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画出长大的样子(AI变革人的物化物的拟人化)

最近ChatGPT概念大火,看这势头,是要掀起新一轮人工智能革命的热潮。然而,这又让人们不禁为之担忧,先进的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人类的命运将走向何方?主宰未来的世界的究竟是人类自身还是会让位给人类所创造的人工智能(生命)?

22年前的一部AI科幻

22年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中,人类科技水平在21世纪中期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在工作场景替代了传统人力劳动,甚至还可以成为人类的伴侣,满足人的生理和情感需要。

ai技术画出长大的样子(AI变革人的物化物的拟人化)(1)

在《人工智能》这部影片中,总部位于新泽西州的Immersion Electronics公司开发了一款能够理解爱的机器人孩子,可以陪伴没有孩子的夫妇。

这款第一个被植入情感程序的机器人——机器男孩David,被人类莫妮卡领养至家中,作为她罹患绝症的儿子的替代品。机器男孩David把自己当做了真正的人,也把莫妮卡当做自己真正的妈妈一样去爱和依赖。在这里,人工智能在与人类的关系中,有了伦理上的意义。

但是,在莫妮卡的亲生儿子意外治愈后,人类的自私属性、对爱的占有欲,就注定了机器小孩和亲生孩子难以同时存在于一个家庭。人类始终将机器作为一个物品看待,更难允许一个机器去和人分享情感。无奈之下,妈妈莫妮卡选择丢弃David。

随后,这个机器男孩David开始了他的千年寻母之旅。电影中,这种程序初始设定(亦或是机器人真的可以成为爱的载体)的感情相较于人类本身的情感,似乎更为坚定不移。包括直到影片结尾,当数千年后,象征着高级文明的外星人来到地球时,人类已经不复存在。当他们发现了沉入海底被冰封的David,并复活了这件人类文明的遗物时,发现David的记忆里仍然保持着当年对莫妮卡的爱。

当然,这部电影后面的情节不免被认为带有浓重的童话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试图表达的内容: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类所要面对的社会、伦理问题,以及导演对人与机器的本质差异和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仍极具象征意义和时代价值。

《京华时报》记者在影评中写到:“当人类虚妄的文明都已消失,当无论是冷血的还是善良的人类都已灭绝,外星生命所要探寻的人类文明的答案却在一个机器小男孩的心里。爱,这个答案或许俗气,却成了人与人工智能之间最直接的连接”。

ai技术画出长大的样子(AI变革人的物化物的拟人化)(2)

新的时代,科技赋予了物越来越多拟人的特征(智能、情感、甚至是自我意识),而人类在更加现代化的社会中,似乎逐渐变得更加功利和物化,究竟哪个方向才是生命进化的终极所在。

再谈人的“物化”

从学龄教育开始,父母就教育孩子要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到毕业后,找工作时以薪资衡量自己的身价和成功与否;交友时,考量对方的资源、关系等等。似乎,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在被“物化”。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鲍德里亚就在他的《物体系》一书中,以略带悲观的视角向我们预言了50多年后,一个受到“物”包围和操控的现代社会。他所预言的人与物的关系中,一方面是物的“拟人化”,物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另一方面,人变得被动、麻木、物化,成为了阿多诺所谓的“单向度的人”。

ai技术画出长大的样子(AI变革人的物化物的拟人化)(3)

马克思

什么是人的“物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商品拜物教时指出,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相互发生关系的形式。人们将价值错误地当做是物的天然属性,导致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

在这样的社会情形中,人的活动(劳动)甚至人的自身,异化成一种客观的物的存在。人被“物化”。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物化的根源并不绝对是资本(马克思在分析中将主要责任归因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还有可能是权力等其他因素。

就比方说,当今社会,被广为诟病的“996”制度,本质上就是在利益驱动下,资本对劳动者人力的过度占有;再比如,性别物化,将人的作用仅仅放到满足某一类功能的需要上,则是社会权力体系的一种折射。

回到当下AI技术的变革性发展,鲍德里亚认为,自动化的科技进步体现满足了人对于自动化的欲望,这种欲望的背后,实际上是因为“自动化”、“不借助外力、自行运动”等等这样的特征在某些层面上和独立自主的个人有相似之处,但这不过是另一种内向投射罢了。但这里投射的,不是“人的手势、能量、需要和身体形象”,而是“人意识上的自主性、操控力、个体性、人格意念”等人性化的意志。这样对于技术人工物的“自动化”追求的结果,便是“物的功能错乱”:功能被一个一个抽离、独立,每一种新产生的技术人工物对应一种单一的功能,“一旦进入这个眼花缭乱的层面,物品的功能就不再服务于人的日常生活,而是转而服务于人的神经质和狂想”。

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仿佛也只能在愚蠢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蠢的物质力量。

ai技术画出长大的样子(AI变革人的物化物的拟人化)(4)

万人联名封杀GPT-4

最近,在马斯克、图灵奖得主Bengio等大佬联名发起的暂停高级AI研发的公开信中,明确表示: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可能会对人类社会构成深远的风险。

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成了引起饥饿和过度劳动的工具。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

人们担心:超级人工智能产出的信息会淹没人类的真实信息渠道,导致社会权力更加集中;也可能会替代掉大部分人的劳动,导致普遍性失业问题。

联名信中表达是,希望超级AI在开发前有充分的政策、法律以及技术准备。

然而,可能就像其它一切技术一样,禁止和抗议只会短暂地阻碍其进步,并不会永久性地停止。总会有好奇的人去尝试打开这个未知的黑盒子,人工智能的时代终将到来。

在这个时代来临前,除开法律、技术层面的规范性准备之外,也许,人们更应当对人本身的价值、人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的关系作进一步思考。

否则,也许真有一天,电影里的故事会在现实世界上演。

结局就真会像影评中的那样,“当人类虚妄的文明都已消失,当无论是冷血的还是善良的人类都已灭绝,外星生命所要探寻的人类文明的答案却在一个机器小男孩的心里。”

人已不再是人自身的主宰,人类文明的创造物无论在智力还是在道德情感上都远远地越过了人类的头顶,成为一座需要人去仰望的灯塔。

那将会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悲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