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鬼节的故事(历史老师带你过)

文丨三风子@bigfun社区

诸君贵安,今天……

阴暗的小镇里一如往常,阳光一直都不是那么充足。仿佛在镇子的阴影里什么东西蠢蠢欲动,也许是在垃圾桶旁的老鼠死尸里,也许是在昨天吃剩的泡面汤里,也许……

就在你的身后!

或许只有节日才能冲淡一些郁闷的气氛吧,就在今天各大商铺和纷纷挂起了血红色的条幅——“欢度鬼节”

夜半时分,熟睡中的某人醒来,而叫醒他的不是父母或者起夜时的憋屈,而是……

过鬼节的故事(历史老师带你过)(1)

当然!这是鬼故事啦,怪谈啊,恐怖小说里的剧情,现实呢?“鬼节”基本没人在意。

或者说知道今天是鬼节,才故意不去想一些有的没的吧。

众所周知,节日是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东西而设立的。既然是这样,也就不免有几个节日与“那个世界”相连,或者说是与死者相关的节日,比如西方的万圣节,印尼的“Ma'nene”(就是把祖先的遗体从棺材里取出来,洗一洗,换上衣服在岛上走一圈)……

以及我们中国的鬼节。

事实上“鬼节”并非名字说的这么可怕,因为它还有几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名字,“七月半”,或者中元节,或者盂兰盆节。


七月半,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也有记载是七月十四)这天。远古先民在这一天用收成祭祀祖先。人们选取当时成熟的作物献给祖先,兼有庆贺丰收之意。后来随着时间演变,古人从孝敬先祖的习俗延伸开来,七月半渐渐变成供奉先人,祭扫祖墓的节日。

这里也许有同学会问为什么非要选这天?这就要从七这个数字说起。

这个数字在《易经》等中国古代文献中,“七”经常代表着“复生”与循环,正如人有七窍,天有七星、七曜(金木水火土日月),七往往承载着一个循环的终焉与开端(死者也有头七尾七之说,七天正好是一个循环)

所以古人在祭祖日期的时候,也自然会选择与复活,复生相关的阳数“七”。

无独有偶,七这个数字的神奇之处在于,古今中外都与七有着奇妙的

数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也发现了“七日节律”(七日神力)这种奇妙的生物规律,甚至如今人们的感冒等疾病也会以七天作为一个变化的周期(P.S.上火引起的口腔溃疡,往往会在七天左右有所好转);

印度瑜伽也有人体的七大脉轮之说……

过鬼节的故事(历史老师带你过)(2)

这是何等奇妙的命运!(JO并感)

当然,以上所说的只是七月半的act.1(回音:???),即最初的形式,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七月半逐渐染上了两种宗教的色彩——道教与佛教,中元节与盂兰盆节。


首先登场的选手,是我们的本土宗教,道教da☆ze!

东汉时期,道教逐渐在民间兴盛,许许多多的节日都被赋予了宗教意义,“中元节”正是道教文化浸染下的七月半。

那么这个“中元节”与道教又有何渊源呢?

首先“中元”的“中”,乃是上中下之中也。其实中元节,就像餐具或者**的套组一样,在传统文化里只要出现,就一定是“捆绑销售”的。

在中国的道教文化里有上元,中元,下元三个节日,分别在正、七、十月的十五这天,这个节日的由来,对应着三位神官的诞辰。

过鬼节的故事(历史老师带你过)(3)

古代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说法,上元中元下元正是三官的诞辰。

这就是道教著名的“三元说”

(注:三元说,北魏道士寇谦之杜撰了三元节神话,说是曾有陈子涛其人,与龙王三公主结为夫妇,分别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日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分掌赐福、赦罪、解厄。 资料by百度)

“鬼节”——中元节,对应的正是为人赦罪,校戒罪福的地官。

南方一带七月十五中元节放河灯,或是莲花灯,或以羊皮小灯放之,曰“一点红”,这都是为了祭祀地官,祈福赦罪。这一习俗自宋代开始,后来渐渐与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相结合,成为道俗并用的节日习俗。

