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集徐溜古寨(桥头集杜集下塘集)
一条人文荟萃的老街,一个热闹熙攘的集市,是旧日时光里难舍的记忆。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合肥,自古以来人气兴旺、贸易繁荣,产生了许多集市。随着岁月的变迁,诸多庐州古集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慢慢演变成了聚居地、村庄……它们镌刻了历史,传承了文化,无论如何变迁,都以独有的姿态屹立在那里。
最是文化能致远,在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这些庐州古集正以鲜活的时代气息为这座历史名城源源不断注入文化之魂,而它们再现繁华的密钥或许正隐藏于其悠久的历史中。
“望梅止渴”的传说地——巢湖市栏杆集镇。
桥头集:魅力山镇 文旅圣地
说起肥东的桥头集,你会想到什么?是小葛碉堡、白骨塔等红色遗址,还是著名的网红打卡地“爱情隧道”、蓝山湾木艺小镇?桥头集,因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秀丽的山川景色,素有魅力山镇之美誉。如今,更是荣膺“中国诗歌小镇”称号,成了名副其实的文旅圣地。
桥头集。
桥头集镇地处肥东县东南部,东望巢湖,南滨长临,西邻撮镇,北接店埠。全镇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大小小几十个景点星罗棋布,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映衬,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有机融合,构建出丰富多彩的全域旅游形态。
在桥头集镇,一条淮南铁路穿镇而过。这条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铁路,在当年战争时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史料记载,1938年6月,日军占领肥东后,对交通要塞桥头集不断进行扫荡,并在双山脚下的淮南铁路两旁建造碉堡群,封锁运输线。双山抗日队伍不断袭击日军,日夜枪声不断。现在,两座碉堡仍保存完好。碉堡十分结实坚固,上面均匀分布机枪口,一旁还立有“肥东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葛碉堡”石碑。这两座碉堡以及双山上的白骨塔成为当年日本鬼子的侵华铁证。
桥头集小葛碉堡。
如今,桥头集镇已先后获得“安徽省文明乡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森林城镇”等众多荣誉称号。龙泉山下绵延20公里的“网红景点”——“爱情隧道”,两条铁轨,蜿蜒向前,在时光的沉淀下,静谧而美好。出“爱情隧道”,一路向北,是风景如画的梅山,可以爬仙人洞,喝山泉水,听古老的“仙人”传说;一路向南,则是双山天池、双山寺、数个生态园、情人坞、尖山、马龙山、白马山,让人尽情享受青山绿水。继续向南,可至占地3000多亩的蓝山湾木艺小镇。
该镇2016-2020年连续五年举办“520”肥东爱情隧道诗歌旅游节庆活动,其中,2017年第二届“520”肥东爱情隧道诗会暨全球爱情隧道联盟成立大会荣获全省旅游创意营销奖一等奖。2020年,桥头集荣膺“中国诗歌小镇”称号,并发布爱情隧道进军AAAA级景区的蓝图规划,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之魂。
爱情隧道。
杜集:生态与历史并重
在合肥,有一种鸟语花香,只有在杜集才能充分领略;有一种岁月沧桑,也只有在杜集才能深切体会。
甫一踏上长丰县杜集镇的土地,便被它的美所震撼,波光粼粼的湖面,绿色的“原始森林”,整齐划一的民居,一一尽显眼前。田多地肥、民风淳朴的杜集,先后被命名为“安徽省生态乡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合肥市第一届文明乡镇”、“合肥市科学发展先进乡镇”。而一个个美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民间流传的一个个曲折离奇、娓娓动听的美丽传说,又让这座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乡镇充满独特的魅力。
生态杜集。
杜集鸟岛三面临水,过去是荒芜的河渚,通过60余年的植树造林,如今杨、柳、榆、槐、椿浓荫蔽日,每年吸引数十万只白鹭、仙鹤、喜鹊、斑鸠、八哥等鸟类在此繁衍生息。良好的生态环境,极佳的观鸟体验,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为了方便游客观鸟和了解鸟类知识,杜集镇不仅新建了游客接待中心、观鸟台,还建设了合肥市首家纯生态鸟类科普基地——VR科普体验馆。届时游客们可以通过新增的VR科普体验馆近距离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学习鸟类的小常识,全方面立体认识杜集鸟岛。
