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有偏径剑有奇招(剑阁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路有偏径剑有奇招(剑阁直方大不习无不利)(1)

路有偏径剑有奇招(剑阁直方大不习无不利)(2)

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诸葛亮在此架设飞梁阁道,此名距今已近2000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的观念,纵观历史,守卫剑阁的一方,如果不思进取,是从来就守不住的,剑阁之民亦如是。

《雍正剑州志》载:剑门关“其地属坤”,《周易·坤卦》的爻辞就是“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简而言之,一个有作为的人,要像大地一样具有“平直、方正、辽阔”的胸怀,才能“以厚德载物”,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剑阁历史上涌现的本土风云人物,诚如今天在剑门关岩壁旁那则“直方大”石刻般的内涵和格局。

1

直:帝师黄文叔

南宋绍熙五年(1194)九月的一天,朝堂之上鸦雀无声,只剩下刚登基不久的宁宗皇帝赵扩一个人长时间抽泣。因为三朝元老、礼部尚书、皇帝老师黄裳病逝,让大臣们不敢多发一言。

黄裳字文叔,来自隆庆府,在南宋时,这里可是个货真价实的大城市。宋高宗赵构因无亲子,封养子赵昚为普安郡王,藩邸就在普安(今剑阁普安镇)。赵昚登基后,普安也顺理成章升为“隆庆府”,享受特殊政治地位。隆庆府出来的人,也容易被人议论是靠才学还是关系。

但少有人非议黄裳的本事,不管是在通江县尉擒捕盗贼,还是在兴元府录事参军治理刑狱,黄裳都能游刃有余。当然,更关键的是,他那篇关于蜀中兵民大计的召对,很合孝宗皇帝的胃口。

可是黄裳的命却不好,刚中进士就丧父,任县尉时妻子病逝、小儿夭折,升太常博士后母亲又亡故。一系列打击,让他大约在44岁的时候就开始成为药罐子,太医们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黄大人操心政事,熬夜太多。

这要从黄裳出任嘉王府翊善说起。嘉王是赵扩登基之前的封号,翊善就是亲王老师的意思。历史上对宁宗赵扩的评价很有意思,归结到一点,就是生性淳朴,智商平庸。要教好这样的“学渣”,黄裳自是呕心沥血。

他花了一年多时间,画了太极图、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等八幅图进献,果然让赵扩的学业有了点突飞猛进的效果,光宗皇帝很是开心,就想给他点赏赐。黄裳却大方推辞:臣不及朱熹,熹学问四十年,若召置府寮,宜有裨益。这才有朱熹后来的奉诏入朝。

不过,要在历史上以精神失常著称的光宗手下做事是不容易的。黄裳除了教导赵扩,还要担负起给事中、中书舍人等一系列岗位的重任。他在给事中任上一个月,所封还驳回的奏折不下十条。就连权臣韩侂胄派任官,黄裳也经常会据理相抗。竭虑尽智,呕心沥血,让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终于没能熬过新皇登基的头一年,享年49岁,真是天妒英才。

黄裳对于剑阁的意义,并不在于礼部尚书这一职位的荣耀,而是立德修身的影响。宋朝本来就有“三教并用,尤重儒学”的文化政策,地方热衷办书院。在为父丁忧期间,身为二甲进士的他成为隆庆府一带的学子竞相投拜的名师。受其影响,这方土地上求学读书之风盛行,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当时仅隆庆府普成县的进士就有12人。

为了纪念黄裳,隆庆府太守赵大全修葺“明善堂”和黄裳祠庙,后者又名兼山(黄赏的号)书院,自此成为剑阁的文化中心,历代文人经过都会前往拜谒。直到清末,每年二月黄裳诞辰,县官都要带头祭奠。

2

方:监察赵剑门

和黄裳不同,明朝的赵炳然出自官宦世家,先祖赵君辅还是赵匡胤第十一世孙。赵家和黄家其实有不少渊源,徽宗时,被外放剑州的赵君辅因元祐党案牵连,被贬为庶民,黄裳就是其次子赵致中的学生。

赵氏在剑州扎根繁衍的几百年里,家族不断得到充实,先后涌现了11进士、30举人,赵炳然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政才得以施展,是从江西新喻知县开始的,正因政绩卓著,很快擢升为贵州道监察御史。

自此,赵炳然踏上了监察御史这条道路,十年间共巡按贵州、河南、顺天、云南、江西、浙江等省。

嘉靖二十一年(1542),鞑靼部落血洗山西,“杀戮男女二十余万”,宣大、山西两任总督樊继祖、史道却谎报军情,从中牟利,腐败成风。此时的河南道监察御史赵炳然接到嘉靖皇帝指派,跨省进行调查。

赵炳然马不停蹄,召集数十人逐一核对兵员数量与兵饷收支,一有问题就突击审讯,陆续挖出了涉及177人的窝案,震动朝野,由此得到嘉靖皇帝的赏识,旋即调任顺天府巡按,监察京师百官。

赵炳然被发现具有军事才能,也许是一次偶然。嘉靖三十一年(1552),云南元江士官那鉴勾结越南武文渊叛乱,刚好巡按至此的赵炳然奉旨平叛,大获全胜。回师途中,与被流放的状元杨慎(杨升庵)相遇。杨慎挥毫写下《赠赵剑门侍御炳然》:穷海炎荒想震霆,倚天长剑试新刑。乾坤剩有埋轮地,烟雾难迷执法星。