关于中元的记载,最多见于宋代的文人笔记,比如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中元》就提到了当时的节日风景:

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綵缎、麪棋,而茹素者几十八九,屠门为之罢市焉。

又见吴自牧《梦梁录·卷四》曰:

后殿赐钱,差內侍往龙山放灯万盏。

《武林旧事·卷三·中秋》又说:

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

所说的都是中元节的景象。

顺带一提,中元节放灯是为了照向地下,祭祀地官,而上元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有放烟花的习俗,则是为了照亮夜空,祭祀天官。


除了中元节,之前还提到过盂兰盆节,但这就是佛教的典故。《佛说盂兰盆经》曾有“目连救母”的故事。

过鬼节的故事(历史老师带你过)(4)

佛陀座下大弟子目连(目犍连)的母亲生前仇视并为难僧侣,死后堕入饿鬼道,目连有天眼通,看到母亲受饥饿之苦,心中痛苦难忍而向佛陀求情。佛陀教导他在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供,招待十方僧侣,用他们的神通力救赎母亲,这便是盂兰盆法会的原典。后来佛教门徒也在这天用饭食祭祀先人,奉养父母。

盂兰,是梵语,有“救赎”“解倒悬”之意,盆则是食器的意思。

说起“倒悬”,常混鬼畜区的同学也许会想起诸葛丞相阵前骂王朗那段,王朗口中的“倒悬之急”,其实也是来自佛典的词语。

过鬼节的故事(历史老师带你过)(5)

再到后来,盂兰盆节与道教中元节,以及原来的七月半相融合,成为佛道俗共同的节日。盂兰盆节甚至随着佛教的传播,远渡重洋到了日本,至今日本各地每年还有盛大的活动。

嘛,对于喜欢ACG文化的各位同学,也许换个名字会更熟悉吧——夏日祭。

日本的夏日祭,正是七月半的一种变体。城中工作的人们回到老家,祭扫祖墓,城镇中也有盛大的歌舞活动和各类摊贩。夏日祭活动中比较有名的,比如德岛县的阿波舞会与京都的大文字烧。

过鬼节的故事(历史老师带你过)(6)

P.S.要不然你以为为什么团长让八月来了好几万次?因为太好玩了啊,夏日祭。


其实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七月半,还是佛道等宗教影响下的中元节或盂兰盆节,始终都带着祭祀逝者,寄托哀思的意义,多多少少都和“那个世界”产生了许多奇妙的联系。加之民间也有“初一开鬼门,十五关鬼门”的说法,故而在这天才有“鬼节”的别称。

但大家不需要把中元当做一个严肃的节日,和古代清明一样,七月半也并非什么仪式感特别强的节日,毕竟严守传统的岛国人民都开始载歌载舞起来了。

当然我们的古人更是不甘落后,早在明代,清明与中元俨然已经成为人们外出郊游的好时候,家家户户嬉戏游乐不在话下。

如《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的记载: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装,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如此欢闹,几乎可以与之后的中秋等节并重了。

可见鬼节鬼过节,人亦过节。

当然闹得这么欢实也不是贪图享乐(好吧,也许有那么一点……),也许人们这样做,除了放松心情,更有活得快乐一些,让祖先放心自己的意思寄托其中吧。

如今七月半中元节的今天,窗外也正飘着台风雨。家中祭扫的事已经差不多了,但今年的中元节也忽然有了别的含义。

虽然和在南方工作的父母以及老友通过电话之后,心里稍稍松快了些,但一想到台风中那些失踪或者已经去世的人,不免生出些许人世无常的慨然。

今日恰逢中元,在此也请各位读者与我一起,一同为台风灾害中失踪的人祈福,求其早日得救,为已逝者祈福,求其安息。

过鬼节的故事(历史老师带你过)(7)

诸君贵安,这里是三风酱,一个一个一个一个一个普通的初中老师,24岁,历史教师desu

虽然是老师,但很少有比较正经的时候……偶尔也会写点小说和随笔,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另外如果可以的话请点个赞&关注,留下评论就更好啦(搓手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