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部高射炮(二战德日分别造出了800和410毫米巨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压制对手,取得战场交锋时的火力优势,在当时还没有导弹的年代,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都秘密制造了巨型大炮用以攻击苏联红军。

而苏联也在战争中制造了威力慑人的“喀秋莎”火箭炮和号称斯大林重锤的大口径榴弹炮。

在攻克柏林的战斗中,苏军正是用B-4大炮把德军防御阵地打得一塌糊涂。

不妨对比一下这三国的巨炮,看看它们的能力和表现:

纳粹德国的古斯塔夫列车炮

二战全部高射炮(二战德日分别造出了800和410毫米巨炮)(1)

这款巨炮是德国克虏伯公司研制的800毫米口径攻城火炮,该炮全重接近1500吨,可发射重达7吨的炮弹,最远射击距离约为47公里。

法西斯头目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就处心积虑地研究征服世界的策略。起初是为了突破法国人构筑的马其诺防线,希特勒下令研制超重型火炮。

克虏伯兵工厂接受任务后,对当时德国所有的野战火炮、铁道炮、要塞炮进行对比后认为,现有的火炮都无法达到希特勒的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径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毁马其诺防线。

1936年3月,希特勒视察了兵工厂,在700毫米口径的基础上又增加100毫米,下令试制800毫米口径的巨型火炮。

六年后的1942年初,德国终于制成了这门超重型巨炮,并用克虏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缀命名。希特勒和纳粹军需部长斯佩尔亲临验收仪式,让军方斥资700万马克购买下来。

古斯塔夫的炮管长达32米,火炮在战斗状态的全长53米,高12米,全重1488吨。

如此全身钢铁的庞然大物,在装配、运输和射击试验时,遇到极大困扰。

试验弹道性能,装弹机还不太完善,只好用一台起重机把数吨重的炮弹吊送到装弹部位,再用一辆轻型坦克把它推撞到炮膛里。

为了把古斯塔夫运送到试验场,又专门设计了3辆构造特别的巨型运输列车。到达阵地后,先用2台巨型起重机吊装底座,然后安装炮架、炮管和装弹机构,全部工作由一位德军少将指挥1400余人干了三个星期才完成。

为了预防苏军飞机轰炸,德军阵地四周部署了高炮部队和警戒飞机,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围10公里内日夜巡逻。参加指挥、操作、保护这门巨炮的人数达到4000多人。

古斯塔夫的炮弹也是惊人的巨大,每一枚穿甲弹都重7.1吨,一枚高爆弹重4.8吨,推进燃料需要1.8吨到2吨。

巨炮古斯塔夫,原计划用以攻击法军马其诺防线,可它问世时,法国已经投降。而苏德战场迫切需要重型火炮,于是它被运送到苏联境内的克里米亚。

二战全部高射炮(二战德日分别造出了800和410毫米巨炮)(2)

1942年夏天,希特勒调集德军237个师,在苏德战场南部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妄图一举全歼部署在顿河东岸的苏军,进而攻占著名的高加索油田。

6月5日,古斯塔夫巨炮在两台大功率柴油机的驱动下,缓缓从轨道驶出,参与德军的攻击行动。,随着震天动地的一声巨响,一枚7.1吨重的炮弹从炮筒里呼啸而出。

当时,斯大林为了抵抗德军进攻,下令在塞瓦斯托波尔战略要地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地下弹药库,决心进行持久阻敌。

6月5日这天上午,突然传来轰隆隆的接连爆炸声,苏军地下一座秘密弹药库发生意外爆炸。

这座弹药库是苏联动员数千军民经过苦战建造起来的。为了防御敌机轰炸或炮火袭击,弹药库建造在地下30米的深处,上面覆盖有厚厚的钢筋混凝土。

究竟什么原因引起这次爆炸?一度众说纷纭。

直到战争结束后,美国某军事刊物才披露真相,说是在清理废墟时发现有个直径特别大的弹坑。

古斯塔夫巨炮发射的炮弹,准确地落在了苏军阵地上,瞬间内,一大片建筑物和永久性防御工事被夷为平地。苏军阵地上出现了犹如4个美式足球场一样大的深坑。

苏军精心建造的10米厚的混凝土防御工事,直接被炸穿到底,地下30米深的军火仓库里的弹药被引爆。

从6月5日到6月17日12天里,古斯塔夫总共发射了48枚炮弹,给苏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1942年底,古斯塔夫又被派遣到列宁格勒前线,后因战场形势变化而没有使用。1943年春它被调回国内进行维修,在德国战败已成定局时被德军工兵秘密炸毁。

