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职业学院发展优劣势分析(苏南引进大学苏北升格学院)
江苏有5所以“城市 大学”命名的大学,分别是南京、苏州、常州、南通和扬州大学,苏北目前还是空白——不过,
徐州、淮安、盐城这三座城市正在谋求将当地的“学院”变成“城市 大学”。
徐州、淮安、盐城“苦求”大学,反映了江苏高教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一方面苏南苏北高校分布不均衡,南京“一极独大”;另一方面苏南城市高校资源与经济实力也并不成正比,最牛地级市苏州也需要南京提供“技术支持”。从全国层面来看,江苏高等教育并不弱,但也不是高枕无忧。
除了经费投入与经济水平不匹配之外,应用技术人才短缺、重点产业学科不拔尖让江苏高等教育显得“高不成低不就”。
江苏四成本科层次高校在南京
江苏省教育厅官网信息显示,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68所,其中本科层次高校有78所。在这78所本科层次高校中,南京拥有34所占比超过四成;苏州拥有7所本土院校和2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处于第二梯队;无锡、南通、常州则各有 3 所——不到南京的十分之一。
上面是苏南的情况,总体而言南京一极独大,苏锡常通高校资源与经济体量不甚匹配。苏北的高校情况更为“凄凉”。苏北五市总共有13所本科层次高校,其中徐州有6所,连云港、淮安、盐城各两所2所,宿迁1所。这13所高校名字里有“大学”的共4所,其中3所在徐州,只有1所在连云港,即江苏海洋大学。
高校数量分布不均衡,重点产业学院分布也不均衡。目前,江苏省有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30个,涉及举办高校25所。从建设点区域分布来看,南京14个、常州5个、苏州2个、南通2个、连云港1个、淮阴1个、盐城2个、扬州1个、镇江2个,位于南京的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占比近半,徐州、无锡、泰州、宿迁4个地级市没有入选的省级重点产业学院。
江苏重点产业学院总体上具有明确的产业服务对象,与地方主导产业结合紧密。比如,分布于南京的产业学院主要服务电子、电气与自动、智慧康养等,分布于扬州的学院主要服务数控装备制造,分布于镇江的学院主要服务高端装备。
例外的是苏州,分布于苏州的产业学院主要服务光伏、医药生物,这些与苏州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冶金、纺织、化工和轻工业等主导产业匹配度不够。一方面是苏州工业太强,产业学院跟不上也属正常,另一方面苏州靠近上海,产业技术支撑也可以适用“拿来主义”。想一想改开初期苏州腾飞前的“星期天工程师”现象就可以理解了。
上面的数据显示出苏北省级重点产业学院较少,而且苏北地区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也存在“错置”或者“重置”。部分院校未考虑人才就业滞后性,专业设置趋同、部分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在徐州工程学院、江苏海洋大学、淮阴工学院、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及宿迁学院均有开设,专业人数占比较高,相关行业产值占地区 GDP 总值比例却不足0.5%。
苏南引进大学苏北升级学院
这种不均衡要如何破解?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拿来主义”大行其道。比如,引入外省市高校资源,或者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等地。不过这种情况被逐步叫停,政策窗口期已慢慢关闭——教育部先后两次发文明确“严格控制异地办学”。
省外的高校很难引进了,那引进省内高校的竞争就更加激烈了。以苏州为例,苏州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建设, 加快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发展,支持市属本科高校建设。目前,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启动首批招生——南京在高等教育上对苏州进行扶贫。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正在推进中。
无锡此前整体引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并转设为无锡学院。去年年底,无锡宣布筹建扬州大学无锡校区,并与东南大学加快无锡国际校区建设,申报独立校区。同时无锡还与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 11 家未来技术学院签订共建协议。无锡十四五规划建设“无锡太湖大学”和“无锡苏格兰大学”,并支持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和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建设发展。
常州十四五提出加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和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设,去年开始规划建设南京医科大学常州校区,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主体结构去年年底即已完工,启用指日可待。南通积极推进上海交通大学南通基地建设。泰州提出“支持泰州学院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设立硕士学位点,加快泰州大学筹建”,加快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建设。
