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特点(山中高士晶莹雪)
红楼人物众多,对主要人物,作者喜欢给予一字或一词定评,这一定评,就让人物形象立了起来。
对于双女主之一的薛宝钗,作者给予的定评是“山中高士”,这是个评价非常高的词,说明作者对她赋予了相当高的美誉。
什么是“山中高士”?高士一词,最早出现于《墨子·兼爱下》:“吾闻为高士於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於天下。”后代文人多次引用,形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形容志趣、品行高尚、超脱世俗的人,多指道家人物。
在“高士”之前加一“山中”,即为隐士,《易经.坤卦》中说:“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隐士即为隐居之贤能高士。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宝钗就是一个大隐于市的贤能高士。
何以见得?
道家文化的始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此三宝,正是宝钗所具备的特质,红楼中再找不出第二人。
宝钗之慈:有爱人、护人、劝人之心,是大仁慈。所谓慈,即仁慈、慈悲,这是宝钗最易被人误解的地方,因为作者在给她“山中高士”定评的同时,还说她“无情”。一个无情的人,何来仁慈?
第三十二回,“含耻辱情烈死金钏”,面对跳井自杀的金钏,一条活生生的生命逝去,宝钗说她“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何等冰冷无情,既没为金钏之死掉一滴泪,也没为生命的逝去惋惜,何慈之有?
可是,她却在用无情之语劝慰王夫人之后,提出“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并主动献出自己的新衣裳为金钏妆裹,全无忌讳之心。
这个典型事例,充分说明了宝钗之仁慈,非妇人之仁。
是的,我们普通人对仁慈的理解,其实多是妇人之仁,听到悲惨的故事,即悲从中来,陪着掉几滴眼泪,说几句可怜可惜的话。
这不是老子三宝之慈,因为老子随后说了:“慈固能勇”,因慈而勇敢。掉几滴眼泪,说几句可怜可惜的话,并不值钱,也于事无补,真正的慈是为之去做些什么,而且是勇敢地去做,不是简单地付出,需要勇气。
在敬畏神鬼的年代,谁敢拿自己的衣服去给死人妆裹?所以王夫人问她:“难道你不忌讳?”
是啊,何必呢?陪着掉几滴眼泪不是更容易?世人往往如此,当不需要自己付出时,说得比唱的还好听,形式上比谁都好看,但需要动真格之时,就各种不见行动。
慈者多,勇者少,所以,世人之仁,都是小仁,唯有得道之高士,才能做到“慈固能勇”,因大仁慈所以勇敢地去行动。
正是因为有大仁之勇,宝钗才对身处困境的邢岫烟伸出援助之手。
从亲疏远近来说,宝钗完全没有援助邢岫烟的理由。岫烟是邢夫人的内侄女,贾琏和迎春的表妹,宝钗也是客居身份,保持礼节交往即可,并不影响她的淑女形象。非亲非友无情分,不帮是本分,也符合宝钗与人保持距离的个性。
而且,帮助岫烟这事有风险,一旦被发现,就打脸了邢夫人和贾府,尤其让王熙凤难堪,因为邢夫人把岫烟交给了她。
客居身份的宝钗,不得不考虑这种风险,这种损己利人、对自己只有弊没有利的事要不要做?
事实是宝钗做了,因为她“慈固能勇”,在大仁大爱面前,个人的利弊得失不予考虑,这便是高士的作风。
同样,对宝玉的劝导,对黛玉的提点,都直接打脸贾母在教育上的缺位。“慈固能勇”,在大爱的驱使下,宝钗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勇敢地去做。
宝钗之俭:生活勤俭、言语简约。身为巨富之家的掌门人,宝钗在生活上的勤俭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在养病期间,依然“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莺儿描花样子”,平时更是时常做女红到后半夜。有着这样大的家业,完全可以像宝玉的怡红院一样多买几个丫鬟服侍,但那是贾母的做法。宝钗的俭和贾母的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我们对宝钗的俭,不能仅停留在俭朴之上,而是要看到她的先勤后俭。有过亲力亲为,方知一饭一粥来之不易,所以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所居住的蘅芜院更是“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
值得注意的是,“俭”不等于吝啬,俭是对自己节约,吝啬是对他人小气。宝钗在对自己节俭的同时,对他人却很大方。
为帮湘云完成请客的愿望,她献出了“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这一顿螃蟹宴,花费至少二十两银子。
对孤苦无依的邢岫烟,她“暗中每相体贴接济”。
当了解到黛玉吃燕窝有难处,便承诺由她来供应,当晚即打发婆子“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
当然,能做到这种“俭”的人很多,老子三宝之“俭”也不仅仅指勤俭,还指言语上的简约。
宝钗之所以让人感觉冷,是因为她话不多,没有常人那种嘘寒问暖的客套话。而且,对于不该开口说话的地方,绝对能做到三缄其口,所以王熙凤说她“事不关己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王熙凤是全书中话最多的人,但她的话水分很多,黛玉说她“打花胡俏”,话多是为了讨好贾母王夫人等长辈,却很难从她的话里听到真情。稍微糊涂一点的人,就容易被她的话所蒙蔽。
因此,从王熙凤嘴里说出的宝钗“事不关己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就更显得宝钗简言的可贵:废话说多了,还是废话,只有王熙凤这种自作聪明的人,才把会说漂亮话当成技能。
宝钗当真是“事不关己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吗?
