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演出是每天都演吗(陕西再没有拿得出手的表演了)
前段时间遇到大学同学,回忆起到陕北见习,大家看一部叫《延安印象》的舞台剧,对于那时没见过这类表演形式的我们,的确震撼。只是可惜,再打听,才知道剧目已经停演好久了。
不由想起,陕西本土除了《长恨歌》以外,还有其它相似量级的景区演出吗?一时之间,竟没从记忆中检索出来。
然而翻看历史,才发现原来在国内这短短几十年的旅游演艺发展中,西安也曾经在一些重要的节点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01
旅游演艺最初从文化演出发展而来,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共同产物,我国第一部称得上旅游演艺的作品《仿唐乐舞》于1982年在西安推出。当时,大批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参观兵马俑,可无奈西安晚上无景可看,而《仿唐乐舞》的出现则填补了外宾们晚上的闲暇时间。而这一时期出现的演艺,以行政接待为主要任务。
▲仿唐乐舞门票。
1984年,由香港人出资的中国第一个标志性剧场“西安唐乐宫”建成,占地7亩多,且只收外汇券,在当时算的上“高大上”场所。
▲唐乐宫。
随着大量的外国游客涌入中国,作为只能满足基本吃住行的初期旅游市场,游购娱显然成为了发展的短板。可以说正是这一需求,催生了夜间文化市场的繁荣,也打开了旅游演艺的新天地。
从90年代开始,为了满足高端旅游者,各地开始纷纷出现小型旅游演出团体,提供日常的演出内容。越来越多人看到了在旅游产业的链条内,演艺作为重要一环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品牌收益。
1995年的5月1日,我国正式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加上每年三个黄金周,国内群众一夜之间有了多至一倍的休息日。假期的增多在潜移默化中使民众生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同时撬动了超过2万亿元的旅游大市场,普通民众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促使旅游业的形态得以快速进化。
而这一时期发展的重要标志,来自深圳华侨城。从1989年开始,华侨城投入建设的锦绣中华,以及之后世界之窗等多个项目的陆续开放,在深圳这个曾被人讥为“文化沙漠”的年轻城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也让国内游的游客感受到了全方位的目的地旅行体验。
与此同时,其延伸的旅游演艺业也开始发力,先后推出了《创世纪》、《跨世纪》,《金面王朝》,《吴哥的微笑》等优秀经典剧目。而这些剧目也不再是“晚餐时间观看的演出”,而是开始和整个景区游览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金面王朝。
而同时期,杭州也不甘示弱,推出了演出二十余年不衰的《宋城千古情》。去过杭州的人应该都对他们的景区外停着多少旅游大巴记忆犹新。
在演艺界不断发展的过程里,传统景区也在寻求突破。2002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展演,让当时日渐萎缩的阳朔旅游行业获得了二次腾飞,演出前后的旅游收入从4亿猛增到10亿之多,景区和县城的土地增值平均达5倍以上,阳朔由一个名气不大的小村镇,变成了如今闻名中外的旅游名城。
▲印象刘三姐剧照。
而直到2007年,西安《长恨歌》才开始正式推出。
西安终于在这次旅游演艺的升级换代中,找到了自己的演出舞台。借助华清池这个大IP,搭建了良好的景演互动关系, 《长恨歌》不仅强化了所在地域的旅游影响力,也让西安这个世界旅游城市“沾了光”——人们不必再重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单一旅行体验,借着良好的演出口碑,《长恨歌》一举成为了“西安的金边名片”。
▲长恨歌剧照。
02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要想复制《长恨歌》的成功却并不容易。在西安主城区内,包括前文提到的《仿唐乐舞》,南门广场演出的《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凤鸣九天剧院的《梦回大唐》等等演出,从影响上都难以达到像《长恨歌》那样一票难求的火爆程度。
▲长恨歌剧照。
究其原因,演艺演出作为一种专业性很高的娱乐内容,需要主创团队不断的创新和改进,更需要所在景区的持续性投入。 在演出投放市场的初期,无论收入还是知名度,都需要由所在景区来“养”。
从公开信息中能够看到,《长恨歌》演出三年多后,创作团队认为音乐方面存在不够连贯、不够完整等问题,因此在休演期间对音乐进行了新的录制,并且重新编排了“羯鼓”和“荷叶舞”,调整了“胡旋舞”和“鹊桥相会”部分的舞蹈。
又过了三年,增设了水宫殿等大型道具。直到2018 年,在公演的第 12 年,他们又对音响、灯光进行了全面升级,使舞台效果更加震撼,演出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十几年的努力,让一个单纯的演出,变为了一场“大秀”。
而这样的投入也获得了应有的市场回报。自 2015 年开始,《长恨歌》的演出收入突破亿元大关之后,每年都以“千万元”的速度递增。