苏南引进省内高校如火如荼,苏北相对比较“安静”,这跟当地经济地理、人才吸引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十四五规划中,只有盐城提出加强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建成盐城医学本科高校。在苏北,升级学院为大学,这种自力更生的方式更为“流行”。
目前,江苏有5所以“城市 大学”命名的大学,分别是南京、苏州、常州、南通和扬州大学,苏北还是空白。不过盐城、徐州、淮安都有计划建设“城市 大学”。盐城十四五规划提出“提升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办学水平,积极组建盐城综合性大学”。淮阴工学院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已通过了《高水平淮安大学创建方案》。
按照徐州工学院2018年的“两步走”计划,学校最迟2026年升格,但目前其硕士授予权资格尚未落定,计划如期实现较难。徐州官方则是持续鼓劲,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徐州工程学院创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创建徐州大学。”
对于省内高校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江苏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科学调整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资源配置优先向苏中、苏北倾斜。虽说有政策支撑,但是高校、人才的聚集不是行政手段可以解决的,它与产业经济息息相关。因而,在引进高校合作、本地学院升级的同时,江苏高教洼地可从“聚集创新资源”的层面来推进——这是更高层面的城市竞争。
江苏高等教育“高不成低不就”
“学院”更名“大学”有诸多“硬杠杠”条件,它意味着学校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建设取得突破,也意味着高校核心竞争力、办学质量的提高,是教学科研水平的直观体现。与此同时,更名“大学”对于提升知名度、引进师资、获取生源、争取更多政策资金支持都有帮助。
学院升级“内卷”,不止在江苏。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至少30所高校在更名“大学”进展上有新动态,江浙沪皖鄂闽等省份都有案例。高校资源争夺赛,是对创新资源的渴求,也是对城市能级提升的迫切希望。跟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高教强省相比,江苏整体实力不算差——尤其是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成绩突出,但是“苏大强”也并非没有短板。
教育部数据显示,江苏是拥有普通高等学校最多的省份。从2020年的数据来看,江苏本科招生规模、本科在校生规模仅次于广东、山东、河南,这两项指标在全国的占比均约6%。排名虽然靠前,但是相比二十年前有较大退步。上世纪最后几年,江苏本科招生人数在全国占比超过8%,1999年达到8.99%的顶峰,之后就基本呈下降趋势。
不光学生数量占比下降了,江苏获得的生均财政经费在长三角区域也相对靠后。从高等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来看,十三五期间安徽高等教育年均投入最低,约220亿元;江苏最高,约为503亿元;上海约445亿元。江苏投入虽高但占 GDP比例最低,且学生规模最大,因此生均教育经费较低。江苏是教育大省,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数据显示,江苏高校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低于浙粤沪,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高校学生占比最高的是本科生,但江苏经济发展对于高职高专学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较大,供给数量无法满足该需求;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化农业、生物医药、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是江苏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领域,对比去年泰晤士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江苏入选学科排名相对浙沪都要靠后。从某种程度上讲,江苏高等教育有点“高不成低不就”。对此江苏十四五规划里也有谋划,即推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
从苏南苏北的情况,以及长三角各省市的差异来看,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实属常见。在新的政策背景下,无论是地区间还是高校间合作难度变得更大,处于优势地位的省市或高校往往缺乏合作动力,即使被强行卷入到区域化进程也可能是消极应对。对于苏北、苏中区域城市而言,高校建设非得有政策、资源、组织、平台共同发力,绝非一日之功。
参考资料:
江苏省市统计公报、年鉴、政府工作报告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_李巨银
长三角地区政府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比较研究_刘青
高等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适应性研究_乔琦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