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万买保健品骗134名老人(老人被骗花15万囤十几年的保健品)

没扛住感情攻势、恐吓营销的轮番轰炸,去参加了一个“免费讲座”的林老伯,一口气花15万元买了100多瓶灵芝孢子油。担心被子女责备,老人将货存在门店,商家给老人发了提货卡。当意识到一瓶可以吃1个月,吃完这100多瓶需要十几年,老人这才明白上当了。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供的这个案例是一个“典型”——免费做诱饵,会议当幌子,在感情和恐吓双重攻势下,保健品和保健仪器营销欺诈“受伤”的大多是老年人。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和保健仪器欺诈为何屡禁不止?记者展开了调查

1.“套路”其实就三招,老人往往接不住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去年面向社会征集到上百条有关保健品和保健仪器欺诈的线索,通过梳理发现,上当的以老年人居多,虽然骗子的“套路”不外乎三招,但老年人每招都接不住。

——免费做诱饵。记者在广州市某大型小区门口的保健店看到,打着“养生”的旗号,店里摆放了一些仪器,免费供老年人使用,并声称仪器可以缓解“三高”。据了解,销售员经常跟前来使用免费仪器的老年人聊家常,免费送给他们一些产品的试用装,在聊天中将他们的住址、家庭信息、健康状况摸得一清二楚。待关系建立起来,再将保健食品推销给“熟客”。

——会议当幌子。记者了解到,一些保健品和保健仪器商家还针对老年人发免费培训讲座门票、组织免费旅游参观,以此“精准”推销。在外出封闭开会或者旅游的环境中,商家甚至现场软硬兼施强迫老年人交钱,不购买不让离开。

——恐吓诱大单。2016年11月,广东江门市钱老伯应邀参加某生物有限公司组织的老人茶话会,活动中,自称是国家级老中医的“医生”诊断出钱老伯患有肾中毒,并告诫他要及时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医生”乘机推荐某品牌保健品“熊胆汁”,称“服用后既养生又具有保肝、护肝、利胆溶石等作用,能治百病。”一番游说之下,钱老伯花了7万元买了5盒。

2.吹得有多邪乎,暴利就有多大

相关法律规定,保健食品和保健仪器不能宣传产品具有疾病预防、治疗作用。但不法分子往往通过夸大产品“功效”,甚至违法宣传产品“疗效”,把产品吹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和“神仙手指”,以吸引老年人眼球。

广东省食药监部门日前查获了名为“伈动力”的保健品非法营销案件,销售人员宣称这是进口的保健品,含有珍贵的牛樟芝成分,可以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但牛樟芝在我国还没有批准作为食品、保健食品原料,安全性尚未确定。

广东省食药监局保健食品监管处负责人介绍:“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一些出厂价仅几十、上百元的保健品或保健仪器,卖到几百、上千元并非罕见,而利润的大部分都分给了一线推销人员。”对此,那些夸大功效,动辄需要上千元、上万元的保健品或保健仪器,老年人要提高警惕。

3.打击“洗脑”销售,民不举官也要究

打击保健品和保健仪器销售欺诈需要多方形成合力,不可“民不举官不究”。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黄延年认为,当前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和保健仪器销售泛滥、涉嫌欺诈高发,既源于老年消费者认知不足,给了不法销售商钻空子的机会,同时也与有关部门难以联合形成长期有效的防范机制有关。他建议公安、食药监、工商等部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严肃查处保健品和保健仪器销售欺诈,谨防诈骗团伙套牌重现、死灰复燃。

广东省保健品行业协会则根据市面上销售的保健品成分及品牌,制作出了保健品价格参考目录,建议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前多方了解、多途径对比,谨防落入高价骗局之中。

专家也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和保健仪器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宣称能够“治疗”“根治”疾病的,涉嫌虚假宣传,属违法行为,消费者切不可盲目相信;销售人员通过欺骗手段误导消费者大量购买超过日常消费量的产品,消费者可向工商和市场监管等部门举报。

花2万买保健品骗134名老人(老人被骗花15万囤十几年的保健品)(1)

日前,浙江永嘉警方叫停了一个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营销讲座。图为警方和市场监管人员在会场取证。 图片来源:浙江新闻网

来源 | 新华社记者 肖思思 胡林果

上海市消保委建议

设老年人买保健品“法定冷静期”制度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7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老年保健品成为十大消费维权热点之首。老年人为何容易受骗?“坑老保健品”的监管难在哪里?记者调查发现:老人买保健品与学历无关,与子女亲密度相关。

一场场保健品骗局中,老人为何屡屡心甘情愿被“忽悠”?调查数据显示,虽然调查对象中七成以上的子女提醒过老人不要上当,但效果并不理想。购买保健品的行为倾向与老年人的学历、原工作职务等无关,与年龄、健康状况和与子女亲密度相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关度愈加增强。专家认为,老年人知识更新慢,面对疾病,他们往往会病急乱投医,导致轻易被骗子“拿下”。即使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也使他们的心理防线容易被攻破。“相比于远在他乡的子女,温言好语、体贴入微的保健品销售人员更让老人有依赖感。即使在破案之后,还有一些老人不愿承认上当受骗。”在湖北鄢城派出所便衣大队队长程兴强看来,犯罪分子极力营造的“送温暖”氛围,正是专为老人而设的“温柔陷阱”。因此,老人若想少上当,儿女们一定要与老人建立彼此信任的亲密关系。

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建议,立法和执法部门需要通过更有力的法治手段规范市场。要规范市场的销售行为,要求商业经营场所必须证照齐全;商品和服务必须明码标价,销售对象为老年人的,必须主动提供发票。同时,建议设立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法定冷静期”制度,即6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在一定期限内享有无理由退货的权利,以避免老年人非理性消费行为可能带来的损失。

来源 | 据《人民日报》

点赞(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