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对国学体系的评价(国学新典范大雅)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
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
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
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第一阕: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1、崧高维岳,骏极于天:那称为山岳的,都是既嵩又高,峻峭的顶点与天同高。
崧(sōng):同“嵩(sōng)”,山高大的,形容词。
高:高耸的,形容词。
崧高:形容词近义词连用,构成复合形容词,这种复合形容词的语义,就是这两个形容词语义重合部分的叠加,这种构词法也是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形容词构成方式。
岳:最高大最受尊重的山,中国自古有四岳,东岳岱山(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维:这个“维”是助名词,助名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类虚词,其作用是置于名词之前,用来加强名词的语气和气势。因为古汉语都是单字表达,尤其是名词,基本都是单字使用,而单字使用必定在气势上不够凌厉,有时为了强调和加强其后名词的分量感,于是就会使用助名词来增加名词的气势。传统解释认为这种词是发语词,这种解释并没有解释清楚这种词的使用目的和作用,为什么有时候使用它,有时候又不使用?究竟什么时候需要使用?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发语词都无法解释,所以,是为无用的解释。此外,这个“维”还有可能是系动词,“是”的意思,崧高维岳:即,岳维嵩高,是主系表句型(主语 系动词 表语)的倒装形式(表语 系动词 主语),但是,这句是与下一句“维岳降神”相对应的,在“维岳降神”这一句中,这个“维”字就是典型的助名词,而不可能是系动词了。这句之所以说“崧高维岳”,而没有说“维岳嵩高”,是为了避免与下一句的“维岳降神”在句式上相重复而做出的句式调整。
崧高维岳:即,维岳崧高,这是一个省略了系动词的主系表句型,主语是“维岳”,表语是“崧高”。
骏:高而陡峭的,形容词。
极:顶点、最高点。
于:至、到达,动词。
骏极于天:主语 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
2、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就是那高高的山岳降下了神明,并养育出了仲山甫和申伯。
维:助名词,用于名词前,加强肯定语气。
生:生育、养育,动词。
甫:从《烝民》来看,指的就是仲山甫。
申:指申伯,其封地在今河南南阳北。
维岳降神:主语 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
生申及甫:动词 宾语的动宾结构,省略的主语是上一句中的“神”。
3、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就是这位申伯及仲山甫,他们是大周的骨干栋梁。
维(申及甫):助名词,用于加强“申及甫”的气势和分量。
维(周之翰):这个“维”是系动词,意思是“是”。维周之翰=是周之翰。
翰(gàn):通“幹(干)”,骨干、栋梁,名词。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整体是一个“主语 系动词 表语”的主系表句型,主语是“维申及甫”,系动词是“维”,表语是“周之翰”。
4、四国于蕃,四方于宣:(申伯及仲山甫)捍卫着天下诸侯们,并向天下四方传达着周王的诏命。
四国:四方之国,指西周各诸侯国。
于:介词,相当于on,“于 动词”表示正在从事…。
蕃:即“藩”,藩屏、捍卫,及物动词。
四国于蕃:即,于蕃四国,“蕃”是动词,“四国”是宾语,正在捍卫着天下诸侯们。省略的主语是上一句的主语“维申及甫”。
四方:天下四方、全天下。
宣:宣传、传达(周王的诏命),不及物动词。
四方于宣:即,宣于四方,向天下四方传达着周王的诏命。省略的主语也是上一句的主语“维申及甫”。
第二阕: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1、亹亹申伯,王缵之事:勤勉的申伯,(一直都在努力地)从事辅佐周王之事。
