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熄灯一小时可以不参与吗(聚焦熄灯一小时)
撰文:蔡星卓
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夜晚来临,意味着地球上的一些人们又准备迎接一小时的黑暗时光了。这个名为“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的全球性活动,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全球性节能活动,提倡于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当地时间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户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以此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展开。
第13次熄灯
2019年,熄灯仪式时间定为3月30日晚上8时30分,届时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将通过自发熄灯一小时,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2019年的“地球一小时”将是第13次熄灯活动。熄灯之后,人们可以做什么?针对2019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WWF的官网列举了七种建议,其中包括燃烧一些卡路里、城市徒步、在黑暗中创作艺术、和家人来顿烛光晚餐、观赏星空等。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中,WWF全球所有办公室将共享同一个主题——与自然共生(Connect to Earth)。他们希望通过这一全球活动,让世界各地的人们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考验,以及激发人们采取行动,努力修复生物多样性。此次活动的另一目的是为2020年由中国主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提前预热。
然而,全球范围内,对于“地球一小时”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这种提醒人们思考能源问题的方式,是否真的达到了它预想的效果?作为一年只维持一个小时的活动,WWF并没有跟踪“地球一小时”活动本身对能源消耗和排放的影响。然而事实上,在有很多人参与活动的地方,排放甚至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小幅上升——当化石燃料发电厂被迫快速增加或减少发电量时,它们也会产生更多的排放,就像汽车在快速加速和减速时比保持恒定速度时燃烧更多汽油一样。每个人都在地球一小时结束时把灯重新打开,这意味着一些煤炭和天然气发电厂将不得不迅速加倍努力,以满足突然增加的需求。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会产生比他们本来会产生的更多的排放。虽然这样排放的短期增长也并不会对地球命运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这样的结果有可能导致一些人怀疑他们自身的行动是否真的可以有效改变能源使用。
另一种质疑的声音,是一些人认为,“地球一小时”是一种对舒适、便利、安全的现代生活的拒绝,它试图证明19世纪第一座发电厂建成之前,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地球一小时”似乎给了一些人十分简单的暗示——似乎只要生活中他们有时关掉一些灯,一切都会得到解决。
关掉灯,一切就会好吗?
“地球一小时”的活动每年持续一个小时,但是否生活中人们仿照这样的模式关掉一些灯,或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举动,就真的可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否是应对能源问题的最佳方式?
麻省理工学院(MIT)200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给出了一种答案。从和尚、无家可归者到千万富翁、参议员,研究人员比较了美国人18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研究表明,所有的生活方式都没有导致能量需求低于120gj(1997年),而这个数字,仅仅是美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却几乎是当年全球平均能源使用量(64gj)的两倍。同时,研究指出,普通美国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无法达到这个能源需求的最低限度(120gj),而且通过自愿改变支出模式,美国人民可能减少能源使用的幅度似乎有限。
在发表在赫芬顿邮报中的一篇文章中,美国科学记者玛吉·科尔斯-贝克(Maggie Koerth-Baker)认为,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如果把个人使用的能源加入共享的系统之中——公路、学校、军队等等,则即使生活方式最简朴的美国人,也难以避免相对于全球平均能源的高消耗。“问题不在于个人选择。问题是我们共享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常常限制我们的能源选择,鼓励浪费能源而不是节约能源。”玛吉认为,相比之下,欧洲人消耗更少的能源,是因为他们共享的系统允许他们做到这一点,与个人的思考和决策无关。“解决能源问题的办法不是从个人关掉家里的灯开始的。它们从公共政策开始——唯一能够真正改变基础设施和共享系统运作方式的力量。”从这一视角来看,“地球一小时”的活动越是鼓励人们把对能源环境的改变看成是一种个人选择,则有可能越难实现真正的改变。
面对气候变化,艺术家在做什么?
在诸多为气候变化问题所努力的人之中,有些人则相信艺术可以带来真正的改变。
面对气候变化与人类生存环境的议题,艺术家们也积极地做出了反应。瑞典艺术家组合马慈·贝格特(Mats Bigert)和拉瑟·贝格斯特姆(Lars Bergström)(简称B&B)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以气候问题为艺术创作的关注点,将创作的重点放在人类、自然和技术之间的交界处。诸如二人的作品《冰冻》,即是二人用艺术调查科学的范例。作品是围绕瑞典最高山峰Kebnekaise进行的地质工程。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瑞典最高峰Kebnekaise山顶上40米厚的冰川在以每年一米的速度融化着。由冰川组成的南部山峰由于气候变暖已经融化超过25米,这样的全球变暖的趋势,威胁着这座瑞典的最高山峰的峰值。为挽救这种负面的发展,B&B制作了一个500平方米的救护毯,在2015年夏天遮盖在峰顶。这是一个为了能阻止冰川融化的尝试行为。
大卫·巴克兰(David Buckland)的作品系列《冰语》(Ice Texts)则鼓励人们的影响和气候之间的对话。关于气候变化影响的引人注目的信息被投射到冰山和冰川壁上,然后被拍摄下来。“气候变化是现实。这是一个由我们所有人引起的文化、社会和经济问题,必须超越科学争论……北极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激励我们的地方,一个促使我们直面我们将要失去的东西的地方。”
米高·孔德(Michel Comte)则通过大型雕塑、摄影、视频装置和投影研究自然景观,强调了其变化的快速过程、海平面上升以及对我们生存至关重要的剩余冰原的减少。这位艺术家以其肖像作品闻名,十多年前,他停止了大部分商业创作,专注于与环境和社会事业相关的艺术实践。作为一名登山爱好者,孔德在过去30年里一直在描绘世界各地的冰川。
如这些艺术家一样,还有数不清的摄影师和艺术从业者纷纷将自己的创作领域转向关注人为造成的自然变化。他们所相信的,正如孔德所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折点,我们有可能利用新的技术和知识做出真正的改善。”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今年的地球一小时,你准备如何度过?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视觉中国、东方IC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