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24节气之大暑(节气与诗乙未六月大暑)

时令24节气之大暑(节气与诗乙未六月大暑)(1)

庚子年,癸未月,丙寅日,大暑!(2020年7月22日)


乙未六月大暑

【宋】方回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在我须无欲,于斯患不能。又应当闵雨,谁识始藏冰。人力回元造,生生实所凭。

一、关键词注释

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

闵雨:大雨,古代也指国君怜念施恩泽于民。

患:担忧,忧虑。

藏冰:古人的防暑之举,把冬季的天然冰块储藏起来,待来年暑天使用。

回:改变。

元造:造化,上天。亦借指天子或朝廷。

生生:养生;生活。


二、古诗释义

如果把一年平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不完美,但对于居住在杭州的我来说,炎热的夏天是最难以忍受的。有人说心静无欲自然凉,但是这怎么可能,我甚至还需要提防随时会出现的倾盆大雨带来的麻烦,哪里还能想起有卖冰的。要相信人的力量是能改变上天的,正是凭借这才能好好活下去。

时令24节气之大暑(节气与诗乙未六月大暑)(2)


三、诗人简介

方回(1227~1305),宋末元初诗人、诗论家。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字万里,别号虚谷。宋景定年间(宋理宗赵昀的第八个年号)中进士,出任严州知府。在降元以后,被授为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在杭州、歙县一带辗转。晚年的方回主要在南宋的旧都杭州度过,他在这里没有自己的房子,依靠给人写文章、卖字换钱租房度日。

在寄居杭州的日子里,方回把他的精力都放在编撰诗文上了,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 共49卷。

时令24节气之大暑(节气与诗乙未六月大暑)(3)


四、品读参考

这首诗是方回在元代元贞元年(1295)的大暑节气写下的。这个时候的方回已经六十八岁了,他的身体日渐衰弱,而这个闷热的大暑节气更让他觉得十分难熬,可想而知,他当时的心情该有多么糟糕了。《乙未六月大暑》这首诗正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时令24节气之大暑(节气与诗乙未六月大暑)(4)

纵观方回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诗人并不是什么大人物,除了留下了几本诗集,历史上关于他的笔墨就不多了。政治上更是背着“卖国贼”的名声,史书上寥寥几句的评价也只是,这个人的人品不太好,“没有节操”。这个评价可谓是相当刻薄了,特别是在对士子文人的“节操”要求甚高的古代,方回定是被人唾弃的了。他晚年凄凉的境遇似乎也就是“理所应当”了。

时令24节气之大暑(节气与诗乙未六月大暑)(5)

文学史上,方回被称为“江西诗派殿军”,他的文学修养很好,只可惜生不逢时。他出生在南宋末年,凭借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宋景定年间考中了进士,接着就出任了严州知府的职务。能够主政一方,这可以算是仕途上一个很好的开始了。毕竟在富饶的江浙地区,在地方上随便就能做出点政绩,高升指日可待了。可惜,这个时候的南宋已经迎来了它的“末日”。1276年,元朝军队兵临杭州城下,朝廷发出了投降的诏书。作为当地行政长官的方回在元朝军队到来的时候,并没有组织军队,誓与严州共存亡,而是直接打开城门,投降了。一句“奉诏降元”只能成为他“不抵抗”的遮羞布,明白人都知道:方回的名声毁了,哪怕他再有才华,没了好名声的方回在官场上寸步难行。

时令24节气之大暑(节气与诗乙未六月大暑)(6)

被迫离开严州的方回以后无处可去,四处辗转,遭人嫌弃,只好把杭州作为最终的落脚点。身在杭州的方回自知仕途无望,不知是对自己“奉诏降元”行为的悔悟,亦或是他确确实实热爱着文学,方回轰轰烈烈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开始着手进行唐宋诗歌文献整理工作。在此期间,方回与各类市井小人打交道,为各色人等写序、写对联维持生活,想来对于一个“士子”,这段生活定是十分屈辱的吧。更屈辱的是人们拿他“奉诏降元”的行为来调侃,无奈的他也曾为自己辩解说是为了保全一方百姓的性命:“失身亡国非无痛,保士全民尚可矜。”,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

时令24节气之大暑(节气与诗乙未六月大暑)(7)

1279年,随着南宋最后一位皇帝的死亡,南宋彻底灭亡了。1295年,方回编写的诗歌总集已经完成。方回终究是做了点什么,让他不至于在史书上只留下了骂名。这年闷热的大暑,方回留下的“人力回元造,生生实所凭。”也就是他真实心境的写照了:只要努把力,世界总能改变的!

时令24节气之大暑(节气与诗乙未六月大暑)(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