但随着名气的增大,吸引到国内外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一些小细节却也受到更多的关注与讨论。
▲作为共演出三千余场的《长恨歌》来说,如此好评率已实属不易。
以《长恨歌》为例,从众多点评网站上抓取的关键词(样本有效信息共1901条)里可以看到,国内游客的审美力,早已摆脱了“瞧个新鲜”的初级阶段。大家对于一个剧目的评价往往是多个维度的综合,比如:演出实景、历史文化、表演水平、视觉特效、接待服务、交通等很多方面。
查看上表,发现其中评价较多的分别为演出实景和表演水平,且多数为正面评论。当然对于演出内容的吐槽确也时有发生。
这种吐槽我们没有办法论其正误,但当问题出现时,或许需要意识到,一些改变正在持续发生着。
作为一部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凄美爱情为主题创作的历史剧,对于那些不了解长恨歌历史背景的人来说,相较歌舞,可能更希望在这个有真实历史的实景演出地,获取一些更为独特的叙事信息。而从评论里来看,那些追求信息获得感的人,可能并没有得到满足。
在2019年5月份的最新数据中,差评里多次提到外地游客看不懂,叙事性不强,全程以舞蹈居多,难以塑造人物等较为中肯的意见。
据调查,观看《长恨歌》的游客有四分之三都是外地游客,而观看《长恨歌》的原因三分之一是因为参观华清池顺道看一下演出,其次16.7%的游客是跟别人一起,被动的观看,而对唐代历史文化感兴趣、专门来观看、被景区宣传吸引以及想更多了解华清池的游客比例较为接近,平均人数在 10%左右。
那些因为对旅游演艺产品感兴趣而特意前来观看的人只有 3.5%。
▲华清池。图 | 网络
这也许说明,单纯地依赖一部旅游演艺产品来吸引游客是不现实的,也不应把“传播历史文化”这样的宏大愿景只寄托在某一场单一的演出上。
陕西的历史文化IP如此丰富,应该有更多的景区、更多的演艺作品来形成文化宣传的合力——《长恨歌》已经是省内乃至全国较为顶尖的表演,而如果把目光转向省内其他不甚知名的景区演出:无逻辑的歌舞、莫名其妙的LED背景以及过度的舞台灯光,实在是辣眼睛。参差不齐的景区综合服务质量,更会反过来影响游客的观感。
社会在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在境内境外旅游红火发展的这十几年来,“见过世面”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对于剧目的整体体验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演艺内容能“挑的刺儿”也越来越多。
毕竟,现在被拿来作为对标的对象,已经有可能是拉斯维加斯的“O秀”或是太阳马戏团这样的世界顶级的演出。
而国内的旅游演艺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03
放眼整个国内市场,“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以及“山水盛典”系列等,占据了整个国内旅游演艺票房的半壁江山。而“二八定律”在这个市场上也愈发明显——票房排名前 20%的旅游演艺产品每年就会占据全国总市场的80%以上。所以,获得成功的演出是极少数的,在演出成本愈发高企的趋势下,能够票房长红的演出就更加稀少,很多景区都在轰轰烈烈的投入演艺市场后,灰头土脸的暂停演出。
西安,从旅游演艺发展的历史来看,从最初的领头羊,到逐渐被超越者拉开身位,再到如今只剩一部叫得响的演出,实在有点让人遗憾。
我们好像因为自己的城市拥有的历史IP太多,所以就少了点对创新的渴望,以及对历史故事更深的追求与挖掘。在产业配套和战略眼光上的欠缺,又限制了好的作品冒头。
而那些没有包袱的城市,正在前方越跑越远,成为了我们追赶的目标。
再以深圳为例,2018年国庆,华侨城旗下的深圳世界之窗献礼新中国69周年华诞,推出“世纪三部曲”收官之作《盛世纪》(前两部作品为《创世纪》和《跨世纪》)。
前一阵这个演出来到西安巡演,我还专门拉上朋友一起去看,整场秀把舞蹈、武术、甚至杂技等等艺术形式都融在了一起。看着舞台上的一幕幕——《日月春秋》《大汉王朝》《盛世长安》——这些曾经发生在千年前长安的历史故事,由一个外地演出团队为我娓娓道来,我的感受不仅仅是“复杂”二字能够形容。
▲盛世纪。
深圳作为一个从渔村发展起来的国际化城市,尚且能够在文化领域“无中生有”,反观西安,我们拥有了满城的文化IP和资源,到处是千载的故事与风流,却往往在文艺表达上,在演出产业上无从下手。一部《长恨歌》占据陕西74%的演艺收入,第二部《长恨歌》却迟迟没有出现,这不应该成为常例而理所应当。
伴随着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对于西安文旅演艺的未来,也绝不仅仅再是经营方寸舞台上的一场剧目、一场歌舞,更多的应该是空间,时间和文化上的升华,为来到西安的外地人提供根植于心的内在体验。
在这块从不缺乏IP的土壤上,如何挖掘出一个个鲜明的超强IP,以带动文化交流,促进演艺发展,我想,是我们很多人应该思考的重点了。
毕竟,除了唐皇贵妃,长安还有秦皇汉武、玄奘、张骞等无数一流人物,一流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呈现。
作者:汤加
贞观作者
版式设计:霹雳
请关注贞观新浪微博:@贞观club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