杜集鸟岛。
杜集乡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良好,不仅有美丽的鸟岛,还有浩淼的翠月湖、合肥“五七”干校旧址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赐建的明城古寺、市级保护文物春秋古墓“陈寺坡”等人文旅游景点,不仅吸引了合肥本地游客前往休闲度假,还吸引了滁州、淮南和江苏南京、苏州等地游客来此游玩。
杜集翠月湖。
下塘集:民间艺术乡 文化荟萃地
下塘集,即今合肥市长丰县南下塘镇。旧属寿州。清乾隆《寿州志》卷1:下塘集“离城一百五十里”。
千年古镇下塘,始于春秋,自开埠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个池塘众多的古镇,名人辈出,人杰地灵,是长丰文化荟萃之地。境内更有闻名江淮的美食“下塘烧饼”、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下塘火狮”。
《中国历史图集》《元丰九城志》记载,北宋期间就有“夏塘镇”。随着人气聚集,物流畅通,过往行商走贩渐次增多,外地客商因见集址高阜,四周有塘(东有南马塘和北马塘、南有黑宣塘、西有牛市塘、北有庙塘和仙塘),一出街便下到塘埂,后误称为“下塘”,继而沿用至今。
下塘镇人文荟萃。翻开古镇悠悠千年的历史画卷,仅晚清时期,这里有进士、拔贡、武举、廪生、秀才等名号的就不下20人。古镇历来奉行教育为上,文风盛行,郭沫若曾为下塘中学题写校名,几十年来,下塘中学英才辈出、桃李满天下。发生在下塘镇的历史事件(战争)有胡龙牙掠芰蒲城、寿阳争夺战、萧梁伐魏等等。
说起当地的美食,“下塘烧饼”四个字立即浮现于人们的脑海。书写下塘,绕不开这香脆的烧饼。火红的炭火,明明灭灭间,时间已倏忽走过千余年。这其间,下塘烧饼代代相传,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道“硬菜”,声名远播。
下塘镇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书法、纸牌、火狮都颇具盛名,其中以“下塘火狮”最具代表性。
下塘火狮。
据史料记载:“下塘的‘火狮’狮子身长七尺,披五色毛,引狮者衣杂彩,手执绳,系耍球一,五色。”其不同于其他“狮舞”之处,在于“下塘火狮”能够在烟火中起舞,将杂技、舞蹈、武术等巧妙融为一体,观之相映成趣。“下塘火狮”因其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和火火风情,曾入选合肥市首批市级“非遗”名录。
下塘有个“万人坑”。1940年6月3日,日军侵占下塘集,并在此驻军,建立伪政权,肆无忌惮地实施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日军在此滥杀我军民,将尸体随意丢弃到下塘集附近(今天下塘镇南圩社区)的深水塘或填埋到水塘附近,形成“万人坑”。2005年,合肥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在这里立了一块碑,碑的正面上书“下塘万人坑”五个大字,反面写有碑文。以此悼已逝,警来者,誓勿忘耻史。
车王集:千年古驿道上的“明珠”
丝绸之路、秦岭古道、茶马古道、徽行古道……这些古驿道是中华文明史的活化石,见证着我们祖先奋斗的足迹。长丰县义井乡也有一条古驿道,虽不如茶马古道等闻名天下,却也千余年不曾中断。坐落于古驿道之上的一个小集市,因驿道而繁华,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它就是车王集。
车王集,曾入选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车王集历经两千年的沧桑变化,留下了启节大道、寿庐官道、三官庙、严家祠堂、老槐树、凤凰桥等遗存,这些历史遗存,写就了车王集历久弥新的沧桑脸庞。
车王集古槐树。
据长丰县研究人员考证,早在春秋时期,车王集便有人聚居。战国时期,列国征战,城市与贸易兴起,道路愈显重要。是时,车王集为古驿道。明嘉靖《合肥县志》和清光绪《寿州志》记载,古驿道从合肥城拱辰门经十八里岗、双墩集、下塘集、车王集、庄墓桥、拐集至寿州。
“车王”二字广为传播,始于北宋初年。据《三槐堂王氏族谱》记载:开基之祖是唐朝末年的黎阳令王言。王言后人王祐知于宋初曾在自家庭院亲植槐树三株,时人称为“三槐堂”。因王姓家族于宋初推车移民至此,故得名“车王”。
据当地人介绍,车王有五大名艺,焐坊(孵化小鸡)、染坊、酒坊、糖坊和蒸炸挂坊。车王集孵化的小鸡行销广泛,北至长城、南到江南;染坊的布料有各种颜色和花纹,非常鲜艳。车王集每月初一、初三、初六、初八逢集,周边下塘、庄墓、朱巷、义井四个集市都不敌当地集市繁华,周边居民悉数前来销售、购买物品。
