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向死而生(人生有一种态度)

有一对夫妇,因为遭遇了生活与经济的压力,陷入难以脱困的难关,到过年的时候,他们觉得痛苦不堪,于是商议两个人一起自杀。

正当他们准备自杀时,听见一阵敲门声,打开门,门口站着一位远方的朋友。他们便像青年时代一样促膝长谈,一直谈到深夜,甚至忘记了要自杀的事。

第二天,朋友告辞了,夫妇俩面面相觑,妻子对丈夫说:“昨天夜里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我想只要我们能以寻死的心情活着,我们也许可以生存下去,度过难关。”

丈夫说:“这也正是我想对你说的话。”

夫妻俩这样想的时候,心境整个为之扭转。

人生就是向死而生(人生有一种态度)(1)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 ,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李开复在纪录片《筑梦者之李开复向死而生》中,自述了历经两个月确诊、六个月化疗、九个月休养的经历,并坦言“一度认为自己活不过100天”的绝望。

李开复第一次哽咽说出欠已故父亲的一句道歉,第一次落泪谈及母子深情,第一次温柔细述对妻子与女儿的亏欠。

李开复还出了本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李开复说,“向死而生本身的意思,就是人在世俗里面很容易陷入今天的现实世界里面。而面对死亡,我们反而容易得到顿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死亡成为生命旅程中无形的好友,温和提醒我们,好好活我们的生命,不是只度过每一天的日子,也不是只是追求一个现实的名利目标。

我们听过太多向死而生的故事,只是没办法感同身受。

我们无从得知如果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我们会做些什么?我们还有哪些遗憾?有哪些放不下?

正如我们小心翼翼地保护年幼的孩子,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告诉他们我们觉得正确的人生哲理。

可很多时候,孩子却不需要我们的帮助,甚至想逃出我们自以为是的安排,和我们作对,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大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寄托。

那些人生道理他们不需要别人告诉自己,而是自己用脚步丈量、用心去感受,即便会碰壁,即便会犯错,即便会失败,即便会受伤,那又怎么样呢?

任何道理,没有自己生活的经历,没有自己亲身感受,它就只是个道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人生就是向死而生(人生有一种态度)(2)

十岁的时候,父母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我们说知道了,但是却不知道学习到底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那时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大人的世界如此艰辛,努力学习只不过是让自己过得相对容易一些。

二十岁的时候,父母告诉我们,找对象一定要门当户对,不只是家庭条件的门当户对,更是学识和人品的门当户对,我们说知道了,但是却不知道婚姻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那时的我们,怎么会知道“贫贱夫妻百事哀”,怎么会理解人生观不同根本无法好好相处,找一个各方面门当户对的人,只是为了让自己在婚姻里少受一点苦。

三十岁的时候,父母告诉我们,要好好锻炼身体,我们说知道了,但是心里却想着,“我这么年轻,身体倍儿棒,工作、生活已经让我精疲力尽,哪有时间锻炼身体。”

那时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当我们老了,腰开始酸了,腿开始疼了,走不动路,爬不了楼,一切就已经太晚了。年轻的时候锻炼身体,只是为了让自己老年生活更体面、更有质量。

当一个走到生命尽头的人,告诉我们他所感悟的人生真谛,只不过是我们最容易得到的:健康、亲情和爱,并不是我们所追逐的成功和名利,可是我们会因此停下追逐的脚步吗?当然不会。

一切终会过去,一切又将开始。从现在开始,学会珍惜眼前人,好好活在当下,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人生就是向死而生(人生有一种态度)(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