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河南(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

你去一个地方,当地人一般会说欢迎来我家,但到了山西洪洞大槐树,人们说的却是:“欢迎回家。”

从1370年到1417年,明朝政府在山西组织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近百万人迁往山东、河南等地,移民遍布中原地区。因传说移民多在洪洞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此处也成为知名移民遗址,成为移民后裔共同的乡愁。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河南(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1)

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一切,还须从元末明初说开去。

自宋朝灭亡后,在一百多年的元朝统治中,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是异常残酷的。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起义。官方镇压农民起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元军出其精锐,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

山西与河南、山东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朱元璋深有所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见明太祖实录》、顾炎武《日知录》等)。

多次移民,历史聚焦大槐树老鹳窝。

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了十八个省的四百九十多个县市的八百八十二个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处,而当时的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担负民众外移自然首当其冲。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河南(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2)

被迁者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时总割不断故土之情。他们凝眸古槐,见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想着自己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为了让子女永远记住自己的家乡,有朝一日回来时能够顺藤摸瓜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着孩子们最好记的大槐树和上边的老鹳窝说:

“不要忘了,以后若能回到家乡,记不住咱的村庄,就先找这棵筑满老鹳窝的大槐树,然后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从这大槐树的老鹳窝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顾!”

同姓同宗者为了和亲人迁到一处,不得不改姓。好在中原人没有忘本。以后不论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说是老鹳窝底下的人,都亲热无比。中原地区少见老鹳而多见老鸹,后来人们就把“老鹳窝”说成了“老鸹窝”。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河南(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3)

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河南(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4)

第二代大槐树则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自明初移民以降,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同胞们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河南(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5)

关于大槐树的那些传说是真的吗?

移民是被骗到大槐树来的吗?

有传说认为,人们不愿离开故土,明政府便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消息赶来后,却发现被骗了,只能被迫移民。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文化顾问樊德昌认为,这只是个传说,并没有根据。大槐树移民前后持续了近50年,明政府不可能总骗老百姓,而是提出了很多优惠政策,如减免税赋,发放银两、种子、耕牛等。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河南(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6)

移民后裔脚小趾指甲都是复形?

据说,官兵在移民的脚小趾指甲上,用刀子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至今,移民后裔的小脚趾指甲都是复形的。

来自浙江省乐清市的游客金康焕就是跟着传说而来的。“我们家人都这样,所以就总想自己会不会也是大槐树移民,就过来祭拜。”

樊德昌说,从遗传学角度来讲这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会有这种传说,是人们想通过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辨认老乡。

“解手”一词来自大槐树移民?

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所有的卫生间都叫“解手场”,而当地人也称如厕为“解手”。有人认为,为避免移民逃跑,官府下令将所有人从背后捆手,用长绳联结在一起。在押解途中,要上厕所就得让解开手。后来,“解手”也就成了如厕的代名词。

樊德昌认为这也是后人的一种编排、演绎,没有可靠依据。“关于大槐树的很多传说都是没有根据的,但有趣动人,具有传奇色彩,对此,大家不用去计较其真实性,听之一笑即可。”

明朝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

山东省简称鲁,地处黄河下游,黄海,渤海之滨,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十五属州,八十九县。”往山东的移民洪武、永乐朝都为较多。在《明史》、《明实录》记载的18次移民中,往山东地区的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共四次大批移民。但大量的家谱、碑文及地方志记载永乐朝为多。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菜州府、德州的最多。

一、滕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做过调查,以现存户藏的425份族谱和碑文中, 115份记载为明初迁入滕籍,225份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也有记载为平阳临汾的。按:明初平阳府治临汾,辖:洪洞,为同一地区)迁发来滕者,占明代迁滕立村的50%。

光緒三十三年《滕長乡土志·氏族》記載的望族十二姓,其中黄、張、王、侯、杨氏五族柤籍系山西洪洞县。黄氏系出汝南以国为氏,原籍山西洪洞县鹊喜村;张氏明初字山西忻州迁居滕县;王氏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侯氏洪武年间自山西迁居于此;杨氏自山西迁居于此。

二、定陶县有村庄1050个,其中有386个村庄的居民祖先是明朝时由洪洞迁移来的,另18个是元清时期由洪洞县迁来的,最多是明洪武时来陶241户,当时移民每户一般为一至三人,个别有四至五人,按此推测明朝时从洪洞县移民来定陶县约396户计800余人。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河南(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7)

三、曹县地名办调查“据地名普查资料统计,曹县共有自然村2776个,系明代移民建村者竟达1606个,占总数的57.9%;现行的31个乡镇驻地,明代移民建村的即有18个,占乡镇总数的57%;资料同时表明,移民时期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移民大多来自山西洪洞。”

四、据郓城县地名办统计;郓城县共有自然村1388个,其中明朝建村966个,有279个直接迁自山西洪洞县。据潘永修先生调查:郓城县有杨氏、高氏、魏氏、侯氏、宁氏、徐氏、司氏、王氏、刘氏、郁氏、何氏、张氏家乘均记载是山西洪洞移民,有不少写的非常具体。

五、嘉祥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全县70%的自然村均为明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的。

民国版《重修莒志.氏族》载:

洪洞马氏,明洪武迁至弧山庄;

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明洪武迁至石岭子;

洪洞县孝义村郝氏,元末迁至城西粟园;

洪洞县万氏,明初迁至万象山;

洪洞县赵氏明初迁至山东益都县,永乐闻迁莒北门;

洪洞县赵氏,明洪武初迁至棋山乡赵家庄子;

洪洞县徐氏,洪武二年迁至棋山乡水沟;

山西段氏,洪武初迁至棋山威服村;

