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供奉蚩尤(什么原因让这个与蚩尤相关的祭祀鼓乐流传千年)

为什么要供奉蚩尤(什么原因让这个与蚩尤相关的祭祀鼓乐流传千年)(1)

木格岛祭祀鼓乐表演(图片来源于网络)

祭坛上的千年文明

文/万中华

“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传下去难度很大。”说起入选四川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叙永县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的传承,传承人陶福然的忧心大于申遗成功的喜悦。在他的盛情相邀下,我们来到了大山深处的木格岛村一探究竟。

走进木格岛村,一个保存完好、川南特有的苗家村落就呈现在眼前,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在这里传承了数千年,苗家儿女用这一独特方式缅怀先祖,祭奠已逝的亲人,它在苗家神圣的祭坛上演奏着神秘和庄严,演绎着苗家数千年的丧葬文明。

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源于叙永县分水镇木格岛村,流传于川、滇、黔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苗族古老的优秀文化和赤水河秀美的地理风光孕育了苗族祭祀鼓乐的独特演奏技巧。由于该鼓乐用于苗族祭祀活动,数千年来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外人知之甚少,入选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才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揭开了它那神秘而优美的面纱。

鼓乐的来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远古时代充满着血与火的传奇史诗般的画卷。相传大约在四、五千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即苗族祖先)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展开了一场大战——史称涿鹿之战。蚩尤部族被打败,在逃亡途中,大队人马精疲力尽,弹尽粮绝。休息时,随军迁徙、驮经书的牛把蚩尤部族的经书吃了,引起了蚩尤部族的公愤。这时,牛开口说话了,叫战士们杀了它,然后吃它的肉以解饥饿,并用它的皮制成大鼓,用反复捶打发出的声音祭奠死去的战友,鼓舞战士的斗志,牛皮鼓因此而诞生了。

战败的蚩尤部族大部分向南流徙,开始了苗族多苦多难的迁移史,其中的一支就来到了赤水河流域的木革岛,历史上称乌蒙、茫部地区定居,牛皮鼓也就随之传入这一带,能歌善舞的苗家儿女,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步赋予牛皮鼓新的文化内涵,才演变成今天的祭祀鼓乐,传承到现在。木革岛苗族人民间至今还广泛流传着蚩尤的传说,信奉蚩尤为其始祖。为了躲避追杀,他们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大多选择在比较安全的高山上。倘若有同伴去世,他们就在丧家门前悬挂并敲击家族的牛皮鼓,召集同胞,共同祭奠逝去的同伴。

木革岛牛皮鼓的制作非常艰辛和讲究。制作时要将材料拿到有山洞的大山顶上,而且选择的制作地点最好是正处于山洞的上面。待牛皮蒙好后,就用山上的藤条抽打牛毛,将牛毛逐一打断,直至皮面光滑、无一丝牛毛。 这样将牛毛打断后皮面就没有小毛孔,制作出来的鼓才会响声如雷。制作一个大鼓往往要整个家族的几十家人辛苦10天左右才能完成,简直可以堪称是一个家族的“浩大工程”,陶福然家在制鼓时,光白酒就喝了100公斤。牛皮鼓的讲究之处还在于它的鼓框只能用圆木香樟树掏空而成,两端蒙以整块足够大的生牛皮,皮边四周用竹钉固定。其规格有鼓面直径50厘米、60厘米,鼓高73厘米、56厘米两种。鼓两侧各设一鼓环,以方便搬运和悬挂。同时,在制作牛皮鼓的时候必须要家族中的每家人都参与,否则就没有用鼓的资格。

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称之为“鼓舞”,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苗族文化、历史和审美的因素,木格岛“鼓舞”通过叙事性的表演方式,构成了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的独特个性。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舞蹈动作,再现了木格岛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娱乐画面,充分体现了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表演的地方特色。表演过程中,打鼓的人员首先开始轻缓地敲击牛皮鼓,随后是芦笙手按节奏参与进来,待鼓声节奏与芦笙配合奏出适当的旋律后,身着苗族服装的同胞们便顺势踩着节拍,围着牛皮鼓逐渐形成一个圆圈,以他们独特的舞蹈动作边转边跳。在演奏鼓乐时,通常情况下都要用芦笙配合表演。在打鼓与芦笙舞蹈动作的配合中,鼓打得慢,舞蹈动作就慢,鼓打得快,舞蹈动作就加快,可以说这是音乐、舞蹈的完美结合。在木格岛的苗寨里,大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小到几岁的小孩,几乎人人都会基本的鼓乐打跳套路。更有甚者还会创造性的表演“倒立‘鼓舞’(即利用头肩倒立在地上配合鼓声的节奏吹奏芦笙)”,或吹奏芦笙时还单手翻筋斗。看木革岛苗族祭祀鼓乐表演,犹如欣赏一具特色的鼓乐盛宴。

从起源以来,木革岛苗族祭祀鼓乐只用于亲人去世、迁坟和祭祀活动。打鼓的基本节奏有一锤、二锤和三锤鼓,在亲人去世场中打三锤,做斋场中打二锤,迁坟场中打一锤,这属于基本节奏型。牛皮鼓的保管一般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承担。平时就悬挂在房梁上,不准任何人触碰。每当有同胞去世的时候,就将牛皮鼓悬挂在丧家门前,敲击三下,家族人员听到鼓声后自然就会知晓某人家有人去世了,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赶来帮忙或者参加祭祀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同胞也赋予了鼓乐新的寓意和内涵,使用范围也逐步在扩大,近些年在大型的公益欢庆仪式如庆祝公路通车、庆祝丰收等喜庆活动中也在演奏,但牛皮鼓必须立放在地上边跳边敲,绝不能像祭祀那样将鼓吊着敲。据《易》记载:“鼓之以雷霆”,意指鼓为雷神的化身,祭祀祭神的神器。在古代,鼓不作为娱乐之用,而是祭礼通神,威镇鬼邪的神器。木革岛牛皮鼓在古代也只有这样的功能,今天变化是时代演变的历史见证。

近年来,由于受打工潮和诸多因素的影响,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技艺,木革岛苗族祭祀鼓乐和许许多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失传的危险。不过在离开木革岛时,当地政府负责人告诉我们,木革岛苗族祭祀鼓乐在入选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地相关单位非常重视,正在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久的将来,这一传承数千年的苗族文化奇葩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璀璨的光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