亹(wěi):勤勉的、勤奋的,形容词。
亹亹:形容词叠字使用,用以加深单个形容词的语义。
缵:通“赞”,辅佐、佐助,动词。
王缵之事:即,缵王之事,辅佐周王之事,至于为什么要说“王缵”,而不是“缵王”,应该是为了突出强调“王”,而且,在极其注重宗法制这种等级秩序的西周社会,把“王”放在宾语的位置也不太妥。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整体是一个主语 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主语是“亹亹申伯”,动词是“缵”,宾语是“王之事”。
2、于邑于谢,南国是式:前往谢邑,就任谢国,一定要为南方各诸国做个好榜样。
于:在,介词。邑:城邑,指谢邑、谢城。
谢:谢地、谢国,申伯此次封地的地名,据说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乡东谢营村。
南国:南方诸附庸国,南方各小诸侯国。
是:助动词,加强肯定语气,一定要。
式:示范、作为榜样,动词。
南国是式:即,式是南国,式南国,“宾语 是 动词”的“是字句”结构,这种句式是用来强调后面的动词,一定要给南方各诸侯国做个好示范(好榜样)。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省略的主语都是上一句的主语“亹亹申伯”。
3、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周王命令召伯说:“确定申伯的宅第,(让申伯)登临南方之邦,世世代代地保有其功业”。
命:命令,动词。
召伯:即,姬奭,又称召虎,或召伯虎,亦称召穆公,周宣王大臣。
定:确定、测定,动词,指测定方位,以造宫室。
宅:住所、住处,名词。
登:登临,动词。是:助动词。
登是南邦:即,南邦是登,登南邦,“动词 是 宾语”的“是字句”结构形式,这种句式是用来强调后面的名词宾语,加强宾语名词的语气。
世:世世代代地、永远地,副词。
执:执受、守持,动词。功:功绩、功业,名词。
王命召伯:主语 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定申伯之宅:动词 宾语的结构,省略的主语是“召伯”。登是南邦:动词 宾语的结构,省略的主语是“申伯”。世执其功:动词 宾语的结构,省略的主语是“申伯”。
第三阕: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1、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周王命令申伯说:“一定要为南方各诸国做个好榜样,依靠谢地之人,来筑造你的城墙。”
式是南邦:即,南邦是式,和上阕中的“南国是式”是完全相同的语义,只不过变换了一种句式结构,从“宾语 是 动词”的“是字句”结构,转换成了“动词 是 宾语”的“是字句”结构形式。
因:依靠、凭借,动词。是:助动词。
因是谢人:即,谢人是因,因谢人,依靠谢地之人,“动词 是 宾语”的是字句结构。
以:助动词,表目的。作:建造、建筑,动词。庸:通“墉”,城墙,名词。
2、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周王命令召伯说:“整治申伯的疆土和农田。”
彻:整治、开发、垦治,动词。
土:疆土、国土,名词。田:农田,名词。
3、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周王命令申伯的傅御说:“把申伯的家人迁至谢地。”
傅御:辅佐周王或诸侯治事之官,此处应指申伯家的家臣之长,相当于诸侯国的丞相。
迁:迁居、徙居,动词。私人:指申伯的家人。
第四阕: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1、申伯之功,召伯是营:申伯的宫室城墙等工事,都是召伯率众营造的。
之:表示前后两个名词之间的所属关系,相当于英语中的名词属格结构,或者是相当于介词of。
功:土木营造之事,名词。
是:助动词。营:营造、建造,动词。
召伯是营:即,召伯营,“主语 是 动词”的“是字句”句式结构,名词和动词之间是主语和动词的关系。它们的宾语是上一句“申伯之功”,也就是说,这一句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型。
2、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申伯的城墙非常厚实,寝和庙都已经建成,建成之后非常壮丽美好。
有:系动词,意思是“是”。
俶(chù):厚实的、厚重的,形容词。
其:申伯,代词。城:城墙,名词。
有俶其城:即,其城有俶,申伯的城墙非常厚实。这是一个“系动词 表语 主语”的主系表倒装的句型结构。
