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崇祯要负主要责任(崇祯帝兢兢业业17年)

历史上对亡国之君的评价一般都是昏庸无能,但是有一个却例外,他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就是这么一位勤政的皇帝,兢兢业业工作17年,为什么明朝最终还是灭亡了呢?

明朝灭亡崇祯要负主要责任(崇祯帝兢兢业业17年)(1)

崇祯帝王的历史画像

天启7年(1627年)明熹宗死后,由于没有子嗣,朱由检受遗命继承皇位,时年十八岁。但是崇祯的运气实在太差了,从登基开始,就无一年风平浪静、五谷丰登,十几年大旱、大水、蝗虫交替发生。乾隆帝认为明之所以亡国,是因为万历、天启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废弛,崇祯继位时,“国事已不可为”。也就是说明朝的灭亡是万历以来荒废朝政、积弱多年,已经不是崇祯可以挽救的了,但从明亡反思,崇祯帝难道真的没有责任?

朝令夕改,朝三暮四的

明朝末年,国家主要面临两大危机,就是粮食不足和国库空虚。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人提出了"因粮""清屯充垧"两项政策。

卢象升原本在自己的管辖区域内率先试行“因粮”这政策,就是按照交税者贫富状况,分别划分赋税。效果非常显著,让崇祯帝非常高兴,立马把这个政策在全国推广起来,然而,这项政策只推行了3年,崇祯帝就等不及效果,就把政策变更为“均输”,就是又打回原状,无论贫富都按统一比例征收粮食,于是,大量无力负担高额赋税的农民们,纷纷参加农民军,国内局势就此失控。

明朝灭亡崇祯要负主要责任(崇祯帝兢兢业业17年)(2)

卢象升抗清

崇祯九年,陕西巡抚孙传庭来到陕西上任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无兵无钱的境地。面对这种困境,他使出了铁腕手段"清屯充饷",就是把军人家庭失去的土地还给他们。孙巡抚按"祖制"本朝太祖时期分给军户们时说了'地不容失一亩,粮不容失一粒。'让豪门官僚们尽快归还霸占的土地,超期不还,军法处置!

在付出了得罪满朝文武的巨大代价后,孙传庭不仅稳定了军心,还额外凑出四十五万两白银的军饷。凭着这样的政策,他让萎靡多年的陕西官兵,终于在粮草充足后焕然一新。在这之后,他就带着这支满血复活的部队,将席卷天下的李自成农民军,一度只打得只剩十八人。让本已经奄奄一息的大明朝,仿佛又看到了那么一丝丝的曙光

遗憾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因为弹劾孙传庭的奏章一封接一封地递上来,崇祯帝下旨将孙传庭逮捕入狱,"清屯充饷"政策也宣告结束。

明朝灭亡崇祯要负主要责任(崇祯帝兢兢业业17年)(3)

生性多疑,刚愎自用

《明史》记载崇祯皇帝“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意思是说崇祯皇帝刚愎自用,性子急躁,意气用事,刻薄寡恩。

据史料记载崇祯这十七年皇帝生涯,内阁大臣换了五十个,总督七个,巡抚杀了十一个,这个就导致了各个官员人人自危,文官不直谏,武官不杀敌,于是让李自成越做越大,甚至威胁到北京城了,加上后金力量努尔哈赤不断的骚扰边境,崇祯帝无人可用就启用了解甲归田的袁崇焕,袁崇焕果然不负厚望,把努尔哈赤打趴了,但是皇太极用了反间计,设计陷害袁崇焕拥兵自重,想要谋反。多疑如崇祯果然相信了,就把袁崇焕召回凌迟处死了。“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明朝灭亡崇祯要负主要责任(崇祯帝兢兢业业17年)(4)

袁崇焕雕塑

崇祯十二年三月,孙传庭因病致耳聋,他上疏请辞保定总督。崇祯认为他在推诿责任,要求他继续练兵,并派御史杨一儁核实(在此之前已让兵部派人核实过一次,但崇祯不信)。杨一儁核实后上奏称孙传庭病情属实,崇祯坚称孙传庭称病“显属欺罔”,并认为杨一儁在包庇他,将孙传庭和杨一儁两人一并革职并逮捕入狱。三年后农民军死灰复燃,崇祯才又想起了他孙传庭。孙传庭出征后,崇祯又开始各种不信任,硬逼着实力不足的孙传庭带着还没怎么训练的新兵出关(潼关)剿灭李闯。最终孙传庭战死,全军覆灭。明朝也丧失了最后的机动力量,“传庭死,而明亡矣”。

优柔寡断,不敢担责

1642年,崇祯终于想通了当时局势,攘外先安内,打算和皇太极议和,当时皇太极的统治并不稳固,也愿意议和的。当时兵部尚书陈新甲就提出暂时与皇太极议和的想法,这正中崇祯下怀,崇祯帝“寻谕新甲密图之,而外廷不知也”。就是崇祯找陈新甲偷偷地去谈议和,千万不能泄露出去,没想到怕啥来啥,一日,从边关发回议和条件的密函,陈新甲看完了,随手放在桌案上,结果家里书童把密函当做塘报,送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一时间无数弹劾的奏章飞到崇祯的案前,群臣都上表说议和是卖国求荣,死要面子的崇祯皇帝不想承认此事经过他的默许,于是决定让陈新甲背这个锅,结果陈新甲被斩首,与满清的和议也随之终止。

1644年正月初三,此时李自成大军还没有打过黄河,大臣李明睿劝谏崇祯皇帝尽快南迁。李明睿说,“内帑不得不发”,意思是花崇祯自己的钱。“勿待临渴而掘井”。此时的崇祯一方面不想出钱,可能也是真的没有钱出不起,另一方面也不想由自己提出离京,二是由大臣们全体劝谏,这样自己不会背上“逃跑”的骂名。但是朝臣们却一致要求崇祯要“君王死社稷”,面对如此形势崇祯皇帝只得将责任推卸给李明睿,同时放弃了这次南迁的想法。

明朝灭亡崇祯要负主要责任(崇祯帝兢兢业业17年)(5)

崇祯帝最大的甩锅是自缢前喊的那句“群臣误我”。

自古有个道理就是用人不疑,然而在朱由检身上都是反着来的,他对大臣极为苛刻,经常是动辄就是斩首。他是疑人不用,用人就疑,然后疑谁就杀谁。1630年,袁崇焕死得不明不白。1638年,孙承宗被困高阳城,随后以身殉国。1642年,洪承畴被俘而降。1643年,孙传庭阵亡。试问这样的领导,怎么会让大臣与他同一条心?试问这样动荡的局势,谁不会人人自保,离心离德?

明朝灭亡崇祯要负主要责任(崇祯帝兢兢业业17年)(6)

崇祯皇帝自缢处

崇祯帝即位时“国事已不可为”,从万历到天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弊政,压垮了明朝的统治架构,内忧外患同时袭来,灭亡是必然的。崇祯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为政“刻薄寡恩”,“急剧失措”,“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看上去尽管像是想要有所作为的“明君”,会做些表面的仁义功夫,实际上却是“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对种种积弊并不真心设法去解决。更加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