和杨状元的相逢,激发了赵炳然的思乡之情。他本来就是一个有强烈的故乡情结的人,不然就不会自号“剑门”了。三次回乡丁忧,屡为赵氏“大学堂”的弟子讲学。回乡养病之时,和地方官一起筹划,重建了剑州城墙。

但杨慎并未料到,赵炳然的舞台不止于此,接下来还有抗击倭寇和守卫北疆的华章。此时,老赵的下一个战场就是浙闽救火,协助戚继光剿灭倭寇。《明史》记载,前任总督胡宗宪用尽民力,财力匮乏。赵炳然表率部下,悉改旧制,奏减军需的一半。在他升任右都察御史、加兵部尚书被召回京城时,当地百姓焚香送行,并将他的画像敬在神龛上供奉。

不过,明朝的兵部尚书不好当是出了名的。除了皇帝信任,还得内阁首肯,户部工部的支持,更少不了协调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的关系。稍有不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赵炳然的前任就是遭弹劾罢免的。

嘉靖中后期,朝政由严嵩把持,局势已然坏到了极点,加上多年军旅生涯落下的顽疾,让赵炳然心生倦意。隆庆元年(1567),他终于告病还乡,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两年。等到新帝急召他入朝担任兵部尚书、掌南都察院事的圣旨到达剑阁时,已是他病逝三天之后了。

3

大:翰林李申夫

在整个清朝,剑阁只有3人中进士,从数量上看,比起前朝大大不足。不过有李榕这样的精彩人物登场,似乎又可以弥补这种遗憾。

李榕之于剑阁,乃至周边江油、平武等地的影响,可谓巨大。即便在今日,大多数当地人也不会轻易直呼李榕这两个字,更多是李夫子或者李翰林,或叫一声李申夫(李榕的号)。

咸丰八年(1858)十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围攻湘军。曾国藩在进退两难之际,申奏增兵添将,同时保荐李榕前往江浙办理营务。作为曾国藩最得意的门生之一,李榕运筹帷幄,执掌“钧”字营,屡立奇功,三年后,累功升湖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

路有偏径剑有奇招(剑阁直方大不习无不利)(3)

李榕与下属约法三章,包括严格管束家人,下乡要轻骑简从,民间捐税不得随意乱涨、滥涨等。

《清稗类钞》记载,李榕在湖南任上,发现捐输局名为“勤捐济饷”,实则敲诈勒索老百姓。李榕将捐输局全部撤去,明令“豁免下户,着重上户,使不得巧避”。这些措施,自然引起既得利益者的猛烈反对,最终结果是削官返乡。

有意思的是,李榕返乡路上,船过襄阳,河风突起,左右大惧。原来过去官船出行,总会装载大小金银压舱。但李榕回乡,船上仅有衣物书籍而已,俱是太轻。李榕从容出舱,找到两块形状相似的巨大顽石,让人抬入舱内,此后一直平稳向前。

李榕如此高开低走,让不少人大呼遗憾。曾国藩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李榕的清孤自傲上,他曾亲书“温恭朝夕”四字并跋相赠,意思是要多些圆融。当年,直戆的李榕与圆通人李鸿章相处,就常有傲睨之态。

李榕似乎也同意这种观点。在他返乡诗作里面,仍可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的壮志。一开始,李榕并不与地方官往来,登高垂钓,调养心境,内心却寄望有东山再起的一天。直到李鸿章逐渐权倾朝野,才彻底断了这个念头。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榕阅历四十余年,深感近日世情浅薄,从善如登天之难,为恶如流水之易……”

真正让李榕灰心丧气的是另一件事,他在自己的《十三峰书屋全集》中有过记录。说的是当时有一种“查牌”差役七八人,四散于乡。他们所到之处,市镇街坊必须为他们安排酒食、盘缠。一旦遇到酗酒赌博或偷鸡摸狗的,这些人立刻窜上将人捆走,再根据贫富程度狠狠地敲诈一笔,但从来没有把人真正关进牢里过。李榕感慨:“天下衙门如此,为何恨洪秀全哉。”

此时李榕的观念也有了根本转变,从门人孙阖如从京来信谈想用钱捐官时,他的态度就可见一斑。他信中是这样说的:“无路走的人捐得官,无顾惜的人捐得官,无本领的人捐得官,此三者不如做一个无拘无束的大百姓。请深思之。”

湖南名士王壬秋在《湘军志》一书里,直言湘军将领大都发了战争财,但李榕也许是个例外。至少,李榕从不讳言自己缺钱。62岁时,曾有人邀请他到成都主讲锦江书院,他就因往返耗费所剩不足以养家而谢绝。

从罢官回乡至病逝的近二十年里,李榕几乎一直在兼山书院、匡山书院、登龙书院等处担任教职,此时的他,隐隐和南宋的黄裳、明朝的赵炳然连在了一起。百年之后,剑阁先贤祠中也自然有他一块牌位,受人敬仰。

路有偏径剑有奇招(剑阁直方大不习无不利)(4)

路有偏径剑有奇招(剑阁直方大不习无不利)(5)

路有偏径剑有奇招(剑阁直方大不习无不利)(6)

廉政瞭望——中国最精致的反腐败新媒体

微信ID:lzlwzz

路有偏径剑有奇招(剑阁直方大不习无不利)(7)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