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强脾弱和胃阴虚的区别(胃阴虚的辨治有什么区别)

脾阴虚、胃阴虚辨治有别

历代医家对脾阴虚与胃阴虚论述不一,但多定位于胃,很少论及脾,或统称脾胃阴虚证,而不予分辨定位。

在临床上脾阴虚与胃阴虚均是客观存在的,虽有相似之处,但脏与腑毕竟属性不同,脾阴虚与胃阴虚概念有别,证治亦有异,必须详辨,才能达到诊断准确、提高疗效的目的。

脾阴虚与胃阴虚都属脾胃病中的常见证候,但很多医师仍搞不清楚,以致临证谬误多矣。

(一)脾阴与胃阴生理功能有别

虽然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和输布,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关系甚为密切,但是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两者阴阳之性有别。

脾为脏,藏精气而不泻;胃为腑,传化物而不藏。脏腑之体用有殊。脾属太阴为湿土,主运化;胃属阳明为燥土,主受纳。脾胃居中焦,为水精、营阴升降的枢纽,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

脾阴是人体阴液的一部分,是脾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藏于脾中的津液、精微、阴液等水谷所化生之精微物质。脾阴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化生气血、津液,灌溉濡润脏腑经络,营养肌肉四肢百骸,协助脾阳完成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以及升清、统摄血液。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脏真濡于脾。”

胃阴则指构成和濡润胃腑的精微及水津,能润泽食物,是化生胃中阳气的物质基础,与胃阳协调,行纳运和腐熟水谷之职。如《灵枢•玉版》云:“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总之,脾阴主升,胃阴主降,脾阴主营血,胃阴主津液,生理功能有别。

胃强脾弱和胃阴虚的区别(胃阴虚的辨治有什么区别)(1)

(二)脾阴虚与胃阴虚的病因病机不同

脾阴虚是脾病辨证中的一个证候,也是脏腑辨证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脾阴虚乃营血的不足,体现的是因脾阴的助运化、濡养、制约阳热和宁静功能减退所致的运化失职,濡养无权,津血亏虚及阴虚内热的一种病理状态。胃阴虚是胃之津液亏虚,导致不能正常行使受纳、腐熟水谷功能,胃失和降,阴虚内热的一种病理状态。

凡饮食失调、忧思劳倦、五脏虚损、六淫致病,以及妄用汗、吐、下、温之药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津血亏虚,皆可导致脾阴、胃阴功能减退,即脾阴虚证和/或胃阴虚证。而脾阴虚原因较复杂,多因素体阴精不足,忧思郁怒,劳倦内伤等杂病所致,多见于慢性病过程中,阴精暗耗,以致影响脾之运化,出现纳减饱胀等。正如《不居集•脾经虚分阴阳》所说:“脾胃之元气虚者,多因思虑伤脾,或因劳倦伤脾。”

胃阴虚大多是因外感热病,耗夺津液,或过食肥甘、辛辣炙煿,渐生积热,伤及脾阴,或吐泻伤津,或药物所伤而致,多见于急性病过程中,而胃为阳土,容易偏亢而成燥热伤津之势,表现为津液枯竭、肠燥、通降失职的燥热病证。

脾胃燥湿相济,脾太阴湿土热盛,则胃阳明燥土之热更甚,胃阴受损,进而导致脾阴更耗。《医醇賸义•痿》说:“经曰: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脾与胃皆属土,而分燥湿,湿土既热,则燥土更烈,故胃干而渴;热郁于内,则脾阴耗损。”这不但说明了脾阴虚与胃阴虚的客观存在,也明确指出了脾阴虚与胃阴虚之间的内在联系。

胃强脾弱和胃阴虚的区别(胃阴虚的辨治有什么区别)(2)

(三)脾阴虚与胃阴虚

临床表现不同、证治有别

脾、胃阴虚均可出现食欲减退、口干、脘腹灼热、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相同症状。但朱师认为,脾阴与胃阴生理功能有别,病因病机不同,证候自异,在治疗方面,当定位分治脾阴虚和胃阴虚。

脾阴虚证偏重运化、升清的功能失调,又有阴虚见证者,主要表现为食入难化或食后腹胀,肌瘦而干(肌肤灼热),大便干结难下,口糜舌疮,倦怠乏力,肌肉消瘦,烦满,手足烦热,舌红绛,脉细数等脾阴不足、失于濡运、精微不布、营阴不足所呈现的一系列征象。近代名医蒲辅周明确指出:“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其治疗原则可用补脾滋阴法,应以甘平、甘淡为主。《素问•五脏生成》说:“脾欲甘。”《素问(遗篇)•刺法论》亦云:“欲令脾实……宜甘宜淡。”甘平育阴,补而不燥,滋而不腻,尤为合适。

吴澄在《不居集》中进一步发展了脾阴理论:“古方理脾健胃,多偏补胃中之阳,而不及脾中之阴,然虚损之人多为阴火所烁,津液不足,筋脉皮骨皆无所养,而精神亦渐羸弱,百症丛生矣……以谷芽、山药、扁豆、老米补脾中之阴。”临床常用药物有怀山药、黄精、薏苡仁、扁豆、莲子肉、茯苓、芡实、玉竹、甘草等。

胃阴虚证偏重受纳、和降的功能失调,又有阴虚见证者,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燥,食难下咽,饥不欲食,胸中懊憹,口渴欲饮,脘痞嘈杂,便干溲少,舌光红少津,脉象细数。对于其证候特点,清代名医叶桂曾经指出:“知饥少纳,胃阴伤也”“胃阴虚,不饥不纳”“舌绛而光亮者,胃阴亡也”。

胃阴虚证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滋养胃阴。叶桂指出:“胃属阳土,宜凉宜润。”一般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而恢复其通降之机。方用叶氏的益胃汤,或沙参麦冬汤等。常用药物如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生地黄、天花粉、知母、梨汁、藕汁等。

胃强脾弱和胃阴虚的区别(胃阴虚的辨治有什么区别)(3)

唐宗海在《血证论》中明确提出“调治脾胃,须分阴阳”“补脾阴以开胃进食”,组方遣药,以存津液为宗旨,重视病机,一阴一阳不可偏废,总结提出了“甘寒益胃阴,甘淡实脾阴”的观点。还必须指出,脾胃阴亏者,脾胃之阳也常累及,此乃阴损及阳也。故甘寒甘凉滋腻之品宜掌握适度,以“平”为期,以免矫枉过正之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