寝庙:周代宫室建筑有庙和寝两部分,合称寝庙。寝,是人居住的地方。庙,是祭祀祖先之灵的地方。
既:助动词,表示完成,相当于have。
成:完成、建成,动词。
寝庙既成:这是一个主语 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
藐:古同“邈”,卓越的、优质的,形容词。
藐藐:美好的、壮丽的,叠字形容词。
既成藐藐:“既成”指的“寝庙既成”,这里其实是在用“既成”,代指“既成”之后的“寝庙”,也就是说,这句的主语其实是“既成的寝庙”,“藐藐”是形容词做表语,中间省略了系动词。
3、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周王赐给了申伯:跃跃欲试的四匹公马,它们的胸前佩戴有光泽鲜艳的革带及缨饰。
锡:通“赐”,赏赐、赐予,双宾语及物动词。
牡:公马,名词。
蹻(qiáo):举足行高,动词。
蹻蹻:(马匹)不断举足行高的,动词叠用为形容词,这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词性转换方式。
钩膺:马颔及胸上的革带,以及下垂缨饰。
濯(zhuó):鲜艳的、光泽鲜亮的,形容词。
王锡申伯:这是一个主语 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四牡蹻蹻:这是省略了系动词的一个主系表句型结构。钩膺濯濯:这也是省略了系动词的一个主系表句型结构。
第五阕: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1、王遣申伯:路车乘马。周王赠送给申伯:大辂车一辆,驾车的良马四匹。
遣:遣送、赠送,动词。
路:同“辂(lù)”,王侯专用的大车。
乘(shèng)马:四匹马。四马一车为一乘。
2、我图尔居,莫如南土:我反复考察了你现在居所(封地),真不如南方之地。
图:反复考虑、思量,动词。
莫:否定副词,不。
如:比得上,动词。
我图尔居:这是一个主语 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
莫如南土:这是一个省略了主语的主语 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被省略的主语就是上一句的宾语“尔居”。
3、锡尔介圭,以作尔宝:赐给你大玠和玉圭,作为你的珍宝。
介:亦作“玠”,大的,形容词。
圭:玉圭,诸侯执此以朝见周王。
以:助动词,表目的。作:作为,动词。
宝:珍宝,名词。
锡尔介圭:这是省略的主语的“主语 动词 宾语1 宾语2”的主动双宾句型结构,省略的主语是“我”,也就是周宣王。
以作尔宝:这句是省略的主语的主语 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结构,被省略的主语就是上一句的宾语“介圭”。
4、往近王舅,南土是保:希望王舅一定要看守住南方疆土。
往:同“望”,希望,动词。近:希冀、希求,动词。
王舅:指申伯,因是周宣王之舅,所以称之为王舅。
是:助动词,一定要。保:看守住、保有,动词。
南土是保:即,保是南土,保南土,一定要把南国王土保守住,这句是“宾语 是 动词”的“是字句”句式。
第六阕: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1、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即将远行(奔赴谢地),周王在郿地设酒食给他饯行。
信:应通“言”,助动词,表示进行。
迈:远行,动词。
饯(jiàn):设酒食送行、饯行,不及物动词。
于:在,介词。
郿(méi):古地名,在今陕西眉县。谢地在郿之东南,故宣王为申伯在岐周之郊郿地饯行。
申伯信迈:这个句子是“主语 不及物动词”构成的主动句型。
王饯于郿:这个句子也是“主语 不及物动词”构成的主动句型,其后有“于郿”这个介词词组做地点状语。
2、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申伯返回南方封国,真诚地归向谢地。
还:返回、回到,动词。因为申伯新封地在河南南阳,所以说“还南”。
诚:真心地、诚意地,副词。
归:归向、趋向,动词。
谢于诚归:即,诚归于谢,申伯真诚地归向谢地。
3、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周王命令召伯说:“整治申伯的疆土和田界,为其储备粮食,一定要加快他的行进。”
土:疆土、国土,名词。疆:田界,名词。
峙(zhì):储备,动词。粻(zhāng):米粮、粮食,名词。
式:助动词,一定要。遄(chuán):加快、加速,动词。
其:申伯,代词。行:行进、行走,名词。
