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基本笔画及结构精解(九成宫醴泉铭的短笔画)
欧阳询留下了很多书法作品,欧体楷书中,论精到者,当推《九成宫醴泉铭》,在很多方面,会给学习楷书的人有很大启发。
一、“短笔画”
欧体楷书大特征是严谨,且有长大笔画向外伸展,由于出色的结构处理,又不失“灵动”。
灵动从何而来?小巧的短笔画起了很大的作用。
试作分析:
比如“雲”,上面四个小点和下面的撇提、点,写得极短;“蔽”除了上面草的两竖,左下的横勾、竖,右下的的撇捺,其余笔画要极短;“珠”除了竖勾为长笔画,其余都要很短;“公”所有笔画都成点;“避”除了左面的撇、右面的竖、长捺,其余要处理得很短;“竦 ”,左部横,右部分竖勾和捺,其余都是短笔画。
以上只是找了几个例子,帖中比比皆是。
短笔画的意义在于增强真各自的灵透之气,必须要注意短笔画的断开,增加空间,所谓“疏处走马”之趣,万不可以为欧体楷书都是长枪大戟,一味鼓努挺拔。那样会缺少内涵,任何字只在某一点上突出,便会产生单薄之感,不禁玩味。
我的体会是,临写此碑,短小笔画万万不能够写长了,那样,灵巧的、活脱的趣味就失去了,写得可以比他短,是没有问题的。这也会让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重视短笔画的应用。
二、“横对应”
《九成宫醴泉铭》在结构处理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其中,左右两部分有横的时候,左右的横常有一处或多处位置对应的时候。这样,增加了字的严谨性。
下面,试从帖中找出一些例子,进行分析。
三、“倚侧”
倚,是“靠着”的意思。侧,有歪斜、倾斜的意思。两个字和在一起,表现了在处理左右结构的字时的方法。不这样行不行?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艺术就应该有艺术性,要有艺术的元素,要进行艺术处理,这样,字才会“活”起来,活与死是对立的。
缺乏艺术手法,写出的字会死板,没有生气,启功先生主张用笔要看墨迹,就是因为“活”这个字。结构处理也是这样,所有的艺术手法,都是要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和观念,认为好的字就是平正严谨的,只要看看古代大师们的字,就理解为什么要“变化”了。
唐人楷书,后人称为“尚法”,法度严谨,欧阳询楷书是典型之一,但毫不拒绝艺术手法,今检出若干字做一些倚侧手法运用的分析。
这两个心字底的字,故意把“心”向右挪动,造成整个字向左倾斜。
“然”这个字,上面的“犬”是向左倾的,因为左面有个天生就长得斜的“夕”,,这样就相互支撑。也可以看成是“上合下开”。这种一部分向另一部分依靠的还有很多,比如:
还有一类,就是“上开下合”,两部分互相向外面倾斜,比如:
还有两个字要分析一下:
“徒”是除了捺画以外,都向右倾斜,最后的捺画支撑倾斜的分量。“保”的右半部分,上面的口不是正对着下面的木,造成了向左倾斜的效果。
四、《九成宫》结构的“松”
《九成宫》是以紧凑著称的,这使得欧体楷书形成了严谨的风格,被学习楷书的人重视。
然而,就像武林高手一样,没有一个大师是只用一两个招式的,那样既不实用,面子上也不够好看。书法也是一样,比如《张迁碑》,以方整见长,但也有大量的字是不方的,也要讲求疏密、轻重、倚侧长短变化的,如果只用一两个招式,只能流于单调,我们看很多写欧楷的人,总感觉不尽如人意,大概原因在此。
下面找出一些结构上不够紧凑的字,提示朋友们注意欧阳大师结构处理的丰富性。
一、大量左右结构的字,中间实际上离得很远的,例如:
以上左右结构的字,红圈标出来的地方是很“疏朗”的,一味地紧,会让人透不过起来,再比如:
这三个字中间更空。还有一些独具匠心的空间处理,比如:
“禹”扩充左边的空间,很少有人处理的这样明显,“宫”、“察”上面的空间明显要空旷许多,即使第一个点穿过了横,避免视觉上的“空”但已然形成了“松”的结果。再如:
这两个字,明显,大师在努力空出右面的空间。
以上是举了一些小例子,抛砖引玉,大师是有很多精彩的东西让人咀嚼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