为了重现昔日车王集的繁华,展现车王村新时代新面貌,义井乡党委政府从改善居住环境,塑造乡村特色着手,正全面推进车王村千年古村落整治工程和车王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目前相关建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其中部分项目已建成。以后,游客来到这座千年古村落,可以漫步古街、古驿道,在古槐下许愿,领略凤桥、凰桥的历史典故,也可以品尝豆饼、挂面条、手工锤榨油、车王圆子等地方风味。在干净、便捷的传统农舍中,利用车王集食材就地烹饪,烧传统锅灶、用传统厨具,自钓活鱼、自摘蔬菜、自饮自娱,感受农家生活的乐趣。车王集正用新时代赋予的遒劲力量,勾勒出产业兴、生态美、乡风纯、治理好、百姓富的车王秀美篇章。
方集:因浮槎山水滋润而流芳
浮槎山脚下,有个地方叫方集。“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宋欧阳修在其《浮槎山水记》中曾这样赞美浮槎山之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位于山下的方集因水滋润而流芳。
方集。
方集,位于巢湖市庙岗乡西北丘陵地带,岗垄起伏,人文历史丰富,是“安徽省省级生态乡村”。方集西临浮槎山,言传为明代方孝孺后裔聚居之地,有600余年的历史。方集东麓有塘洼,今称安乐塘,俗称大塘,传为明代方氏祖谦公避方孝孺公狱,逃此栖身及繁衍发祥之地。据《方氏宗祠碑记》记载:明方孝孺罹祸。其后方祖谦携妻儿逃奔巢湖花塘河落户生息。方祖谦子孙从花塘河逐步向浮槎山发展,陆续迁往东山口、九龙口、沙涧桥、安乐塘等地。其中的安乐塘,当年因三位老人得名方老人洼,后为集市,即今天的方集。
方集村史上写着一位著名人士:李慰农(1895-1925),革命烈士,方集郑村人,是五四运动芜湖学生运动组织者之一,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他联络声援青岛大康纱厂工人罢工取得胜利。在“青岛惨案”和“五卅惨案”中,他领导“沪青惨案后援会”坚持斗争,后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如今,方集,这个曾经的避乱场所,大隐之地,在新时代里跃然出世。近年来,方集村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场资源,大力发展经果林和养殖业,旅游业也随之兴起。2016年,方集中心村被列为省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让沉寂的方集再度焕发生机。
栏杆集:与曹操有着千年不解之缘
说起栏杆集,你可能并不熟悉,但说起“望梅止渴”这个典故,那可是家喻户晓。也许你还不知道,“望梅止渴”的传说地,便是巢湖市的栏杆集镇。
栏杆集镇位于巢湖市最北端,史称“蓝岗”(相对于青岗的“青”而言)。明清时名声鼎盛,是东西方向合肥至南京、南北方向定远至芜湖的商旅必经之地,集市贸易十分发达,是巢湖市古老的商贸集镇之一,有“小香港”之美誉。这里,有着美丽怡人的自然风光和绵长悠久的人文历史。大名鼎鼎的曹操与栏杆集有着千年的不解之缘,在这里留下了很多故事和遗迹。
栏杆集镇。
“望梅止渴”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相传有一年夏天,曹操率军自大本营肥东曹城向濡须口进军,当行至栏杆集镇西南十里长岗时,已近中午时分。天气奇热,士兵皆饥渴难忍。曹操用“望梅止渴”的计策,暂缓将士干渴。后来人们在故事发生地建有梅亭以作纪念,就是现在的梅亭村。村东附近的小岘山腰还有两个自然坑洞,一个雨后积水,一个雨停即干,被曹操就地取材用来作为马槽,当地人称水马槽、旱马槽。
望梅亭遗迹处村民立的石碑。
望梅终究不能止渴,于是曹操在向导的指引下向浮槎山合巢泉进军,不到十华里路,来到一个村庄,发现村头有口井,善良的村民打出井水供官兵解渴。曹操燃眉之急得以化解,喜不自禁叹曰:“苍天助我,此乃御井也!”由于该村姓杨居多,遂把村名叫做“杨御井”。又由于“御”字笔画较繁,农民喜欢用简单的同音字替代较繁的字,所以后来村名就演化成了“杨玉井”。现在此井依然存在,井口为青石制作,内壁可见绳索勒出的道道深痕。
栏杆集镇还是革命烈士陈原道的故乡。陈原道是栏杆集镇陈泗湾村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治活动家。1929年留苏学习5年后回国,1931年2月,主持河北省委工作。不久,由于叛徒的出卖,陈原道被捕入狱。出狱后被中央调任江苏省委常委兼上海革命工会党团书记。1933年1月,在领导上海失业工人斗争中,因叛徒告密被捕。1933年4月,陈原道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1岁。其故居是该镇“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党员廉政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被巢湖市列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陈原道故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