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油画100幅欣赏(青春美与远古的陶罐)
中国工匠制陶成器的历史非常悠久,七八千年前就开始了,还有考古资料证明约一万年前就有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制陶技术的国家之一。制陶作为技术之母这个命题,是世界范围内的。而起码在中国范围内,陶器是七八千年未曾中断地伴随着我们普罗大众生活的器具,唯有陶器与我们有着这么深远的交情。当青铜器大批地制造出来,主要用诸贵族和国家,以示奢华和尊贵,并曾象征权力和主权,但并不能替代作为“坛坛罐罐”的陶器进入平民百姓之家为生活做主的热情(如前所述,瓷器诞生后,是既与陶器平行又作为陶器的一个新部分进入生活的)。由于青铜资源的稀缺,而且要用之铸造货币,遂使陶(瓷)器进而成为官民都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器。进入现代,塑料被欧洲人发明出来,迅速成为器皿的主流,但仍必须有耐火、存温和无毒的陶器“定居”在我们的厨房和储藏室里,为我们煲着鸡汤、酵着米酒、泡着酸菜,而高雅人士还要养着、玩着紫砂茶壶什么的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也必须是瓷的盘子、碗和杯使我们感觉到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当然也有玻璃和金属的容器分去小部分市场,但一直成不了主流。
我们仍然离不了陶匠。
诗歌中的“陶造”
我们可以在先秦乃至于之后的典籍中找到有关陶人制陶的零星记录,但要找出一篇较为完整的散文文本——如庄子笔下的庖丁、柳宗元笔下的《梓人传》——则无可能。唐诗三百,绝无“陶诗”。宋诗中,却有梅尧臣的一首《陶者》,是写烧瓦陶工的,我们大家都很熟悉: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我们说过制陶是“快乐劳动”,这一首却表达了“不快乐”,显示制陶是没有获得感的劳动。这是进入阶级社会了,工作者过不上好生活一直是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做什么偏缺什么长使劳动人民心中感到很“怼”。汉代刘安《淮南子》(卷十七《说林训》)已经收录了几句谚语专道这种不公平:“屠者羹藿,为车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匠人处狭庐,为者不必用,用者弗肯为。”“泥瓦匠没房住,纺织女没衣裳”,有些地方也有这样的民谚。我从小也常听乡人爱说“木匠睡的(是)柯杈床”,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但“怼”的色彩不浓厚,似乎早就以苦为乐,并带有一点励志的意思在其内了。
读梅尧臣的《陶者》,读者们一定会想起另一首同样时期、同样主题、同样构思、同样自小就学过的小诗——另一位士大夫诗人张俞作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悲悯劳动人民的劳而无得,从唐诗以来,已经形成一个固定的主题。因为儒家重农,所以诗人的悲悯对象,多是农民,少数也会写到各种工人,如织工、盐工等,而梅尧臣还写到了陶工,这是少数中的少数。
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1879—1955)在《坛子轶事》(西蒙、水琴译,参见《史蒂文斯诗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一诗中写过一只坛子。一只普普通通的坛子:
我把一只圆形的坛子
放在田纳西的山顶。
凌乱的荒野
围向山峰。
荒野向坛子涌起,
匍匐在四周,不再荒凉。
圆圆的坛子置在地上,
高高地立于空中。
它君临四界。
这只灰色无釉的坛子。
它不曾产生鸟雀或树丛
与田纳西别的事物都不一样。
这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青们都很膜拜的名作。在诗中,以坛子为中心和制高点,事物被重新组织,生活凸显出意义,而其意义还是生活。这只普通的坛子,为何能“君临四界”?因为它有着一万年之久的历史,它是“陶造”的奇迹。为什么“它不曾产生鸟雀或树丛”呢?因为它产生了凤凰嘛!而“树丛”也太矮,也不是它要产生的对象,因为它是从最初的文明之火中诞生的,它还要产生更伟大的创造。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它真的很普通,产生于普通工匠之手,以服务于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为目的。它自己就是目的,并不是产生其他事物的手段。
“诗无达诂”,此其一解。总之,你必须到更远的地方去求解意义,如果作品中出现了一只坛子,你最好从仰韶文化时期出发,走回来触摸这只坛子。
美术作品中的“陶”
关于陶,文字典籍仍不足征的话,还可求诸美术作品。首先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1780—1867)的油画《泉》亮人眼球。《泉》以女神维纳斯为“模特儿”,画了一名丰腴的青春美少女高举陶水罐,从中倾倒出源源不断的甘泉。这是安格尔描绘的最美的女性人体。我少时看此画,目光不离人体,现在则也颇注意及那陶罐。女性人体寄寓着安格尔“永恒的美”的理想,而能盛装这一理想的容器,只能是处于历史源头处的陶罐。
安格尔《泉》
还有一幅由美少女和陶罐组成的油画作品,画名就叫做《陶》,中国当代画家谢楚余的成名作。《陶》完成于1997年年初,画面中是一位东方的半裸少女抱着一只想象为半坡出土的陶罐亭亭玉立,背景是风起云涌的天海。为什么是最青春的少女抱着最古老的陶器呢?画家说,少女是集合了三个模特儿(一个山东青岛人,一个广东汕头人,一个混血儿)的优点而画成,已经美得绝伦了,因为抱着远古汲水的陶器,就更加美得无边。古老的陶器衬托着少女的青春之美,少女也给陶器注入了永远青春的生命——这仍然可以看成是献给制陶这种带着母性特征的劳动之美的一曲颂歌。说到底,包括文字形态在内的一切艺术一个重要的起源仍然是劳动。
谢楚余及其作品《陶》
《陶》一经问世,便打动世人,成为中国油画史上被翻版盗印最多的一幅油画,盗版数不少于一百万次。有一年我到东莞住一家鸡毛小店,见其墙上俨然也是挂着这幅作品。
——本文摘选自《典籍里的中国工匠》
《典籍里的中国工匠》
詹船海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詹船海
编辑:周怡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