洪洞县孙氏,迁至棋山乡褚家坡;

洪洞县韩氏迁至棋山乡长宁村;

洪洞县林氏,迁至棋山乡大林茂;

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洪武迁至招贤乡高家桥;

由以上地名调查及家乘资料可以看到,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乃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据山东地区的家谱、碑文、地方志和收集的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92个县市。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河南(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8)

山东部分与洪洞大槐树有关的张氏

[临清]张氏族谱

清乾隆年间修,六世孙张辉林撰。族谱记载:“张氏系出于山西之洪洞,发源有自,世代无穷。自有明奉迁徙清源,遂聚族而家焉。兹已历尽五世,其间祖若考,伯若叔,兄若弟,子若孙,浸昌浸炽,峥嵘日茂。或则名列成均,或则躬人胶痒,或则蜚腾.上苑,或则诞膺中枢,彬彬郁郁,不可胜纪。斯族盛也。”

增修张氏族谱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增修,由十世孙张式金作序,族谱记载:“余张氏系出于山西之洪洞县,自前明奉迁徙临清城内,遂聚族而成家焉,人无显仕,家无殷实,至三世祖伊姓名列成均.....”

[兖州]张氏家谱

清同治十三年( 1874年)修,十四世孙张观光、张锦堂撰,由十六世孙张蕴朴作谱序。家谱记载:“张氏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山东滋阳县三百余年矣。始祖考讳马荣.妣马氏,始居马家村,距兖州城二十五里,后历数代,移东名村为张家楼。清初,建茔于村南永康地,修祠于舍东朝阳地,祠堂地基或买或捐三大分有余,其后买地十一亩有奇,又买地亩半,以供春秋祭祀,乾隆三十五年,祠前立碑为志。四世祖遇春、遇时、遇道分为三大支,乾隆七年立碑,有嘉庆四年立碑,有二标名记,派毫无错讹。乾隆五十四年,十一世祖文达,曾祖照南,重修后殿以妥先灵,十三世祖北随,先叔全普牧地存账,按平年出息修东庑以竖碑,修西庑以立学。咸丰九年北随族祖虽老弗倦,重修拜殿,鸠工庀材,大其规模,前后辉映,庙貌巍然,四方观之,咸称望族焉。”

[定陶]湾子张张氏家谱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修,家谱记载:“遐稽我始祖张公讳三老配王氏,固山西人也,住泽州府阳城县岗张家,自明时洪武年间,奉旨迁民居于此土,三面临河俱未满里许,因河命为湾子张....。当其时自郡县领席片耕县,顺东南而来,至沙山寺北里许,芦席为室,掘地为灶,蔓草荒野四无居人,是夜之间不胜凄凉矣!至五更忽闻东南角下有更鸡报晓之声,我始祖闻之暗之思曰:“有畜必有人也。”至明天望东南而寻之,果有人焉,乃李氏始祖(李庆)固我始祖表兄也....乃徙居一处.....”

[菏泽]甜菜芽张氏家谱

台北新店市张学亮先生给洪洞县政府来信说:“我的祖先是山西洪洞老鹳窝人,姓张。属于‘甜菜芽张’。据现今菏泽市地名志记载,我的祖先是于1368年一1398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东迁至山东曹州府西北45里李庄集。后又东移二里建村,是为黎阳村。”

[峄州]张氏记载

始祖滨吉于明洪武二年仲春由洪洞大槐树来到山东峄州(后改为峄县,现在为枣庄市)后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失去联系。

[金乡县]张氏记载

明成化年间祖上由山西洪洞县迁居金乡县鸡黍镇张胡洞村明末由张胡洞村迁居洪庙村至今。

[淄川]张氏记载

始祖张现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张家庄迁居山东淄博淄川张庄乡。

[无棣]张氏记载

始祖张敬,1404年由山西大槐树迁居山东无棣。

[平阴]张氏记载

我祖由山西大槐树迁来的,初迁是在山东黄河东岸的平阴县玫瑰镇南石峡村的, 我支张贵公(入谱始祖)从南石峡迁到嘉祥张庙。

[徽山]张氏记载

万历年间由山西洪桐县迁至山东省济宁微山县南阳镇。

[冠县]张氏记载

祖籍是山西洪桐县大槐树老鸹窝迁居山东省冠县清水镇刘屯村。

[临沂]张氏记载

祖先张福善,明朝初年来自洪洞大槐树迁居临沂翘尧(高尧)。

[长山]张氏记载

始祖张礼,由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济南府长山县尹家乡尹家坞村(现几经区划变更,已划为淄博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物流园东尹村(原尹家坞村以村中小河为界,分为东尹村、西尹村))。其后十二世孙张显柱,移居尹家坞村为该村张氏始祖。

[肥城]百尺张氏。

始祖张奉先,生于1332年,雅号张百万,山西洪桐县人,自元朝末年顺帝至正年间(约1350年)迁来肥邑百尺村落户,至今已有660多年。有一子大公。始祖墓葬玉皇山之阳,始祖母姓氏不祥。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河南(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9)

寻根祭祖诉乡愁

数百年沧桑轮回,明代古大槐树早已毁于水患,现存的是与古大槐树同根生的二、三代大槐树。陆续有人回到大槐树下寻根问祖,慎终追远。

为满足人们祭祖愿望,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每年在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都要举行祭祖大典。平日里,寻根祭祖园也有祭祖仪式展示。“洪洞大槐树祭祖习俗”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河南(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10)

大槐树移民文化有着强大感召力,这种挥之不去的“同宗共族,天下一家”的情结,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厚重的亲情文化和根祖文化。

来源:新华社、最爱历史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