂椿任直隶抚宁县知县。民国九年(1920年)任直隶南乐县知县。也曾作过直隶文安县知县,和王焕澜是同事关系。王母七十大寿,解茂椿赠楹联一副,以示祝贺。

淳于氏七十大寿所立牌坊(小牌坊)的石料,是从辽阳太子河流域运来的。为了运输途中的安全,王焕澜委托其侄王有基(仲羲)于1922年1月向县府打报告,申请标识二方,以示保护。该事件有档案资料予以佐证。由此我们可知,制作牌坊的石料的拉运和刻制赐字及楹联,都是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完成的。

民国十二年(1923年)夏季的某一天,是淳于夫人七十大寿之日。当时天气炎热,王家在三江会馆(后期的平安电影院)大摆筵席,以示祝贺。根据常识,立牌坊的时间应距大寿之日不会太远。就这样,在当年的王家花园先后矗立了大小两座牌坊,成为营口市井的一大奇观。

流年如水、光阴似箭,历经民国、伪满时期直到解放初期,两座牌坊依然完好如初。直至1960年前后,小牌坊开始逐渐坍塌,最终形成一堆乱石,时有儿童在上面玩耍。由于年代久远,所以今日的人们大都不知它的存在。到了文革中的1966年秋季,大牌坊的厄运来了。不知由哪一级部门组织的造反派群众集聚在王家花园,用绳索将大牌坊拽倒。至此,一幢坚固美观的古典建筑,遭到了彻底的毁坏。至于那些倒塌的石构件,一直静静地躺在如今楞严寺公园南门的西侧,直至70年代末,后来就不知去向了。如今,只有基座的残骸还保留着。

2005年10月,通惠苑小区建楼开挖地基时,出土了小牌坊的两条石柱。由于上面刻有文字,使我们得以了解它的历史脉络,该二石柱现保存于市博物馆。

熊岳有望儿山砖塔,它体现了母爱。营口有“今之孟母”,牌坊,它宏扬了母爱加母教。王家花园牌坊是营口为数不多的历史建筑,而透过该建筑所折射出来的历史内涵,则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应当认真研究与发掘的。

来源:西市文化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