日本关东军安在虎林要塞的巨炮

二战全部高射炮(二战德日分别造出了800和410毫米巨炮)(3)

二战时,日军在侵华战争中使用的射程最大的火炮,是90式240毫米列车加农炮,全重136吨,最大射程59公里。而其在中苏边境虎头要塞,则安置了一门超级巨炮,打算用它在与苏军作战时增加胜算筹码。

这门被当时日本报纸称为“帝国陆军最后的决战兵器”的巨型榴弹炮,口径达410毫米,炮身长13.37米,总重量300多吨,炮弹长近2米,装药量为1吨左右,最大射程近20公里,被日军吹嘘称为“亚洲第一巨炮”。

这门巨炮由大阪炮兵工厂在1926年制造,对外名称为丸一重炮。原本它被架设在东京湾要塞,用作海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门巨炮一直无所事事,充当“花瓶”。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苏联虽然与德国在欧洲战场鏖战正酣,但仍在远东地区依保留了一定数量的精锐部队。

日本关东军为了对付苏军,在中苏、中蒙边境线修筑了多处军事要塞。

1941年10月,日军将其这门“国宝级”巨炮由神户装船,秘密地运到中国大连,分解后,于1942年3月偷运至虎头要塞。又通过铺设专门铁轨,运入修筑好的阵地内,直到1943年初才组装完毕。

由于这门巨炮被日本报纸吹嘘成“镇军之魂”“帝国陆军最后的决战兵器”,引起了苏军高度警觉。苏军为侦察这门巨炮阵地,接连牺牲了数位间谍人员。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150多万苏军全线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

设在虎头要塞的这门日军炮终于派上了用场。

尽管它在发射时声响天摇地动,炮塔前的遮蔽树林都被削去了一大片,但仅炸到了苏联境内伊曼铁路主线大桥一部分,苏联境内的伊曼城和主要交通线安然无恙。

就在日军巨炮击中伊曼铁路主线大桥时,苏联第35集团军司令员正在办公室与麾下两位步兵师长研究对虎头要塞的攻坚战。

轰然的巨响,令整个办公室为之一震。苏军司令员经询问,得知是日军虎头要塞的巨炮开始轰击苏联境内的跨河铁路大桥。大桥虽然受损但基本不会塌倒,苏军司令随即下令部队迅速通过大桥,发起进攻。

而日军这门巨炮在发射了数发炮弹后,竟然因断电和自身震裂而退出战斗。

同时,这门巨炮的短板是只能攻击远方固定目标,对近处和固定方向之外的目标没有任何威胁。

它的炮位很快被抵近进攻的苏军用自行火炮近距离直射,炮弹从射击口打进炮阵地内部,引燃熘弹发射药包,产生巨大爆炸,将其彻底摧毁。

日本投降后,关于巨炮的下落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说在虎头要塞战役结束后,苏军将这门巨炮拆运回国内,作为废钢铁处理了;另一个说法说,战后,巨炮被苏军在冬季拖往江对岸时,因炮体过于沉重,压塌了冰面沉入江中,后被用绞盘机拖到对岸,扔在那里多年无人问津…。

苏联的“斯大林重锤”B-4型榴弹炮

B-4重型榴弹炮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斯大林特别关心支持下,由列宁格勒波尔舍维克兵工厂制造的。该炮虽然体积笨重,但在二战期间,它在对付敌军混凝土加固的碉堡工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哈尔科夫、柴科斯基、柯尼斯堡、但泽以及攻克柏林的作战中,苏军一直都坚持使用它。