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这三个句子都是省略了主语的“主语 动词 宾语”的主动宾句型,省略的主语是“召伯”,而且,这三个句子都是表示命令的祈使语气,相当于英语中以动词原形开头的祈使句。
第七阕: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1、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申伯风度翩翩地抵达了谢地,跟随着他的是众多的步兵和车卒。
番(piān):通“翩”,(举止)潇洒的、有风度的,形容词。
既:助动词,已经,表示完成。这句话说明,尹吉甫应该是护送申伯一直到达谢地的。
入:进入,动词。
于:介词,其实,“入”本身是及物动词,此处其实是不需要使用介词“于”的,而之所以使用了,目的是用来凑字数,凑足四字句。
徒:步行之士兵,名词。御:御车之士兵,名词。
啴(tǎn):众多的、盛多的,形容词。
2、周邦咸喜,戎有良翰:周边的大小邦国都非常欣喜,你们有了一个优秀的捍卫者。
周邦:周之各邦国,指申国周边的众附庸国。
咸:普遍都、全都,副词。喜:高兴的、喜悦的,形容词。
戎:你们,代词。有:拥有,动词。良:优秀的,形容词。
翰:通“幹”(gàn),骨干、维护者,名词。
3、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显赫的申伯是周王的大舅,文臣武将都应当效法他。
不(pī):通“丕”,很、非常,副词。
显:显赫的、显达的,形容词。
元:第一的、居首位的,形容词。
元舅:长舅。王之元舅,周王的大舅。
是:助动词,应当、一定要。
宪:效法,不及物动词。
文武是宪:“主语 是 动词”的是字句结构。
第八阕: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1、申伯之德,柔惠且直:申伯的品德,温和、仁爱且正直。省略了系动词的主系表句型,主语是“申伯之德”,表语是“柔惠且直”。
德:品德、秉性,名词。
柔:温和的,形容词。
惠:仁爱的,形容词。
且:并列连词,相当于and。
直:端正的、正直的,形容词。
2、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安抚此地的众多邦国,闻名于天下众诸侯国。
揉:同“柔”,安抚、使顺服,单宾语及物动词。
闻:闻名、有名,不及物动词。
揉此万邦:省略了主语的“主语 动词 宾语”的句型结构,省略的主语是“申伯”,动词是“揉”,宾语是“此万邦”。
闻于四国:省略了主语的“主语 不及物动词”的句型结构,省略的主语是“申伯”,动词是“闻”,“于四国”是介词词组做句子的地点状语。翻译成英语大致就是:heard by all the states。
3、吉甫作诵,其诗孔硕:我尹吉甫赋写了这首颂诗,这首诗我写的非常华丽。
吉甫:尹吉甫,姞姓,兮氏,名甲,尹国的国君,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
作:制作、赋写,动词。
诵:曼声长吟的歌,相当于“咏”,指的是“诗 风”,也就是歌词和曲调的合体。
诗:诗歌、诗篇,也就是歌词,具体指的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崧高》这首诗。
孔:很、非常,副词。
硕:硕丽的、华美的、有力的,形容词。
吉甫作诵:这个句子是“主语 动词 宾语”的句型结构。
其诗孔硕:这个句子是省略了系动词的主系表的句型结构,主语是“其诗”,表语是“孔硕”。
4、其风肆好,以赠申伯:诗的曲风非常优美,用以赠送申伯。
风:曲调,名词。
肆:极其、非常,副词。
好:优美的,形容词。
其风肆好:这个句子是省略了系动词的主系表的句型结构,主语是“其风”,表语是“肆好”。
以赠申伯:这个句子是省略了主语的“主语 动词 宾语”的句型结构,省略的主语就是这首诗的作者“吉甫”。
解曰:本诗是尹吉甫在护送申伯至谢地,返回镐京之前作成,并赠送给申伯的,虽然这是个人赋诗,但是,其整体风格是制诗风格,写这首诗既是其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为政治而服务的。
这首诗发生的确切年代,在《竹书纪年》里有明确记载:“宣王七年(前821年),王赐申伯命”。从整篇的结构上看,这首诗有着明确的线索和顺序。全诗八阕,首阕述说申伯和西周另一位大臣仲山甫的降生之异,总叙申伯在周朝的地位和在诸侯中的作用。次阕叙周王派召伯去谢地相定申伯之宅。三阕分述宣王对申伯、召伯及傅御之命。四阕写召伯建成谢邑及寝庙,以及宣王对申伯的赏赐。五阕为宣王赏赐给申伯的礼物,讲述迁其封地的原因,赏赐的宝物,以及对申伯的期待。六阕叙宣王在郿地为申伯饯行,并说召伯已经开垦好田地,准备好粮食了。七阕叙申伯入谢邑时的盛况,以及对申伯的夸赞。最后一阕写的依然是对申伯的夸赞,以及吉甫作诵的目的,这是《诗经》中少有的署名并点明写作目的的一首诗。