在宝玉对热闹戏提出质疑之时,她告诉他热闹戏里也有好词藻,并随口念出一支《寄生草》。
在惜春面对画大观园的繁重任务不知所措时,她长篇大论地帮惜春理清了条理。
在意识到黛玉读杂书移了性情之时,她从自己儿时的淘气开始娓娓道来,引导黛玉回到正途。
在探春大刀阔斧改革之时,她及时指出改革之弊在于“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
我们会发现,在需要的时候,宝钗的话很多,但没有一句废话,字字珠玑。
这便是老子三宝之“俭”,言语上简约,没有废话,开口必为金句。
生活俭朴易,言语简约难,言语简约不但需要懂得该闭嘴时闭嘴,还能做到该说话时有底蕴做支撑,每句话都有含金量。
宝钗之不敢为天下先:美而不以为美,强而不以为强。如果说“慈”和“俭”都有很多人能做到,那么“不敢为天下先”这一点,就让这些人望而却步。
作为在儒家教育下长大的我们,都以敢为天下先为荣,做什么都要争先争名次。
这一点,在黛玉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包括很多盲目粉黛的读者,总喜欢说黛玉美貌第一、才华第一、在宝玉心中的排序第一等。殊不知,这正是宝钗所不屑做的。
初入贾府,宝钗就以“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和“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在容貌和性格上把黛玉比了下去,但“宝钗却浑然不觉”,根本不在意。
从容貌上来说,钗黛应该不分上下,各有千秋,都具绝世之颜。美人之弊就在于以美为美,时时在意自己的美颜是否长驻。黛玉正有此弊,而且在意到总在担心红颜易逝。
相较之下,宝钗“随分从时”,把美貌当成自然现象,没什么可在意的,因此也不在意它的逝去。“淡极始知花更艳”,自然的就是最美的。
黛玉喜欢争强好胜,正衬托了宝钗的不争。
黛玉自恃才高,喜欢逞口舌之利,比如用春秋字法把刘姥姥比做“母蝗虫”,即为体现了她才高。
在把宝钗当作假想敌的过程中,黛玉尤其喜欢看到宝钗被打击。
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宝钗借“负荆请罪”来敲打宝黛,占了先机。原本她可以乘胜追击,但“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不把人逼入难堪的境地,懂得见好就收,不争一时的输赢,这也是红楼众钗中宝钗所独有的。
对于黛玉把自己当假想敌之事,宝钗心中有数。面对黛玉的步步进逼,她从来不接招。
第三十四回,宝玉被父亲贾政打得半死,宝钗因哥哥薛蟠的胡言乱语气得哭了一夜,黛玉见到她“眼上有哭泣之状”,出言奚落:“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宝钗分明听见林黛玉刻薄他”,并没有回她一言。
第四十二回,因黛玉当众说了西厢中的句子,宝钗刻意把她叫到房里,私下提醒她。这种行为感动了黛玉,也让黛玉彻悟:“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正是黛玉的争强好胜之处:仇敌自己露出破绽,那就痛打落水狗,让她出丑。
宝钗的做法却完全相反,不但不打落水狗,反而把落水狗救上岸来。
正因为宝钗的不争,才让一直想争的黛玉幡然醒悟,转而投向宝钗的怀抱,吐露金兰言,结为金兰契。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因为不争,反而因人魅力而受到拥戴。
争先有什么意义?不过能逞一时之利,却处处树敌,让人生路越走越窄。黛玉正是如此,在贾府处处争先,结果吃燕窝都怕被诅咒。
宝钗“不敢为天下先”,却收获了黛玉这样曾把她当敌人的人的拥戴,因为她有“慈”和“俭”为人格支撑,无仁爱之慈悲心,凭什么拉黛玉上岸?无勤俭简约,怎么拿得出昂贵的燕窝,怎么说得出让黛玉迷途知返的金玉良言?
“慈固能勇,俭固能广,不敢为天下先,固能成器长”,无此三宝,无以成高士;正因为有此三宝,宝钗“山中高士”的美誉,才实至名归。
相关阅读:
《红楼梦》| 薛宝钗的读书论,把宝玉黛玉林如海贾雨村都骂了
红楼百科 | 心理学:不同的父爱,带给了宝钗黛玉不同的心理影响
《红楼梦》|大视角下的滴翠亭事件,偷听到红玉私情的为何是宝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