与苏军过去的一般榴弹炮不同,B-4采用了203毫米大口径,整门火炮战斗全重达15.8吨,比当时很多坦克都要重,为支撑沉重的炮身移动,苏联工厂为其专门安装了行走履带。

二战全部高射炮(二战德日分别造出了800和410毫米巨炮)(4)

苏军这种B-4重型榴弹炮,炮管长5087毫米,内部有64条膛线,单根炮管的重量就达到了5.2吨。因为没有足够大的坦克底盘,所以选择了重型拖拉机底盘替代。

B-4型榴弹炮第一次参加实战是在苏芬战场。

面对用高标号水泥建造的芬兰“曼纳海姆防线”,苏军的152毫米榴弹炮难以奏效。于是,斯大林下令将B-4型榴弹炮运抵苏芬前线,采用直瞄射击的方式轰击,一举突破了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

B-4型榴弹炮在苏德战争早期并没有特别优异表现,反而因为机动转移太慢而被德军缴获了不少。但在苏军开始转入反攻作战时,B-4型榴弹炮在城市攻坚战中开始显示其大口径的威力。

在列宁格勒战场,一门B-4型榴弹炮的炮弹竟然在打穿地下三层楼板后才爆炸,因而获得“斯大林重锤””的绰号。

苏军为B-4重型榴弹炮配备了混凝土高爆弹,专门用来击毁那些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其炮口初速为每秒607米,射程达17.5公里,超过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苏联陆军榴弹炮的性能。它在安全地带进射击的同时,还可以拉近了对目标进行平射。当时没有任何建筑物和永备工事,能够扛住B-4重型榴弹炮致命一击。

柏林战役中,德国集结了48个步兵师、6个装甲师、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进行守卫,80万兵力在柏林四周部署了三道防线。

而苏军出动了250万军队,142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和2450架飞机,旋风般向柏林展开进攻。

1945年4月23日,朱可夫元帅在和炮兵参谋部讨论后发布命令:统帅部重炮旅开入城中,用平射、曲射,甚至抵近射击方式摧毁德军的最后防御支撑点。

在拖拉机的轰鸣中,100多门B-4重炮被拖进了柏林城。它们在200米至350米的距离上,用直瞄射击的方式为步兵开拓前进道路,躲在坚固混凝土防御工事和楼房中负隅顽抗的德军,无不遭到灭顶之灾。

在巨大的炮火烟雾中,德军守护的一栋栋大楼被B-4巨炮摧毁,苏军步兵则伴随着“斯大林重锤”的怒吼发起冲锋,德军一道道防线被迅速撕碎。

攻到柏林国会大厦时,纳粹党卫军仍做困兽之斗,顽抗不降。89门B-4重型榴弹炮再一次集体发威,用203毫米混凝土高爆弹轰塌了国会大厦外墙,德军最后的抵抗被粉碎。

据介绍,苏联前后总共生产了1211门B-4型榴弹炮,在1949年之前,它一直是苏联野战炮兵中火力最强的利器。

在B-4榴弹炮装备部队的同时,苏联人还研制了BR--5型280毫米榴弹炮.它可以装备弹药15发,属于臼炮的一种。炮身虽短但是射角大,高弧线弹道,能够攻击破坏敌军坚固工事,曾被称为二战时期苏联威力最大的火炮。

至于苏军研制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更开辟了火炮新物种。这种由越野汽车背着几根钢轨走到哪打到哪的超级自动火炮,虽然发射的火箭弹口径只有122毫米,但10秒就能打完16枚,射程高达8.5公里。无论射速还是威力,都非常惊人,一度成为德军谈之色变的噩梦。

二战全部高射炮(二战德日分别造出了800和410毫米巨炮)(5)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国志愿军使用喀秋莎火箭炮,也让美军尝到了苏式武器的厉害。在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集中24辆喀秋莎火箭炮车,对美军发动突然打击。一轮齐射打下来,美军阵地顿时成了一片火海。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