在这首诗中,共有三句周宣王亲自对召伯下达的命令,“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这一历史事件在《小雅·黍苗》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该诗讲述了随召伯南征的将士,营造谢邑,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和垦田耕种的过程。
西周后期,南方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等侯国,因为远离西周政治中心,且交通不便,这其中一些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并不怎么顺从王室,叛乱时有发生,所以派谁去统领南方各诸侯,安抚南国,对当时的周王室来说,就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了。申国为周初所封,西周末年依然强大,在众侯国中有一定的威望。申伯入朝为卿士,德才兼备,在朝中有很高的威信。鉴于当时的形势,再加上申伯是王室贵戚,周宣王的大舅,故宣王迁其封地,派他去南方改做方伯,也就是南方诸侯们的首领。所以,宣王分封申伯于谢,背后有着很深的战略考量,肯定是感受到了来自南方楚国等势力的威胁,所以才做此安排,让申伯这个绝对靠得住的重臣,来做战略缓冲,作为周王朝的藩篱和屏障,这种安排从上图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周宣王的这个安排的确很有眼光,但是,在人治的政治制度之下,父辈的政治智慧和眼光是无法在生理上遗传给后代的,所以,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各种狗血般的不确定性。后来,申侯的女儿嫁给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为王后,但是,后来周幽王宠爱褒姒,废除了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结果引起了申侯的极端不满。在周王朝饥馑混乱之际,申侯联合犬戎等外族势力,一举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攻陷了镐京,立国276年的西周王朝轰然倒塌。西周王畿之地,也遂为犬戎等族所侵占。姬宜臼在申、鲁、许等国的拥立下,嗣立为王,迫于无奈,由秦国护送,东迁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又由晋、郑等国的夹辅而立国,这就是东周的始君周平王,姬宜臼,也就是这首诗中申伯的外甥。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这首诗的一大语言特色就是“是字句”的大量运用,总共使用了7个是字句:南国是式,登是南邦,式是南邦,因是谢人,召伯是营,南土是保,文武是宪。“是字句”的特点是,能够给出有效的加强其中的动词的力量感,整个句子能给人以很有力量的感觉。
这首诗中的叠字句使用的不算多,共有5个:亹亹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申伯番番,徒御啴啴。可能是尹吉甫为了让文章更有文法美,更有气势,尽量减少使用这种较为简单的语言结构。而且,这首诗中的系动词和主系表句型也比较少,只有1个:有俶其城。
在此,以申伯为例,大概解释一下中国的姓氏制度。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周代实行“赐姓命氏”制度,按血统赐姓,以国名、地名、职官名等等而命氏。天子分封给臣下土地,必须立一个新宗,即所谓的“致邑立宗”。新立的宗需要有一个名称,就是“氏”。申伯封于谢,以邑为氏,是为谢氏,其后子孙以“谢”为氏,因此,申伯是中华谢氏始祖。也就是说,“姓”是总的根源,“氏”是子孙迁居他地之后新的分姓,是“姓”之下新的名称标记,只是后来长期使用之后,“氏”就变成了“姓”。以申国为例,此国中人就是申姓谢氏,其后子孙以“谢”为新的氏族名称,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姓的影响力逐渐湮灭,姓氏合一,后人逐渐以氏为姓。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姓”,最初其实都是“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